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蕊
聶耳,一個光輝而響亮的名字,一個與中華民族時代命運緊密相連的偉大人民音樂家的名字。在昆明市政協(xié)的支持下,昆明市聶耳研究會舉辦的第三屆“聶耳音樂的大眾性、民族性、藝術性學術研討會”,以緬懷這位佇立在每位華夏兒女心中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在其短暫的23年生涯中,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更以敏銳的藝術創(chuàng)造及創(chuàng)新精神,激勵著新時代的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進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就筆者的理解,當下我們討論弘揚聶耳情懷、傳承聶耳精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這種現(xiàn)實主義藝術價值的倡導,為我們邁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912年2月聶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30年前往上海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據資料記載,為躲避國民黨對左翼進步人士的迫害,黨組織派聶耳經日本去歐洲、蘇聯(lián)學習、考察,于是聶耳于同年4月15日乘“長崎號”離開上海東渡日本,殊不知7月17日,聶耳卻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此乃天嫉英才也。
縱觀聶耳短暫的創(chuàng)作生涯,音樂作品卻多達40余首,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時代感、民族性及創(chuàng)新精神,其立足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取向為中國新音樂創(chuàng)作的價值取向樹立了榜樣。在聶耳的音樂作品中,率先構成為中華民族而吶喊、為中華勞苦大眾而歌的情懷,更為社會底層乃至受壓迫的女性而歌。作為一種文本研究,筆者現(xiàn)以《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為例進行闡述。
《梅娘曲》,這是田漢1935年為三幕話劇《回春之曲》所做的劇本。與通?,F(xiàn)實主義題材中所出現(xiàn)的勞動婦女境遇不同的是,梅娘是一位出生在南洋富商家庭的女學生,她的未婚夫高維漢因參加戰(zhàn)爭在戰(zhàn)場受傷過重而失憶,梅娘為了喚醒高維漢的回憶,在病床前演唱了這首《梅娘曲》,講述了關于她們的美好過往。聶耳根據劇情需要,深入塑造梅娘的人物形象,首先在每段歌曲的開始都采用了弱起的手法,輕聲呼喚“哥哥,你別忘了我呀,我是你親愛的梅娘”,親切而深情地表現(xiàn)了梅娘見到昏迷不醒的未婚夫時內心充滿的極度痛苦之情,折射出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們對戰(zhàn)爭的聲討和對平靜生活的眷戀。作品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段采用小調式,給人委婉柔和的感覺,表現(xiàn)了梅娘對著昏迷不醒的未婚夫娓娓道來他們的美好回憶。第二段結束在偏音變宮上,這樣結束在不穩(wěn)定音級上的音樂,給人極大的不穩(wěn)定感,聶耳正是用這樣的手法描述了媚娘糾結、不安的心情。第三段采用大調式,結束于主音,特別是最后一句 “但是、但是”的重音的強調與重復,再次刻畫出梅娘的無助與絕望,表現(xiàn)出媚娘生無可戀只能接受現(xiàn)實的悲痛之情,給聽者以內心的戲劇張力。從這里可以看到,每段樂句的不同結束手法,都體現(xiàn)了聶耳的創(chuàng)作能力,將梅娘的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一層層揭示出來,以懾人心扉?!睹纺锴凡粌H是一首抒情歌曲,更體現(xiàn)了一種愛國情懷。作為一種審美的高度凝練,《梅娘曲》所承載的家國情懷,正是聶耳對國家存亡、對民族命運極度關切在音樂音響中的呈現(xiàn)。
我們再以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鐵蹄下的歌女》為例,以考察聶耳的家國情懷。歌曲由許幸之作詞,創(chuàng)作于1935年。旋律采用悲痛、仇恨的情感基調,歌女低下的社會地位與生活所迫的無奈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以音樂史學的立場,這首歌被譽為我國近代音樂史上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作,屬三段式結構:第一段前兩句連續(xù)使用三拍子的長時值音符,以刻畫歌女對現(xiàn)實生活的哭訴;緊接其后兩句朗誦性旋律的出現(xiàn),“誰不知道國家將亡”“為什么被人當作商女”,以口語化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歌女們對社會不公的不滿與無奈。第二段旋律的節(jié)奏更加緊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對比,律動中充滿了辛酸悲涼之情。第三段的情感力度由第二段的弱音轉向漸強,構成堅定有力的質問與后兩句節(jié)奏拉寬句型構成鮮明對比,音響的造型使聽眾深切感受到歌女“被鞭撻得遍體鱗傷”的痛苦之情,用音響作為情感的代碼發(fā)揮出強烈的涵化功能。
