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紹俊
徐兆壽的長篇小說《鳩摩羅什》出版時間并不長,但作家及其作品引起的反響已經(jīng)很大,而且反響遠在文壇之外,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一部“小說”何以有這樣的力量?我想,還是要回到《鳩摩羅什》的文本中去看,回到徐兆壽的寫作中去追問。
《鳩摩羅什》這本書可以看作是真實記錄了徐兆壽借鳩摩羅什去問道的心路歷程。徐兆壽最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始終在問道。從《荒原問道》開始,就能感覺到這是他作品中最大的特點,這也是作為一個學者很可貴的地方。他不斷地讓自己的思想往前走,往深處走,往廣大處走。《鳩摩羅什》中有很多對中西文化、哲學、宗教的書寫,且比重很大,這使得本書的思想容量特別大,也成為本書最重要的特征。所以,這本書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徐兆壽布道弘法的一部書。這個道,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這個法,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釋共同的法。同時,徐兆壽的寫作完成了對古典文學偉大傳統(tǒng)的皈依,這個傳統(tǒng)便是“文以載道”。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鳩摩羅什》的特殊性的話,我覺得它其實是以小說的方式來“布道弘法”。這是小說主人公鳩摩羅什所決定的。鳩摩羅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高僧大德,用我們俗人的話說是個偉大的和尚,其實他有很多頭銜,比如佛學家、思想家、翻譯家、語言學家等。我看過一些有關討論翻譯問題的文章,大多都要談到鳩摩羅什,認為鳩摩羅什形成了一個翻譯史上的流派,就是直譯的流派。
研究翻譯史,不管你是直譯也好,還是意譯也好,自然都繞不開鳩摩羅什。僅從這一點來看,他確實是一個有偉大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又跟佛教有密切的關系。今天中國是佛教遍地開花,但是如果去問那些信佛的人,鳩摩羅什你知道嗎?我估計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所以他既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又是一個被我們逐漸淡忘了的歷史人物,這其實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悲哀。我相信徐兆壽對這一點深有感觸,他寫這本書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鳩摩羅什。在這一點上,徐兆壽有點像鳩摩羅什,或者說,他是在努力向鳩摩羅什看齊,他們都是把弘法傳道作為自己的寫作目的。徐兆壽在這本書中也講述了自己有一個不斷認識和學習理解鳩摩羅什的過程。鳩摩羅什最大的一個貢獻就在于他把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書推廣到中國的中原大地,他把這些經(jīng)書翻譯介紹過來。他最輝煌的時候應該是他進入長安以后,那個時候他有三千弟子,這真有點像孔子,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將他與孔子進行類比,比如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他最看重的弟子大概十來個,就像孔子也有幾個最看重的弟子一樣。鳩摩羅什當時在長安建立了譯經(jīng)場?,F(xiàn)在文化創(chuàng)意搞一個工作坊是頂時尚的事情,要知道鳩摩羅什在一千多年前建立的譯場就是最早的工作坊,他翻譯了那么多的經(jīng)書,單純憑他個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這么巨大的工作量的,他又沒有電腦,完全靠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這就是譯經(jīng)場的功勞。三千弟子在他的帶領下邊學習邊實踐。譯場有很嚴密的程序,分工精細,制度健全,首先有譯主對文本進行整體把握,然后有一個字一個字推敲的“度語”,接下來還要經(jīng)過“證梵本”、“潤文”、“證義”、“校刊”等好幾個程序,而這一切都取決于鳩摩羅什對經(jīng)文的理解。另外還得力于鳩摩羅什掌握了嫻熟的漢語,他知道以什么對應的漢語把經(jīng)文翻譯過來,正是通過譯經(jīng)場,鳩摩羅什完成了一個偉大的工程。一共翻譯了多少本?三百本。三百本譯文都是他帶著三千弟子翻譯過來的,我覺得這是他最輝煌的業(yè)績,也是最偉大的貢獻??梢哉f今天流傳于世的經(jīng)文是很大一部分都出自鳩摩羅什及其弟子之手。他對佛教做出這么大的貢獻,說他貢獻大,并不在于他翻譯了多少部經(jīng)書,而在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佛教思想和佛教精神傳播得更廣,讓更多的人從佛教教義中獲取智慧。這就是弘法傳道的工作,實際上鳩摩羅什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要把弘法傳道當成他自己最大的一個心愿。徐兆壽在學習中對鳩摩羅什的這一點理解得很深,也很欽佩鳩摩羅什的精神。他漸漸感覺到自己也應該擔當起弘法傳道的職責,于是他調(diào)整了自己的寫作思路,要把鳩摩羅什的貢獻和價值講深講透,讓今天的人重新認識這樣的歷史偉人。這本書基本上達到了徐兆壽的目的,所以我要說,徐兆壽也像鳩摩羅什一樣做了弘法傳道的工作,他的這本書也是一本弘法傳道的書。
