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 寒
翻開這本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竹樓、青瓦與春城故事》,一篇篇文字樸實簡潔的散文,強烈地吸引著讀者,一邊閱讀,一邊就自然地跟隨作者,走進一個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綠色世界,從西雙版納的竹樓,到大理云龍漕澗的青瓦房,再到春城昆明山水相連的城市公園翠湖,都是作者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三個不同的地方,無論從欣賞美麗的風景或體驗民風民俗的角度來說,都各有各的特點。然而,作者卻在字里行間串起一個永恒的主題——綠色與環(huán)保。換句話說,這是一本是發(fā)現(xiàn)綠色世界之美和對環(huán)保問題的憂思錄。
張長先生是我省著名的白族老作家,出生在大理云龍縣不知名小鎮(zhèn)漕澗的一間白族青瓦房里,1956年畢業(yè)于昆明醫(yī)士學校后,分配到西雙版納鄉(xiāng)村衛(wèi)生所當醫(yī)生。西雙版納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人文風俗,激勵作者拿起了手中的筆,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至今已有數(shù)百萬字的散文、詩歌、小說發(fā)表出版,而春城昆明則是作者成為專業(yè)作家后長期定居的地方。三個地方都是作者長期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生活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睅资陙?,張長先生正是用他獨特的眼光,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去觀察感受和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在本書《春城說菌》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一個作家最大的樂趣就是作為一個普通勞動者生活在群眾中,也食人間煙火,也為油鹽柴米的事操心,憂眾人之所憂,樂眾人之所樂?!痹凇兑疤佟芬晃闹羞@樣說:“要學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美,那才是有著個人印記的,不可取代的。其獨特的感覺因而也就無法比擬?!蔽阌怪M言,正是作者的這種貼近生活接近地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使其作品具有個人印記和獨特的魅力。
同是描寫西雙版納的作品,與早期截然不同的是,過去的大都以描繪贊美純凈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民風民俗為主,而在本書中的篇章中,除了對西雙版納美麗風光的回憶描寫之外,還多了一層對人類環(huán)境惡化的憂思。本書開篇的第一篇散文《北京的霾與西雙版納的霧》,作者通過親身的經(jīng)歷和淵博的學識,運用文學的手法,把氣象學上的霧和霾作了詳細而生動的區(qū)分與描寫,霾“是骯臟的生命殺手”,而“霧有時雖給交通帶來不便,但總體是一種好的氣象?!痹诮酉聛淼摹督鯚o限透明的綠色——西雙版納的回憶》《版納往事》《不死綠》等篇章中,雖然作者不斷深情地回憶版納的美好自然環(huán)境,但同時也對包括西雙版納在內(nèi)的城市鄉(xiāng)村發(fā)生的環(huán)境變化憂慮。作者感嘆到:“野象谷今天之所以還有霧,是因為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倍暗搅司昂?,霧氣沒有了。”一則關(guān)于景洪的人工造霧的新聞,不能不引起作者擔憂,“景洪竟成了連霧都需要人工制造的城市了!不由得想起到20世紀50~60年代就在景洪市中心的街道上朦朧的曉霧中人們趕早街的情景,那如詩、如畫、如夢幻的場面使我至今難忘。”看到西雙版納僅存的霧和綠茵,面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作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且給予我吧。讓我用它包一包綠帶回去,給那焦灼和污染的城市。”
本書第二部分《青瓦》,主要以作者回憶童年時代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為主,但大量的篇幅描寫的還是大自然賜予的,對童年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作者在《漕澗記》中寫道:“皆因流入太平洋的瀾滄江和流入印度洋的怒江,兩洋季風沿兩江峽谷北上,就在漕澗一帶與青藏高原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形成了涼爽而濕潤的氣候。麗日藍天下,風起云涌時,一朵朵白云跑得快,變得快,像影視里的特技畫面?!倍凇杜至诵÷?,瘦了山溪》一文中,作者對童年時代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是崎嶇的小路;一是湍急的山溪?!薄盎字昴X子里常會出現(xiàn)兒時那些色彩繽紛的記憶:雪峰、森林、杜鵑、小溪、蜻蜓和‘星星屎’?!比欢斪髡咄砟曛胤导亦l(xiāng)之時,“纖細、柔弱的小路發(fā)‘胖’了?!薄皷|山的森林沒有了,西山的杜鵑沒有了,看不見皚皚的雪峰,也聽不到布谷鳥的叫聲了。”那雪峰流下的“小溪倒是在,只是好像病了,瘦了,漂著白沫的水淌得有氣無力?!泵鎸亦l(xiāng)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作者也只有“陡然地覺得憂傷?!?/p>
《春城故事》在本書中的篇章較多,而其中又數(shù)家門口的翠湖著墨最多。從翠湖形成公園的歷史到如今喧囂與靜謐的現(xiàn)狀,在作者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作者在本書的幾篇散文中,多次提到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其中有一篇《昆明的雨》直接就與汪先生同題,同樣是在寫昆明的雨,作者通過對比的手法,既寫出了對汪文所描寫純凈昆明雨的懷念之情,也寫出了今天的不同:“以往昆明雨季的天空白是白,藍是藍,每片藍天和每朵白云界線很清楚。便是烏云,也是有模有樣的?!倍叭粼谶h郊的山頂上看昆明,灰蒙蒙一片,這種高碳煙塵凝成的小顆粒和雨水攪和在一起,落下來的會是純凈水嗎?”翠湖公園從過去城外一片沼澤的菜海子演變成公園,幾十年的工夫,翠湖水干涸了,河流田野不見,變成了城中心的街心花園,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翠湖水其實從盤龍江引進來的水。作者在《今日昆明人》一文中,不得不發(fā)出感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大觀樓遠眺滇池,在西山遠眺昆明市區(qū)都是澄明一片?!倍F(xiàn)在“大多數(shù)日子里都是灰蒙蒙的,似霧似霾,再見不到‘水綠天青不起塵’的昆明往昔?!弊髡咭云胀ㄊ忻竦纳矸萆钤诶ッ?,以普通人的眼光觀察昆明,不能不對城市環(huán)境的變化一次又一次地擔憂,體現(xiàn)出的是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一些作家往往應(yīng)旅游風景區(qū)邀請,領(lǐng)取巨額潤筆稿費,為其撰寫廣告式的游記軟文,而張長先生卻在一篇《新桃花源記》中,對獲得50年經(jīng)營權(quán)的老板提出了“污水怎么處理”的嚴厲質(zhì)問。如若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桃花源記》作者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當然,在張長先生的這本近作散文中,還有許多懷古的游記,還有兩篇用古文體寫成的碑記,用心的作者還專門收入了兩篇感受高雅音樂的散文。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說:“邊寨—城市—歷史,還有音樂,兩兩對照,從自然、社會、人文的反差中,但愿讀者能找到閱讀的興趣?!?/p>
這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