在國家最危難的生死存亡時刻,年輕的聶耳既能擔起國家主流價值的家國情懷,又能滿足普通民眾情感表達的價值需求,其創(chuàng)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不但凝聚了全中國人民的力量而激勵無數(shù)中華兒女參與抗戰(zhàn),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具有不可磨滅的心理感召,即使在今天,其號角般的音響,已成為一種符號化的象征,使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可以從這個主題動機中感到一種向上的熱力體驗到生命的搏動。
《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根據歌詞的結構與情緒,將六個不對等的樂句組成一個自由結構:這六個節(jié)奏、旋律不同的樂句在聶耳筆下熠熠生輝,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整首作品以號角的級進構成音響隱喻,喚起無數(shù)中華兒女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戰(zhàn)斗,使外在的聲音律動與民族內在的主體情感緊密結合,特別是音樂的運動到了全曲的“黃金結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四個堅定有力的四分音符的連續(xù)運用,預示向全國人民吹響了戰(zhàn)斗號角,號召中華兒女奮起抗戰(zhàn),特別是最后四個小節(jié)技法運用以屬音到主音的重復使用,這種戲劇性音響沖突的反復,從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的律動,預示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終將奪取勝利的決心。
由田漢詞、聶耳譜曲的《畢業(yè)歌》,作為特定時代的“青春之歌”,作品以進行曲的節(jié)拍為審美基調,為青年一代關注國家和民族命運注入了新的活力,猶如歌詞中所道:“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歌曲用充滿激情律動和具有感召力的歌唱,昭示青年一代,必須肩負抗日救亡任重而道遠的社會職責,特別是歌曲的尾聲部分,“同學們,同學們,快拿出力量,擔負起天下的興亡”,這種旋律上行抑揚頓挫的口語化層層遞進,構成了歌曲的亮點,而正是這樣一首歌曲的廣泛傳唱,使許多青年學生受到心靈的滌蕩而改變了人生的價值定位。
聶耳身處民族危亡的動蕩時代,卻以一顆敏銳的心,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以他高貴的家國情懷換作鏗鏘的律動,激勵全國民眾參與抗日救亡的大潮。同時,他還以一顆年輕的心,表現(xiàn)出熱愛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童趣,這可以從他的兒童歌曲、歌舞音樂以及器樂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看到對現(xiàn)實生活的謳歌與贊美:如《賣報歌》《小野貓》《天倫之愛》《金蛇狂舞》等,都是聶耳青春活力在音樂中的彰顯。最有代表性的是聶耳在上海百代公司民樂隊供職時,其作曲并負責灌制的民樂唱片,就是聶耳根據昆明洞經音樂曲牌《倒八板》為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金蛇狂舞》。作為一首早期的民族器樂曲,旋律以歡快的節(jié)奏為情緒基調,渲染了一派節(jié)日的喜悅景象,特別是中段部分的技法設計,不同樂器音色采用一高一低、一唱一和的對比手法,將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特征進行了充分挖掘,體現(xiàn)出聶耳對于中國樂器音色運用的文化自覺。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在當代的回響,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在鳥巢奧運中心,相同的旋律再次奏響,和諧的樂音向全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和中華民族追求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同樣,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在當代的回響,2014年8月期間,筆者在國家大劇院觀看了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舞臺劇《國之歌》,演出的進程中,當國歌再次奏響,那魅力的號角將所有在場的觀眾又帶到了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面對著國家危難,燃燒在人們心中的怒吼隨著觀眾的齊唱回蕩在劇場四周,作為現(xiàn)場的一員,我深深地被那種情感的熱和精神的光所感動。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聶耳乎,巍巍然其與國族并壽而永垂不朽乎”,這樣的贊美,其所指不僅是聶耳本人,更有他不朽旋律的奏鳴,而作為一種集體精神的載體,這種奏鳴,實則是不同時代偉大精神在華夏民族集體心弦上撥動的黃鐘大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