徐兆壽在前言中也詳細介紹了自己在寫作上的轉(zhuǎn)變過程。最開始他是打算寫一本學術著作的。徐兆壽本人就是一名學者,吃的是學術飯,做學術研究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從世俗功利的角度說,他寫學術著作是最優(yōu)選擇。何況鳩摩羅什是很值得研究的學術選題,很多大學者都研究過鳩摩羅什,像湯用彤、陳寅恪、伯希和等都做過這方面的研究,日本學者也很重視鳩摩羅什的研究,他們的學問做得很細,如研究鳩摩羅什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這都可以作為一個選題。但是徐兆壽發(fā)現(xiàn)了在今天鳩摩羅什幾乎從普通民眾的視野里完全消失了,盡管現(xiàn)實中走進佛教寺廟里的人越來越多,但那些求神拜佛的人并不見得知道和了解對佛教做出偉大貢獻的鳩摩羅什,即使知道他的名字,也不見得知道他的思想精髓在哪里。徐兆壽為這種情況感到憂慮,他覺得自己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向廣大民眾介紹鳩摩羅什。這是一種文化普及的工作,顯然寫一部學術著作是無法達到文化普及的目的的,所以他決定放棄寫學術著作,而是要以小說的方式來寫鳩摩羅什,小說可以讓更多的人讀得懂,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有一個偉大的鳩摩羅什。從這一點來說,徐兆壽真的就像鳩摩羅什。我說徐兆壽像鳩摩羅什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是指他在學習和研究鳩摩羅什的過程中,也在嘗試著與鳩摩羅什進行對話,他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對話心得融入書寫過程中,于是我們就在鳩摩羅什中看到徐兆壽的影子,或者說,他的這本書是寫了一個徐兆壽化了的鳩摩羅什,他通過這種方式記載了自己借鳩摩羅什去問道的心路。
徐兆壽用小說的方式弘法傳道,在一定意義上完成了對小說文體的超越,《鳩摩羅什》所承載的東西或許超出了我們對一部小說的理解,它需要放在更大的視野中去看。大道行于天下,徐兆壽《鳩摩羅什》的寫作帶我們走進鳩摩羅什的傳道過程,重走高僧心懷天下的傳法大道,實為可貴。
在《鳩摩羅什》的寫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個人物值得關切,那就是代表大歷史的鳩摩羅什與代表小人物的張志高。當然,這絕不是在標簽化人物,在有關歷史人物的書寫中,最怕把歷史人物崇高化,甚至不食人間煙火,而又容易把小人物污名化,俗不可耐。但在徐兆壽的筆下,無論是鳩摩羅什還是張志高的塑造,都是有血有肉的,特別是看似在故事之外的張志高有如神來之筆,與整個文本形成了很好的呼應。
我覺得《鳩摩羅什》并不是一部單純客觀記載鳩摩羅什生平事跡的作品,而是帶有作者鮮明的主體性,而作者的主體性并沒有傷害傳主的客觀性,作品通過作者主體性的介入,能夠更有效地闡釋和展開鳩摩羅什的思想和智慧。比方說我最欣賞的兩個章節(jié)就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一個是“舌戰(zhàn)群僧”,一個是“與商谷論道”。這兩個章節(jié)分別寫了鳩摩羅什的兩次經(jīng)歷,這兩次經(jīng)歷都與思想論辯有關,而且在有關史籍中都有所記載,但史籍的記載很簡略,基本上只是記載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至于思想論辯的具體內(nèi)容就沒有在史籍中留下來。比如舌戰(zhàn)群僧的事跡,在好幾處史籍中都有記載,但這些記載基本上都是寫當時的場面,強調(diào)鳩摩羅什當時還是一個少年,居然能夠把人家駁倒,至于雙方提出了什么觀點,是怎么駁倒對方的,基本上沒有涉及。但如果還是按照古籍上的寫法僅僅渲染一下鳩摩羅什的神童傳奇,顯然是無助于讓讀者充分理解鳩摩羅什的思想內(nèi)涵的。這時候,徐兆壽就讓自己的主體性有效地介入,以他對佛教的理解以及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去和鳩摩羅什對話。在此基礎上,他合乎邏輯地想象了當年鳩摩羅什是如何進行論辯的,這些論辯的話其實表達的是徐兆壽本人的觀點,但又令人信服地安置在鳩摩羅什的身上,因為這些觀點本來就是徐兆壽學習鳩摩羅什的成果。另外,這本書寫了鳩摩羅什的思想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在書寫這一點時,徐兆壽也把自己的學術思想轉(zhuǎn)變?nèi)谌肓诉M來。他最開始是迷戀西方哲學思想,基本上是以西方文化觀去觀照中國文化思想,后來逐漸轉(zhuǎn)到開始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傳統(tǒng)文化是怎樣在本土的環(huán)境下演變的,然后再到把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結(jié)合起來。