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澍農(nóng)
內(nèi)容摘要:與敦煌醫(yī)藥卷子S.202相對應的源文獻,日本學者主張是《金匱玉函經(jīng)》,中國學者多主張是《傷寒論》。從內(nèi)容的有無、避諱的異同、文本的出入三方面作詳細考察,可以確認S.202應屬《金匱玉函經(jīng)》古傳本。并且,從避諱情況考察,首次確定了S.202應抄于南朝陳代。
關鍵詞:敦煌醫(yī)藥卷子;S.202;金匱玉函經(jīng);傷寒論;避諱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8)04-0089-11
Abstract: Regarding the original document S.202, a medical transcript from the Dunhuang documents, Japanese scholars argue that it is a copy of Jingui Yuhan Jing while Chinese scholars consider it to be The Theory of Shang-Han. From a careful exa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extant versions of these text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taboos, it seems apparent that S. 202 is in fact an ancient version of Jingui Yuhan Jing. In addition, details in the use of taboos included in this Dunhuang manuscript indicate that it was copied in the Chen era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Keywords: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 S. 202; Jingui Yuhan Jing; taboo
(T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敦煌醫(yī)藥卷子S.202,是英藏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日本學者三木榮、宮下三郎等考證認為S.202應是《金匱玉函經(jīng)》殘卷[1-2],中國多位學者在撰著中指S.202屬《傷寒論》卷1《辨脈法第一》的內(nèi)容。如馬繼興《敦煌古醫(yī)籍考釋》稱其為“傷寒論·甲本”[3],叢春雨《敦煌中醫(yī)藥全書》和陳增岳《敦煌古醫(yī)籍校證》都稱其為“傷寒論·辨脈法”[4-5],國際敦煌項目(IDP)在介紹本卷子時也使用了“傷寒論·辨脈法”的標題。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一書認為應與其他《傷寒論》版本有別,故稱其為“敦煌本傷寒論·辨脈法”[6]??傊?,上述各家都將S.202認定為《傷寒論》的一部分。馬繼興先生后來的意見有所變化,馬繼興等《敦煌醫(yī)藥文獻輯?!贩Q其為“傷寒雜病論甲本殘卷”[7],此表達含義小有差別,但基本點還是指其屬《傷寒論》;之后馬繼興《出土亡佚古醫(yī)籍研究》一書中有《敦煌本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辨脈法〉殘文出處考》一文,亦稱S.202為“傷寒雜病論·甲本”[8],且明確提出“敦煌本并非玉函本”。
筆者考證認為,S.202確屬《金匱玉函經(jīng)》之古傳本,茲分析如下。
一 本題相關文獻
這里首先概述一下與敦煌卷子S.202相關的傳世文獻。
