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綠海商務學院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專門強調(diào),“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shù)城鄉(xiāng)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這對學生資助工作是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是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擬從實際工作出發(fā),梳理高校輔導員在學生資助工作的角色定位,總結高校輔導員在學生資助工作方面的得失,推動學生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
作為學生資助工作者,學生的動態(tài)動向、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情緒等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接受貧困資助的學生,有時候會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在同學中時常表現(xiàn)出不自信的狀態(tài),甚至會出現(xiàn)性格孤僻和不合群的問題。這時,我們要花時間陪伴學生,與學生保持積極的溝通,跟學生一起去面對和克服這些心理問題。我們可以開展一些心理輔導的講座,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自卑等心理問題的困擾[2]。針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的階段,我們還可以積極開展一些活動或者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習工作,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華,使他們的能力得到鍛煉,一方面也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學校的大家庭,讓他們不僅接受了物質(zhì)的資助,更得到了“愛”的教育。
所以,要做好學生資助工作,不是簡單的完成整個資助過程,而是要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在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下,我們也要積極主動的全方位的去關心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國家和學校給他們送去的溫暖和關愛。我們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真正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內(nèi)心感受和實際困難,做到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鼓勵他們不要有后顧之憂,要勇敢的去追求夢想,使我們的學生資助工作能真正實現(xiàn)資助育人。
2007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這十年來,我國的學生資助實現(xiàn)了規(guī)模和總金額的持續(xù)增長,千千萬萬的貧困學生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幫助下獲得了公平的高質(zhì)量的教育機會,讓這些貧困學生可以不受經(jīng)濟的影響,敢于施展才華和追求夢想。作為資助工作者,我們除了完成資助工作,我們還要積極引導這些受資助的學生能將愛心傳遞出去,鼓勵受資助的學生能感恩資助,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在受資助的學生中,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學生,他們認為自己家里的條件比其他同學差,那他們受到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他們心里沒有任何感恩的想法。如果學生沒有感恩之心,那資助工作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要引導他們在獲得資助后能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要常懷感恩之心,在生活中能樂于幫助他人,將自己收獲的“愛”和“幫助”傳遞出去。我們也可以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暑期去貧困地區(qū)支教,給福利院兒童獻愛心等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明白“因為愛,世界會不一樣”,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去回報社會,懂得感恩。
學生資助工作從申報、評定到落實,整個體系是完整的也是有制度可依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真實性和公平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公平、公開、公正的解決。貧困生的認定一應要客觀公正,從多方面了解學生,并進行相應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結果也應該進行公示,此外我們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真實的全面的情況。
對于申報材料存在虛假的,或者出現(xiàn)“渾水摸魚”的現(xiàn)象時,我們要嚴格按照評選制度來執(zhí)行,改取消的取消,堅決按原則辦事。當出現(xiàn)申報名額多于學校給定的名額時,我們不能草率的決定刪掉某些學生的名額,而是要積極與學生所在班級的輔導員、所在系部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貧困情況和需求程度,既要照顧到急需資助的學生,又要平衡名額的分配和確定[3]。
此外,對于學生,我們也要做好誠信教育,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是學生資助工作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關鍵。只有做好誠信教育,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很多資助工作的真實性和公平性問題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4]。
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睂W生資助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資助工作做得好壞與否,從小處來說,關系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從大處說,關系到我國教育的發(fā)展。所以作為學生資助工作者,我們?nèi)沃囟肋h。學生工作無小事,公平、公開、公正的為學生提供服務,就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體到自己身上,我要堅定信念,勇于擔當,踏實的做好本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將“成就一學生,幸福一家庭”作為自己的工作使命,要讓國家在學生資助方面投入的每一份資金都能落實到位,要讓每一個貧困學生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