徐兆壽也從鳩摩羅什的身上印證了自己思想轉(zhuǎn)變的合理性,因此在書寫過程中也鑲嵌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傊?,我覺得《鳩摩羅什》不僅是鳩摩羅什的客觀記錄,而且還寫了一個徐兆壽化了的鳩摩羅什。所謂徐兆壽化了的鳩摩羅什,是指徐兆壽的書寫有意讓兩個人的心路相碰撞,或者說突出徐兆壽在和鳩摩羅什進行對話。鳩摩羅什最偉大的貢獻是弘揚佛法,徐兆壽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了這一點,我覺得對這一點我們不能做狹窄的理解,不要把佛法僅僅理解為是指具體的佛教教義?!吧鄳?zhàn)群僧”里的一段描寫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人問鳩摩羅什,說我們這些修行的人最后能夠進入到極樂世界,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佛法會衰敗消亡嗎?鳩摩羅什回答說,如果我們不去弘揚佛法,它就會消亡。雖然佛法看上去很神圣,它能夠?qū)⑽覀儙霕O樂世界,但是我們?nèi)绻蝗ズ霌P的話,它就會衰亡。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見解,它說明永恒的東西是可以存在的,但一個東西的永恒性不會存在于靜止不動中,只能存在于運動之中,運動才能帶來永恒性。佛法應該是永恒的,但假如沒有人去傳播佛法,就不能保證有很多人繼續(xù)接受佛法,當逐漸沒人相信和接受佛法的時候,佛法就真的會毀滅了。這是鳩摩羅什說的。所以不要小看弘揚佛法的普遍意義。弘揚佛法的意義就是要讓我們的最可貴的東西、最有價值的東西能夠永恒地存在下去。
從小說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寫得最弱的是關于涼州的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寫得弱些首先有一個客觀原因,即鳩摩羅什在涼州留下的資料是最少的。但另一方面,徐兆壽掌握涼州的其他知識可能又太豐富了,他想把這些知識盡量充實到作品中來,讓涼州的內(nèi)容變得更為豐滿,于是在這一章里,更多的筆墨是在寫當時的政治形勢如何發(fā)生變化,軍事斗爭的情況,政治內(nèi)部的陰謀,等等。但問題是這些知識與鳩摩羅什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或直接的關系,這樣一來,鳩摩羅什就變成配角了。另外,還涉及怎么把握和理解鳩摩羅什在涼州十七年的經(jīng)歷和行為。比方說有一種觀點認為鳩摩羅什在涼州身份不是和尚,而是一個謀士了。徐兆壽并沒有采納這種觀點,但這種觀點的存在正說明了涼州經(jīng)歷的復雜性。徐兆壽的處理比較審慎妥當。其中自然不能回避他是被呂光綁架過去的史實。但徐兆壽把握了最關鍵的一點,即無論如何,鳩摩羅什始終不忘傳教的宗旨。如何圍繞鳩摩羅什的基本性格來虛構(gòu)想象,從一些細節(jié)描寫來看還有所欠缺。比方呂光吊打鳩摩羅什的情節(jié)設計就不是很妥當,因為這不符合呂光和鳩摩羅什之間的關系。古人的傳記只是說呂光通過讓鳩摩羅什騎馬騎牛來羞辱之,他不會這么直接地就像抓著一個下層的人似地去吊打,至少呂光應該有所顧忌。在人物性格的連貫性來看,怎么抓住鳩摩羅什幾個主要性格特征也不是十分明晰。
張志高這個人物讓我的心很是顫動。盡管這個人物出現(xiàn)在小說后面的卷外卷中,但這個當代人物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照應了前面所書寫的鳩摩羅什。徐兆壽通過張志高,將自己對鳩摩羅什的理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以及由鳩摩羅什研究引出的一些哲學話題,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達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張志高這個人物本身又是這一系列哲學話題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些哲學話題關乎宏大歷史、關乎時間的永恒性,而張志高只是一個活在當下的個體,這一個體面對宏大和永恒似乎顯得十分渺小與無助,但宏大和永恒又填滿了這一個體的大腦中。徐兆壽在《鳩摩羅什》的寫作中,將宏大的歷史以親切可感的筆觸書寫出來,鳩摩羅什的破戒,鳩摩羅什在一次次的精神煉獄中掙脫、跳躍,最終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與此同時,作家徐兆壽也與文本融為一體,張志高的意義也逐漸突顯出來。在對歷史人物的書寫中,徐兆壽開了個好頭。