《傷寒論》是中醫(yī)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家張仲景感慨災疫導致的人口喪亡,撰成傳世名著《傷寒雜病論》。其書包含“傷寒”和“雜病”兩個部分,“合十六卷”。因亂世中書籍傳抄不易,又或許當時傷寒病更為多發(fā),故其書“傷寒”部分被單獨行世,世稱《傷寒論》(雜病部分至宋代才又被發(fā)現(xiàn)和整理,定名為《金匱要略方論》)?!秱摗妨鱾骱?,又分出多種傳本。當然,這只是取流行的說法。實際上,《傷寒雜病論》這一書名出于張仲景《傷寒論序》,但這篇序言宋代方出,本身尚有不確定因素。宋以前重要史志目錄中明確記載的仲景著作名有:張仲景方、張仲景療婦人方、張仲景辨?zhèn)堉倬霸u病要方、張仲景藥方、傷寒卒病論、張仲景脈經(jīng)、金匱要略方、張仲景療黃經(jīng)、口齒論、張仲景五藏論、張仲景傷寒論、張仲景口齒論1卷;早期醫(yī)著中的引用名有:張仲景諸要方、張仲景、仲景、張仲景方、仲景方、仲景要方、仲景傷寒論、張仲景傷寒論、張仲景雜方、張仲景辨?zhèn)⒎降?,并沒有《傷寒雜病論》之名。只有始見于《新唐書》的“傷寒卒病論”與之較近。
與本題相關的古籍主要有三種,再加上敦煌卷子S.202,一并簡介如下。
(一)宋本/趙本《傷寒論》
宋代以前,《傷寒論》皆以抄本傳世,形成多種傳本?!端鍟そ?jīng)籍志》“醫(yī)方論七卷”下附注:“梁有張仲景辨?zhèn)??!盵9]《小品方》亦載:“張仲景辨?zhèn)⒎接芯啪??!盵10]故傷寒部分單立的書名最先很可能就是“張仲景辨?zhèn)?。宋代校正醫(yī)書局對該書作了校定,定名為“傷寒論”,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行了大字本,北宋元祐三年(1088)刊行了小字本,是為宋本《傷寒論》。其中的大字本久已亡佚,小字本原本亦已無傳。但明末萬歷二十七年(1599),江蘇常熟著名藏書家趙開美偶然得到了宋刊小字本《傷寒論》,翻刻收入其刊刻的《仲景全書》中。其書刻印精美,后人認為肖似原書,故尊稱其翻刻本《傷寒論》為“宋本傷寒論”。因此,現(xiàn)今醫(yī)界所謂“宋本傷寒論”,實非真的宋刻之本,而是明代趙開美翻刻本。而且,日本茨城大學真柳誠教授考證認為:趙開美翻刻《傷寒論》其實不是原樣影刻,而是按《仲景全書》設定的已刻他書的版式另刻。再者,從多方面證據(jù)看,其底本也可能并非北宋原刻小字本,而是基于南宋翻刻本的元初翻刻本[11]。
趙開美翻刻本現(xiàn)在存世只有數(shù)部。據(jù)真柳誠教授考證,趙開美初刻本現(xiàn)存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其二修本現(xiàn)存于中國醫(yī)科大學(沈陽)圖書館(先印本)、臺北故宮博物院(后印本)[12]。
筆者所用為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11年影印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之《仲景全書》本,為指向明確,本文稱之為“趙本”。
(二)陳本《金匱玉函經(jīng)》
《宋史·藝文志》:“金匱玉函八卷:王叔和集?!边@是史志中的最早記載。目錄書中則鄭樵《通志·藝文略》與此相同記載(但無“王叔和”之名)為最早。北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于治平三年(1066)校正了《金匱玉函經(jīng)》,作《校正金匱玉函經(jīng)疏》一文以志之。文曰:“《金匱玉函經(jīng)》與《傷寒論》,同體而別名,欲人互相檢閱而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濟人之心,不已深乎?細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書。緣張仲景有《金匱錄》,故以‘金匱玉函名,取寶而藏之之義也。……國家詔儒臣校正醫(yī)書,臣等先校定《傷寒論》,次校成此經(jīng)。其文理或有與《傷寒論》不同者,然其意義皆通圣賢之法,不敢臆斷,故并兩存之。凡八卷,仍次舊目,總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盵13]
但歷史上《金匱玉函經(jīng)》一書流傳不廣,且宋以后直到清康熙年間,未見有該書再次刊行的記載。筆者推想,這應該是因為“傷寒論”這一書名指向明確,且與張仲景自序中所稱“傷寒雜病論”之古名有直接繼承關系,因而被認作傷寒類文獻之正宗所致。至清代康熙年間,上海陳士杰先生得到何焯先生手抄宋本《金匱玉函經(jīng)》,但該本狀況不佳,陳世杰自序云:“惜其訛脫者多,甚或不能以句,既無他本可校,乃博考眾籍以相證佐,補亡滅誤,十得八九?!惫手愂蠈Υ藭髁搜凶x校理,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雕版刊刻,次年刊成行世。不過,陳氏所據(jù)原本久已失傳,因而原本樣貌究竟如何,陳氏又在多大程度上作了整理,整理的細節(jié)如何,都已無從得知。
