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初中生物課堂探究式教學設計,分析了初中生物課堂探究式教學實踐,旨在通過探究式教學提升初中生物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探究式教學;實踐分析
初中生物作為理科的學科,其具有較多需要理解和記憶的概念和知識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物理和化學相關的基礎理論。傳統(tǒng)教學方式很難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探究式教學立足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素質,能有效實現(xiàn)生物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就初中生物課堂探究式教學進行分析,為初中生物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一、 初中生物課堂探究式教學設計
探究式教學步驟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以下對主要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一) 提出問題
提問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開始探究的第一步。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且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有以下兩點需要注意:
(1)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主動性。學生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才會主動參與到探索活動中來。教師在制定探究材料時要注意選擇能夠激發(fā)學生提問興趣的實驗素材和探究情境。比如,在學習根據(jù)生物特征分類這一章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現(xiàn)需要辨別的動物圖片,然后通過分組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積極提問,教師先不要對學生的問題嚴格計較其合理性,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引導學生深化問題。由于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缺乏嚴謹性,因此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問題,并加以引導,幫助學生一起將問題進行重新組織和完善,對問題進一步深化。
(二) 作出假設
學生在作出假設時要注意邏輯性和科學性,不能任由學生提出天馬行空的問題,否則會誤導學生走向錯誤的探究方向。教師在面對學生作出的假設時,要對假設進行初步判斷,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合理之處要及時糾正。在初中生物課堂中作出假設需要遵循的步驟是:通過問題獲得信息、根據(jù)已知信息推測、根據(jù)推測得出假設,因此假設是具有一定依據(jù)的。同時,學生提出的假設要能夠具備實驗的條件,來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三) 制訂計劃
(1)確定實驗變量。在生物研究實驗中,實驗變量是對照實驗中的不同條件,要根據(jù)實驗目標來確定。比如要探究甲狀腺素對蝌蚪發(fā)育的影響,A組添加一定量甲狀腺素,B組未添加,然后通過數(shù)天實驗觀察,記錄好蝌蚪在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中的肢體生長狀況,最后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在初中生物實驗探究式教學中要先確定變量才能驗證變量因素對生物造成的影響,是實施實驗計劃的前提條件。
(2)確定控制條件。在進行實驗時,除了變量因素不同外,其他無關變量必須相同,才能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比如在探究細菌對樹葉的分解作用時,將同種樹的樹葉均分為AB兩組,實驗過程中用蒸餾水保持樹葉濕度。同學們提出了以下三個方案:
方案1:A組置于無菌環(huán)境,B組置于空氣中。
方案2:A組先滅菌再置于無菌環(huán)境,B組置于空氣中。
方案3:AB兩組先滅菌,A組置于無菌環(huán)境,B組置于空氣中。
在以上三個方案中,方案3是最佳選擇,因為排除了其他微生物對實驗的影響,使得實驗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二、 初中生物課堂探究式教學實踐
實驗對象為初一的兩個平行班級,人數(shù)、班級平均水平等情況基本相同,A班為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聽。B班為實驗班,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試驗周期為一個學期。以《探究花的結構與傳粉的關系》為例進行教學實踐分析。
(一) 課堂設計
(1)教學思路:通過情境引入新的內容,讓學生自行觀察和思考,來初步闡述與傳粉活動相適應的花的結構特點,然后進行小組實驗進行演示以證明結論,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2)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掌握植物劃分傳播媒介,以及花粉傳播和花結構特點的關系。并且通過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熱愛自然的情懷,加強生物學習的興趣。
(二) 情境設計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展示棉花和桃花的花結構圖片,然后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花結構名稱和概念,比如花萼、花冠、雄蕊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思考。然后教師展示兩種花的授粉過程動畫,并且向學生提問,“桃花雄蕊的花粉是如何到達雌蕊上的呢?”“桃花是風媒花,棉花是蟲媒花,那么誰能告訴我為什么蟲媒花會容易被蟲子授粉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入教學情境,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花的結構,并且能夠總結兩種花結構的區(qū)別以及傳粉方式的不同。通過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實驗探究
基于前文中的探究式教學設計步驟來設計研究活動,在探究完成后對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證明提出的假設。如果實驗結果與假設不符,要分析失敗原因,可能是由于沒有控制好常量條件。要注意在實驗中,極其細微的條件差異可能導致實驗失敗,因此要對實驗中的變量因素和其他相同條件嚴格控制和觀察,保證實驗的可信度。
(四) 實踐結果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探究式教學實驗,從兩個班級的考試成績分析初中生物課堂中應用探究式教學的結果。通過本學期的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成績和平時表現(xiàn)來分析,實驗班B班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高,聽課認真專注,能夠積極與同學相互合作和探討。對照班A班的課堂氛圍低沉,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不善于回答問題。通過考試成績、課堂滿意度、課堂參與度、學習態(tài)度四個方面的考察,發(fā)現(xiàn)應用探究式教學的B班教學效果更好,學生在成績、學習態(tài)度、興趣度以及課堂積極性方面都得到較大提升,說明探究式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運用是相對較為成功的。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物理中的應用進行設計和實踐,可以得出探究式教學對于課堂效果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探究式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提升生物學習成績,并且拓展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全方位發(fā)展,能夠促進初中生物教學達到更好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蔡佳樂.基于探究性學習的初中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實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2]王曉蕾.新課標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應用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3]孫麗.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吳靜華,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春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