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探
讀王安憶佳的《羅伊先生》,驚喜有甚于多年前讀徐則臣的中篇《西夏》。90后心靈的無礙,70后的負載與苛望,天地有別。
“90后”作家有著超常的自我創(chuàng)作姿態(tài)與審美執(zhí)著,他們最明了文學空間的無限,因此更能進入自由創(chuàng)作的純粹之境,幾乎每個人都在構筑著自己的文學圣殿。他們的最大創(chuàng)造力在于,洞穿現(xiàn)實霧霾般物象的迷離,構筑無從尋起的藝術靜謐之境。王安憶佳的短篇《羅伊先生》,以靜美圖景再造,扔下現(xiàn)實的喧囂與紛擾,實現(xiàn)了內心與詩意共同構建的抵達。
藝術類別之間,同源而無界,通感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尤為重要。王安憶佳精準把握了電影藝術表達與小說構建的同質要義,以鏡頭的不斷切換,大音聲稀之語言,重構了文學的新圖景。小說篇幅精短,無意于心理刻畫,卻畫面直指人心幽深層面。文本整體呈現(xiàn)文學靜美之境,靜美囊括了所有心理時態(tài)、動態(tài),潛隱著人們隱秘的心靈動影。電影是流動的聲與光影的文學,編劇有自己的構建,導演有自己的理解與構圖,這種表達藝術回流到小說,則需要作家兼有電影創(chuàng)作幾乎所有核心創(chuàng)意人員集合的智慧高度,這是年輕的王安憶佳所具有的。她的指尖在鍵盤上起舞的律動,穿透了喧囂中的世界,從體察中生活印記點燃,以鏡頭的游弋,給予讀者想象奔涌與享受的世界純真面影,甚至以藝術的方式給冰釋堅硬的塵世生活,完成對“現(xiàn)實”文學命名。 此作,不可不謂才情與意識流體的靈飛。
在鏡頭般的敘事流動中,亦清晰地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與生活的關系,亦或說創(chuàng)作就是故事與編輯故事的積淀過程的歷練。小說以鏡頭的切換,平行展開了四個故事,主次分明。樓下阿姨的故事是凡人喜憂常態(tài),“宮崎葵”的故事是和美虛像下的管涌在心;陳立秋的故事在于人們只在乎眼前,過往常常被遺忘。這些故事只不過是常態(tài)的生命的在場,只不過是被稱作“羅伊”先生的少年無限精神空間的補敘、陪襯或底色。羅伊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或許是“她”藝術理想人格的化身,或若即若離的實與虛的映照。他力圖穿透塵世物象阻隔的動影,敘事鏡頭中早已漸已清晰、明了。
凡人常態(tài)的他們,是羅伊先生在場的底色,那么“她”又是誰呢?“她”又要干什么呢?重放的鏡頭:“她”在重書一首“深藍色的”歌,“那種不透氣的藍,像一堵墻”。“她”執(zhí)著以求的是純粹,堵住塵世喧囂、紛擾、霧靄的墻的純粹,是深沉、廣遠的藍。“她”的歌,由意識里的“羅伊”先生來演繹,他未曾啟動,或許已揮馬揚鞭,奔跑向了遠方?!八笔峭醢矐浖训膹姶笮南蟮妮d體,在推出他人中和同眾人,最后推出的或許是王安憶佳的文學雄心。
電影表現(xiàn)手法在精短的文本中得以完美盛放,有限場域延宕著無限的悠遠,塵世的表象糾葛,無以埋沒超越之心往。文本近乎至真地演繹了世俗生活與藝術純粹的對峙,可貴的是小說的展開,始終與詩意同行。在平和、溪流般敘述中,藝術之心直指彼岸,如一場沒有喧鬧沒有魚刺的盛宴,欣賞中唯有純粹享受的過程。心靈無礙,或許是90后作家重歸文學高貴品質的堅實根基。
曾經的《西夏》被評家們熱捧,被評家認定為“把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有野心的小說敘事實驗”,被感知為京漂生活的“如此脆弱”,“珍貴而溫暖”……對于筆者而言,更愿意把它看作70后的靈魂寫照。徐則臣之所以有如此“成年人的童話”,在于70后成長于純澈的童話,成年遭逢時代性生活的顛覆,從內心來說并不放棄詩意,因此“成年人的童話”,不存在的理想之境,能更近人心。盡管有京漂小說的認定及諸多肯定,但依舊難以掩飾《西夏》邏輯硬傷,整體考量,所謂超強的構建只不過是徐則臣缺乏細密、用力過猛的意識奔突,呈現(xiàn)著藝術柔韌性的缺位。關于小說理想之境的構建,90后作家王安憶佳,找到了化剛為柔的靈動,她持有移形幻影的取景器,善于打破空間與世俗物質阻隔,似乎更勝一籌。
對于王安憶佳來說,生活本身大約就是藝術,她把理想追求化作了生活,生命本身成了她藝術行為語言。作為一個極具靈性的創(chuàng)作者,她文學觀念與時間無關,她直奔現(xiàn)實的藝術本真而去。文學本是謀心的藝術,如時間無涯。謀心之道,藝術在場,90后的王安憶佳,也一定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