陳氏此次刻本流傳亦不廣。直到1955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將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所藏該書影印出版(2010年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又出了線裝影印本),該書才得到一定程度流傳。
《金匱玉函經(jīng)》與《傷寒論》內(nèi)容基本相同,但編排有差異。其主要不同在于:《金匱玉函經(jīng)》是“前論后方”(論述和述證條文集中在前,方劑內(nèi)容集中在后),這被認為是《傷寒論》的古貌;而《傷寒論》編排體例是“方證同條”(在一個述證條文下相應地附上對應的方),這是唐代孫思邈將《傷寒論》主要條文編入《千金翼方》時改變的體例。此外,《金匱玉函經(jīng)》與《傷寒論》還有一些篇次、條文的出入(例如《金匱玉函經(jīng)》比《傷寒論》多《證治總論》一篇),有些條文所屬篇次以及一些條文中的文字亦每見差別。因此,《金匱玉函經(jīng)》與《傷寒論》是同源異本,古傳本之一,亦經(jīng)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校定而行世。
概要地看,若按通常的說法,將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學說體系總稱為“傷寒雜病論”,《金匱玉函經(jīng)》與《傷寒論》都是其中治療外感熱病的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傷寒病”部分。二者雖然主體相同,但確為兩種編排系統(tǒng)的別本(即宋臣所說“同體而別名”)。因此,《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玉函經(jīng)》,這三者是各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對待。這是本文討論的基礎。
筆者所用即為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本文在引用該書作對比時簡稱為“玉函”。
(三)成本《注解傷寒論》
唐宋時起,張仲景與其《傷寒論》聲譽日隆,并且由于宋代官方的校理而得以廣泛傳播,故至金代皇統(tǒng)四年(1144),成無己所著《注解傷寒論》應運而生。該書為已知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其注分析透徹,精深允當,深得醫(yī)界好評,近數(shù)百年間,是《傷寒論》流傳最廣的本子。該注本的經(jīng)文部分與趙本甚為接近,只有少部分文字差別,又多未影響至文義不同。
筆者所用亦為上述《仲景全書》本,文中稱之為“成本”。
(四)敦煌卷子S.202
S.202為原出敦煌莫高窟的卷子本,現(xiàn)存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該卷子高27.7厘米,長193厘米,現(xiàn)存103行,每行22字到24字不等,墨筆楷書抄寫,端正清秀,有行線,書式整飭,應是中原抄成流傳至敦煌的卷子。首尾皆殘缺,無書名和標題。其內(nèi)容為脈診文獻,相應內(nèi)容可見于《傷寒論》卷1《辨脈法第一》,亦見于《金匱玉函經(jīng)》卷2《辨脈第二》。本文重點討論的就是卷子S.202文字內(nèi)容究竟與二者中何本更相近,或曰究竟屬于《傷寒論》與《金匱玉函經(jīng)》二者中的何種傳本系統(tǒng)。
筆者所用為IDP公布的原件彩色照片。
此外,法藏敦煌醫(yī)藥卷子P.3287亦載有部分《傷寒論·辨脈法》的條文,有些地方也取以對校。
二 S.202為《金匱玉函經(jīng)》古本之證明
雖然趙本/成本與玉函都為古《傷寒雜病論》中“傷寒”部分的傳本,但其文字互有出入。大致可以把趙本、成本作為同一傳本系統(tǒng),而玉函作為另一傳本系統(tǒng)。本文要論證的是,S.202不屬于傳世《傷寒論》趙本/成本系統(tǒng),而屬于《金匱玉函經(jīng)》系統(tǒng)。
要判定S.202究竟屬于哪一種傳本系統(tǒng),在操作上應該說不是很復雜的事。只要把S.202現(xiàn)存的兩千多字與上述數(shù)本逐一比對,特別注意看上述數(shù)本互有不同的情況下S.202的文本與哪一本書更接近,就可以考察出S.202屬于哪一種傳本系統(tǒng)。以下就三個方面展開比較。