蘭州地處西北,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邊地。郜元寶曾討論過中心與邊地的關系問題,如今看來,邊地與中心的概念不免粗暴,或許曾經(jīng)的邊地是現(xiàn)在新的中心。當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主義的立場上,用現(xiàn)代性來批判現(xiàn)代文明的時候,我們更多地看到它的弊端和問題,而且我們在看的時候,會把精神和物質(zhì)分離開來看,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現(xiàn)代文明給我們帶來很多糟糕的地方,人類的精神已經(jīng)被破壞得很嚴重,照這樣的邏輯,人類文明應該倒退到過去才行。實際上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其目的不是在提倡倒退,而是要讓人類文明不斷地完善,繼續(xù)往前走。必須承認現(xiàn)代文明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必須看到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本身就包含著精神上的內(nèi)涵。由此我就特別看重張志高這個人物,因為他會讓我們想到問題的另一面。張志高在精神世界里鉆研得那么的深,他對精神那么癡迷,他好像變成一個純粹的人了,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到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但是無論他的精神世界多么完善,他還必須回到現(xiàn)實中去,他不能把日常生活完全拋棄掉,他不能全是虛,他還有實的一面。當他變成一個實的張志高的時候,他就是個失敗者。他是個失敗的人。比如張志高答應徐兆壽一起上北京,他們坐上飛機,飛到了北京,一下機場張志高就慌了,他被高樓大廈壓垮了,他都不敢離開機場,他哀求徐兆壽替他買張回蘭州的機票。這個細節(jié)的寓意非常清楚,一個在精神上非常完善的人,卻被現(xiàn)代文明輕易壓垮了。張志高其實給了我們一個提醒,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中偉大的精神遺產(chǎn)和現(xiàn)代文明有機地融合起來,這二者不應該是沖突的關系。如果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神遺產(chǎn)就意味著要過清貧的生活,就意味著要對現(xiàn)代文明采取拒絕的態(tài)度,那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說到如何看待蘭州的問題。蘭州作為邊地,相對于中心城市來說在現(xiàn)代文明上要落后一些,有些人就認為,幸虧蘭州現(xiàn)代文明落后一些,它才沒有像那些中心城市那樣充斥著現(xiàn)代化帶來的弊端和問題,它還保持著傳統(tǒng)文化純樸的一面。這完全是一種將精神和物質(zhì)對立起來的機械主義的思維方式。蘭州少了一些現(xiàn)代化的弊端和問題,比中心城市要純樸一些,這固然是由于蘭州作為邊地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上比中心城市來得慢一些的緣故,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要求蘭州拒絕現(xiàn)代化。相反,我們應該重視邊地與中心在現(xiàn)代文明程度上的差距,應該在現(xiàn)代化上給邊地以傾斜,當然在現(xiàn)代化上給以傾斜時我們可以充分吸收中心在現(xiàn)代化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有意識地讓邊地的純樸精神參與到現(xiàn)代化進程中來。否則,蘭州如果始終是落后的邊地,始終在現(xiàn)代文明的程度上比中心城市要慢好幾步,蘭州的那些堅守傳統(tǒng)精神的志士文人就有可能逐漸與時代脫節(jié)。徐兆壽在這本書中專門寫的卷外卷絕對不是多余的,他揭示出邊地與中心差距加大的尖銳性,并認為只有通過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遺產(chǎn)才能在現(xiàn)實中發(fā)揚光大。這也說明徐兆壽在寫鳩摩羅什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時同樣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
傳統(tǒng)的邊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中華文明新的精神高地,徐兆壽《鳩摩羅什》的寫作可以看作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的召喚,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文藝術完成了新的啟蒙,那么作為知識分子寫作群體的代表人物徐兆壽則是對這“新”的啟蒙的延續(xù)。當然,《鳩摩羅什》的超越性在于重新賦予了邊地的意義,以及完成了對“文以載道”這一古典文學偉大傳統(tǒng)的皈依。徐兆壽在問道的同時,也是在傳道,《鳩摩羅什》是以小說的方式布道弘法,或許每一個《鳩摩羅什》的讀者都能在閱讀中體味大德高僧鳩摩羅什的榮耀與光輝。同時,閱讀的過程也是一次救贖,俗世男女如能像佛經(jīng)中所說的那樣“破除千般執(zhí),跳出輪回苦”,便也不枉作家的一顆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