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yè)學院
自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率先提出“班級授課制”以來,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將“班級”和“班集體”兩個概念等同視之的亦不是少數。關于兩個概念的定義,教育界并未進行明確界定,但基本形成共識,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1],而班集體是融入了集體主義價值觀,經過以班主任為主的各種教育力量培養(yǎng)而形成的“具有較強的核心與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紀律、輿論、班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高層次”的班級群體。不是所有的班級都是班集體,班集體是經過建設達到的較高層次的班級[2]。優(yōu)秀班集體不會自發(fā)產生和自然形成,其中需要班主任和所有班級成員的共同努力,班集體建設應該是班級建設的核心和追求的目標。
國內高校在學生教育和管理上主要采用的是班級管理模式,班級是學校開展工作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所在的最主要的集體組織之一。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集體是教育的工具”。馬卡連柯認為“集體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個有目的地組織起來進行活動的機構”,“集體變成社會的有機體,永遠具有集體性,無論如何也不會變成普通聚集起來的一群人?!盵3]。班集體不是松散的班級組織,而必須具備集體主義價值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加強班集體建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領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到,高校的學風和校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廣義的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狹義的學風特指學生的學習風氣。本文中學風是指狹義的學風,即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風氣與學習氛圍,是學生總體學習質量和學習面貌的主要標志,是全體學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綜合表現。學風是讀書學習之風,是學生做人之風的體現;校風是學校師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學校的特色和風格。在一個目標明確統一、有領導核心、紀律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班集體中,必然會有助于班級成員在學習目標、學習態(tài)度、學習紀律、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展現和成果,有著明確勤奮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和尊師敬友、互幫互助的同學關系,從而形成優(yōu)良、濃厚的學習風氣。學風是校風的基礎,學風好,自然校風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愛和歸屬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人作為群居動物,從情感上有歸屬群體的需要,在集體中與他人交往,獲得安全感,減少孤獨感。高職院校學生在高中或職高階段,很多同學都是學習成績不佳,或者高考失利,缺乏自信心,渴望被關注。筆者所在高職院校,實行小班授課,除去個別選修課,大部分課程仍是以班級為單位授課,學生和班級同學朝夕相處。如果在班集體中,能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善意和溫暖,感受到集體的融洽和力量,學生會對班級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班集體不是班級成員聚在一起的松散組織,它是經過了細致、系統的指導,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具有共同目標和正確價值導向的集體。在班級活動和班級成員的價值取向上,班集體發(fā)揮主流價值觀的積極導向作用,班集體成員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思想積極上進,學習態(tài)度端正,人際關系和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學校的集體組織中,既有班級,又有院系、宿舍、社團等,但班級組織機構健全,各成員分工明確,從全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角度,是最應該得到重視的一級組織。班集體建設應該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學風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環(huán)境建設等內容,但其分項建設應該圍繞“集體”的形成這一中心目標,否則很容易局限在“規(guī)范化”建設的層次,而失去班級建設的靈魂和中心目標。當今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情況更加復雜,“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導致溝通方式的轉化,使得班集體建設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
新時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對人生態(tài)度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注重與個人實際利益密切相關的理想目標,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道德和利益的選擇上,更傾向于后者,呈現出世俗化、功利化、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傾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關注自我價值,強調個體在集體中的地位,注重個人利益、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自我意識的膨脹甚至是過度關注自我,在班集體建設中,難免有觀念上的碰撞和利益上的沖突,這就要求有積極、正確的引導和輿論導向,班主任和班級骨干如果能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會比空洞的說教更有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新媒體的高度普及改變了班級溝通的方式,弱化了傳統班級的凝聚力。新媒體溝通及時、互動性強,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班集體建設帶來挑戰(zhàn)。新媒體信息傳播是非線性、多中心的傳播,這會弱化班級的凝聚力,削弱班級管理者的權威性。相比現實中的溝通,大學生更傾向于新媒體溝通,虛擬人際交往模式和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存在一定偏差,同學在網上聊得火熱,現實中卻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際交往的虛擬化、冷漠化,可能導致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感情的疏離和信任危機,更不利于形成統一的目標和較強的向心力。
在班集體中,班主任、學生干部是凝聚班級成員的重要力量。早在200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盵4]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班主任構成較復雜,擔任班主任的有:專任教師、院系領導、輔導員或其他院系行政人員。專任教師在授課、科研上壓力較大,在班級管理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不足,行政人員事務工作龐雜,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班主任作用的發(fā)揮。至于學生干部,在綜合素質、責任意識、奉獻精神上表現參差不齊,僅靠熱情和干勁不能保證其一定能起到中堅、凝聚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教育理論深受蘇聯教育理論的影響,倡導集體主義教育、共產主義教育。而隨著多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有人質疑:強化大學集體主義教育是不是已經過時?事實上,新時代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仍有其時代價值。我們對集體主義的認識,也隨著時代進步在不斷發(fā)展,傳統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強調的是公而無私的集體主義,當今倡導尊重和保護個人正當的或合法的利益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既倡導公而無私的集體主義,又承認尊重個人利益。兩者辯證統一,并不矛盾。因此,強化集體主義教育,小到對班集體建設,大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都有所裨益。
班主任和學生干部可以通過開展符合班級特點、專業(yè)特點、學生特點的特色活動。在活動策劃中,結合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加強班級成員的參與和互動,讓班級成員感受到身處其中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在“規(guī)范化”的基礎上,開發(fā)特色、凝練特色,形成富有鮮明特點的班級文化。特色活動即是班級文化,體現著班級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習性,能夠激發(fā)成員對班級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在對待班級成員上,既要培養(yǎng)其集體主義精神和大局觀,又要有人文情懷,關心每位成員,關注他們的各方面需求,關注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讓班級成員有歸屬感,打造具有強烈向心力、凝聚力的班集體。
班主任和學生干部是班級建設的核心力量,是一個班級的“火車頭”。要想班主任和學生干部這兩支隊伍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一要完善選拔制度,尤其在班主任的選拔上,要綜合考慮師德師風、綜合素質、個性特征、工作時間等,把好入口關。二要從學校層面對班主任和學生干部開展分層次、分類別的培訓,提出工作要求,并提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讓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盡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既符合規(guī)范又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三要完善激勵措施,讓班主任和學生干部,通過“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的評選、展示活動,交流經驗,營造積極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