(一)內(nèi)容的有無
這一點所有研究過卷子本S.202的學者都已經(jīng)注意到,即:卷子本S.202中有幾條條文,在《金匱玉函經(jīng)》中亦有,卻為趙本/成本所無,列表如下(表1;下表卷子本錄文中原本重文號徑寫為疊字,原本俗字徑改為正字,黑體處為各本相異的文字。后文列表同此體例)。
條文的有無是最為顯見的差別。就這一點來看,S.202與《金匱玉函經(jīng)》雖然在文字方面也小有差別,但近緣關系是非常明顯的。日本學者說S.202是《金匱玉函經(jīng)》傳本,主要理由也基于以上對比(但三木榮和宮下三郎漏檢了上表第1條,因而其理由是相差“三節(jié)一〇七字”)。錢超塵教授在《影印南朝秘本敦煌殘卷〈傷寒論〉校注考證》一書的前部論說中也說“S.202《辨脈法》比宋本《傷寒論》多出三條”[14],卻是漏了最后1條。不過在正文校注部分也說道:該條“宋本、南朝秘本無此條,惟見《玉函》”[14]279。
馬繼興《敦煌本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辨脈法〉殘文出處考》一文,在復述了三木榮氏列出的3條理由(上表后3條)并補足另1條(上表第1條)后,依然認為“敦煌本并非玉函本”,他的重要理由是:存在著“見于敦煌本及宋本(筆者按,即趙本),但玉函本缺如的《辨脈法》條文”。具體說是敦煌本的90至93行,“有68字的一則條文也見于宋本,共80字,內(nèi)容基本相同,但卻不見于玉函本”。馬先生說,這1條“玉函本缺如的條文,恰好為敦煌本并非玉函本提供了一個重要證明”[8]225。但是,這個理由是錯誤的。因為事實上玉函中有這個條文,不知馬先生何以漏檢了?,F(xiàn)將此條列表如下(表2):
略作對比,不難看出,卷子的這一條文實際上是玉函、趙本都有的。在行文上,卷子本偏簡(68字),玉函(74字)和趙本(80字)都略多一些字,以虛詞為主,趙本尤多(成本除“以”作“已”,余與趙本全同)。因此,這1條不但不能成為支持馬先生的看法的理由,相反,恰恰又是卷子偏近于玉函的證明。
因此,S.202中只有與玉函共有而趙本所無的4條條文,相反的情況卻一條也沒有。這無疑是S.202與玉函同源的最重要依據(jù)。
(二)避諱的異同
不同傳本之間避諱的異同情況,當然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各傳本之間異同、親疏關系。為此,以下對上述數(shù)本的避諱情況作詳細考察。
1. 避隋文帝楊堅名諱
眾所周知,傳世的趙本/成本《傷寒論》在經(jīng)過隋代傳抄時,因為避隋文帝楊堅之名諱,將古本中的“堅”改為“鞕”(即后世的“硬”),這是傳世《傷寒論》中標志性的避諱字(但全書中也有少數(shù)幾處用“堅”字,當出漏諱或后人回改,也有可能個別條文為后世羼入)。而未經(jīng)隋改或唐以后回改的本子則仍作“堅”。例如,保存在《千金翼方》卷9—10中,被稱為“唐本傷寒論”的傷寒論條文,就只用“堅”而不用“鞕”。而《金匱玉函經(jīng)》中也只用“堅”不用“鞕”。
這個字例在S.202中也數(shù)度出現(xiàn)。具體對比情況如下表(表3)。
另有一處用“堅”字的條文為趙本/成本所無(表1第2條),故不列入對比。
上表中,數(shù)本條文相差不大,但避諱情況卻是S.202與《金匱玉函經(jīng)》都不避“堅”,而趙本/成本則都避“堅”,兩方面截然不同。
2. 避南朝梁武帝蕭衍之追封太祖文皇帝蕭順之名諱
卷子S.202第9行:“累累如順長竿,名曰陰結(jié)?!贝司渲小绊槨弊?,玉函、趙本、成本乃至《太平圣惠方》卷8都作“循”。作“循”者,應是避南朝梁武帝蕭衍追封太祖文皇帝蕭順之的名諱而改,而卷子本則仍用“順”而未諱改。
3. 避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之名諱
S.202還避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之諱。這一點既往的研究者都未能發(fā)現(xiàn)。例詳見下表(表4)。
前一例,玉函和趙本/成本及P.3287都有“先”字,卷子似乎有意避用“先”字(此句之后還有“此為肺絕”句,玉函同,趙本/成本作“此為肺先絕”。但與之并列的“心絕”“肝絕”等趙本/成本亦無“先”字,故“肺先絕”之“先”或為衍文。不過敦煌卷子本P.3827五藏之“絕”卻皆作“先絕”,故有待進一步研究)。
后一例,S.202(其中“陰氣后竭”4字原脫,據(jù)文義與各本補)和趙本/成本一致,3處用“前”;而玉函與P.3827一致,3處皆用“先”。按漢語習慣,表事件時序多用“先”,“前”并不甚宜,S.202和趙本/成本為何用“前”?
