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 西北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身處飄搖亂世的吳祖光先生于1942年發(fā)表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風雪夜歸人》成為當時國劇運動下的不朽之作。時光荏苒,歲月再版,改編包括粵劇的形式等不下五次,歷久彌新。在論及該劇的創(chuàng)作時,作者說: “我的原意只是寫一群‘不自知’的好人——人都是好的,這是我的信條——在現(xiàn)實的人生中的形形色色?!痹谡嬲婕偌俚募姺笔澜缋?,破除幻象甚至是想象,在自我的救贖中不斷否定自我繼而超越自我達到喚醒,使得成為自我的獨立個體有能力提出我是誰的詰責,進而獲得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對于“不自知”,《風雪夜歸人》中有著不少實例。如拉車的馬二傻子,其母馬大嬸,再如大法官蘇弘基家的丫鬟蘭兒,這些人或因先天的、生理的缺陷,或因后天的、社會的損害,其作為人的自我意識始終處于渾噩與麻木的狀態(tài)(被玉春稱為“沒腦筋”)。對他們來說,“知否”尚且不能成為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知”就更成奢談了。
當人的形象在鏡子中映射時,正同人類思維的延伸似乎永無止境,那么人類在照鏡子中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嗎?在拉康的“鏡像”中,人不僅在鏡子中認知了自我,而更是在“他者”中建構(gòu)自我的。魏蓮生在劇中第一幕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動作設計,當一屋子的人都走散了,魏蓮生抄起桌上擱置的折扇,便開始代入戲中人物角色開腔唱戲,行至鏡子處,看著鏡像里人兒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并未停歇。這那爾喀索斯式的攬鏡自照與自我表演,鮮明地昭示出魏蓮生對自己的認識與想像,但同時,卻也不能不讓我們想起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 “鏡像”從根本上看已非真實的主體,而是一種糅合了想像的、關(guān)于“自我”的幻象,不可避免地帶有虛妄的性質(zhì)。因而,這樣的“自我認同”本質(zhì)上暗含著將想像混同于真實主體的“誤認”成分。不幸的是,此時的魏蓮生恰恰沉浸于自己虛幻的鏡像中,這有神異之光的“自我”令他感到“愉快”和“滿足”,以致根本無法意識到自我幻象與真實主體之間的反差和抵牾??梢哉f,此番鏡前“表演”不僅形象地為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作出了生動注解,更可以視為人物命運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節(jié)點:在此之前,魏蓮生陶醉于舞臺紅角的身份所帶來的“欣羨同贊美”,并且剛剛通過認得的“官兒”幫助了鄰居馬大嬸母子,面對“受恩者的恭維”,還自以為是“忠人之事,急人之難”,乃至“立下愿心,想普救眾生”, “自戀”心理可謂達到了頂點;而在此之后,魏蓮生的自我幻象在大法官蘇弘基的四姨太玉春的一連串追問下支離破碎、土崩瓦解,劇情亦隨之峰回路轉(zhuǎn)、云開霧散。
人生的幻象不僅僅建立在具有實在物質(zhì)基礎之上,對于身份的臆想或錯位亦將人推向真實的彼岸。在這種幻象中,自我身份的錯置甚至是丟失是導致魏蓮生從未想過自我的人生境地。魏蓮生是當時頂紅頂紅的角兒,認識著些許大官,正是由于名伶人的身份,導致在舞臺之上的魏蓮生是飽受叫好聲和鮮花簇擁的明星,而在舞臺之下的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有權(quán)之勢的倚靠,連一般的平頭百姓都能仰仗他這樣的“大官兒”。這種對于臺上臺下雙重的虛榮滿足,使得魏蓮生對于幻象心甘情愿且信以為真。同時旦角的身份也使得魏蓮生恍惚間丟失了性別,丟失了自我。在劇中,玉春曾經(jīng)隱晦地指出他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此處暗隱的性別顛倒魏蓮生根本沒有辯白和解釋。直至后來玉春一語道破“你想到過你是個男人嗎?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在舞臺上的真假不分直接導致生活中不僅性別的丟失,還有對身世的誤讀。終日沉迷于才子佳人和帝王將相的泡影之中,在玉春已經(jīng)經(jīng)由王新貴之口得知真相的前提下,魏蓮生還是想抵賴自己的父親是教書先生而非鐵匠,直至成了在其口中的“不干什么的”模糊的父親。這種對于自我歷史印記的不清晰,正是對自我覺醒意識形成的阻撓。
在全劇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玉春作為一個預先設立好的覺醒著的角色,對魏蓮生進行著“他者啟蒙”的馴化,所謂“他者啟蒙”,既是立足于理性精神的高度對被啟蒙者進行批評、教育、改造。在啟蒙的對立面,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為有趣的人物形象設定——李榮生——作為頂紅魏老板的跟包,李榮生也有過一段令人扼腕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的李榮生也是當紅的旦角,只是因為13歲“倒嗓”失敗而難以發(fā)聲,演繹之路不得中斷。跟隨著魏蓮生一路看著其呼聲高漲人氣暴增,他在魏蓮生的職業(yè)生涯中,不僅扮演著兄長式的角色,照料著起居飲食,同時也是職業(yè)規(guī)劃和職業(yè)教育的領路人。再次回到幻象這個問題上來,李榮生不唱戲了,那能否可以走出舞臺假象而領會生活真諦呢?當魏蓮生真正“成為一個大人了”的時候,他對著李榮生說出了不想唱戲的打算,李榮生的一生才被觀眾所知,他聲淚俱下地發(fā)出肺腑之言,聲稱將魏蓮生視作過去的自己!這種將人生規(guī)劃和期許加注在他人身上的做法,便直接讓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影子”,同時這也是李榮生的原話,又是一出幻象。影子的存在是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之上的,但它是模糊不明的,在李榮生的視域下,魏蓮生是自我想象的延伸,任何他者的形象都是自我的想象。“年紀輕輕就這么名揚四海,有好朋友這么死心塌地地保著,這么多貴人闊人捧?!边@是李榮生自己夢寐之事。
在自知的道路上破除幻象的藩籬與阻礙成為當時甚至當下的一件困事,就像魯迅所說的:“覺醒的人去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固然尋找靈山的路,十萬八千有余零是何其漫長,但總會有一批批的人,像魏蓮生、玉春一樣,已開始覺醒,為理想而不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