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因避諱而發(fā)生的。清代周廣業(yè)《經(jīng)史避名匯考》云:“高祖武皇帝諱霸先……《陳書·文帝紀》天嘉元年詔曰‘仰惟前德,二年詔曰‘前皇經(jīng)濟區(qū)宇?!獯蠖晏笤t曰‘還申曩志,后主即位詔‘思播遺澤,又至德元年詔‘緬思前德,皆諱先字?!盵15]其中一、二、五例就是用“前”代“先”的。S.202亦當屬此例。雖然S.202中另有“先”字,第47至第48行:“榮衛(wèi)內(nèi)陷,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堅,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數(shù)脈動脾,其數(shù)先微……”然亦僅此條之兩見。古代避諱是隋以后才漸漸嚴格起來的,隋以前同一字在同一古代文獻中避諱與不避諱互見的情況并不少見。故此二例用“先”字,當是避諱不嚴所致。但上表所列S.202第2例所用“前”字,有玉函、P.3827用“先”的對立情況相對應,則S.202用“前”出于南朝陳之諱,可以得到確認。
很巧,關于避陳諱,筆者在敦煌文獻中還尋得可用作佐證的另外一例。敦煌卷子P.3885中“療髓虛……羌活補髓丸方:羌活二兩、桂心二兩、芎二兩、當歸三兩、人參四兩、棗肉一升研為脂、大麻人二升熬研為脂、羊髓一升、蜀酥一升、牛髓二升。前搗篩五種干藥為散,下棗膏、麻人,又更搗……”該方也見于敦煌卷子S.1467V,還見于《醫(yī)心方》卷6第25引《千金》(即《千金要方》),此三本該方節(jié)度語開頭同作“前搗”。但是,《千金要方》卷12第4所載本方中,卻作“先搗”,又《外臺秘要》卷16《髓虛實方二首》引《千金》本方亦作“先搗”。這一則治髓虛的羌活補髓丸方,屬于一組系列方(包括筋虛實、骨虛實、皮虛實、肉虛實、脈虛實、髓虛實共十首方),原出古方書《刪繁方》?!秳h繁方》,首載《隋書·經(jīng)籍志》,曰:“刪繁方十三卷,謝士泰撰?!钡x氏生存年代史無明載。今人高文鑄在校注《外臺秘要》一書后附《外臺秘要文獻研究》中,根據(jù)一些線索,推論《刪繁方》一書“在北齊成書的可能性大”[16]。而根據(jù)上引羌活補髓丸方中“前搗”之例看,則該書至少還曾經(jīng)過陳代傳抄,并因而避用陳諱。兩個敦煌卷子都屬該種避陳諱之傳本,《醫(yī)心方》轉(zhuǎn)引《千金》,用的是古本《千金》,而古本《千金》所引是古《刪繁方》,故依然保留著陳諱;與此不同,今傳本《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因為經(jīng)過宋校,所以“前搗”就被回改為“先搗”(《千金要方》的別本《新雕孫真人千金方》行文有異,未出現(xiàn)相關字樣)。由于本例的存在,就更能證明S.202用“前”的確屬于避諱之例。
至于趙本/成本,除此處與卷子同避“前”,他處“先”“前”的用法都是合乎常規(guī)的,不避處可能因為避諱不嚴,也可能因為宋代定本時各條文來源不一,因而有此避彼不避的復雜情況。不過基本點是已知趙本/成本避梁代“順”字、隋代“堅”字,現(xiàn)知其也部分地避陳代“先”字,故知其祖本歷經(jīng)三代傳抄,最終為隋抄本。
總體情況看,S.202不避南朝梁諱,又不避隋諱,獨避南朝陳諱,提示著該卷子應抄成于隋以前的南朝陳代;趙本/成本在避陳諱一事上與S.202局部一致,但已經(jīng)確認其避隋諱,必然是隋代傳本;而玉函避南朝梁諱,卻不避陳諱,特別是不避隋諱,這一主體情況與S.202一致。因此,從避諱角度看,S.202也是更近于玉函的。當然,這主要指文獻內(nèi)容的形成年代,不一定是現(xiàn)在所見抄本或刊本實物的形成年代,對于玉函和趙本、成本來說尤其如此。
列表(表5)來看,可以更清晰。
關于卷子S.202的形成年代,早先有唐、隋等說,后來學界注意到S.202不避“順”,因而傾向于是南朝梁代以前。如錢超塵教授《影印南朝秘本敦煌秘卷〈傷寒論〉校注考證》提出:“今S.202仍保持‘順字而未改變‘循,則知此抄件之時代下限必在梁以前,總之S.202抄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南朝宋齊時代?!盵14]237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亦主張:“此抄本的最晚年限應在南朝梁武帝之前,即502年前?!盵6]15但根據(jù)上文討論,S.202的抄成時間應確定在南朝陳代。
錢、李二位先生上述意見的理由,還包括S.202不避楊堅之父楊忠之嫌名“中”字。確實,S.202不避“中”。不過,通行的趙本/成本中,雖然避楊堅諱改為“鞕”,卻也不避“中”;又如《諸病源候論》為隋代修成,書中也避“堅”,卻同樣也大量使用“中”。因此,避“中”字的要求或許并不那么嚴密。
(三)文本的出入
這一對比涉及的是細節(jié)層面上同一條文在不同傳本中字、詞的異同情況。
這里首先要揭示一條先前的研究者都忽略了的例證(表6)。
本例,三者文本固然互有差異。但最后一句“故知當溺膿也”卷子和玉函相同,而趙本則作“故知當屎膿也”,有一字之別。其后括號中的注文(原文為雙行夾注)應是宋臣所記(成本略去此校),清楚地提示了他們所見到的《傷寒論》與《金匱玉函經(jīng)》的差別。而現(xiàn)傳本《金匱玉函經(jīng)》此處正作“溺”,卷子本又與此相同。這一條文中一個字的差別由于附有宋臣的相關校語,就相當強力地證明了S.202與《金匱玉函經(jīng)》親緣關系。
其他條文,S.202與玉函更近同和與趙本/成本更近同的情況都有。但顯然前者更多。因為全篇逐條對比會比較瑣碎,本文只取其中較為典型的一部分,作列表對比并適當評議(前文已經(jīng)涉及的情況不再列出;表中方頭括號示補脫字,圓括號為原本小字注;趙本與成本合并在一欄,二本有不同情況時在括號中另予說明)。
1. S.202與玉函文字相同相近,而與趙本/成本有異(表7)
2. S.202與趙本/成本相同相近,而與玉函有異
總體看,卷子與趙本/成本更相近的情況不算多,且多為零散的情況,大約多屬某方面的“偶誤”,沒有呈規(guī)律性的例子(表8)。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趙本《傷寒論》,雖然常被稱為“宋本”,但畢竟已經(jīng)是趙氏重刊本,未必全為原貌;而我們看到的《金匱玉函經(jīng)》,是清人校訂之本(其校訂的依據(jù)也只能是趙本/成本,所以某些地方會有趨同的??碧幚恚瑒t更非宋代定本。因此,對于“文本的出入”,只能是從大體方面提供傾向性佐證,而不能利用二書的現(xiàn)傳本對于每個具體差別點作精確論證。
三 兩個源文獻誤判的分析
S.202已經(jīng)有多位學者作過解題或校錄研究,研究過程中,必然要作S.202與《金匱玉函經(jīng)》和趙本、成本《傷寒論》的對校。在對校過程中,本文上述S.202的文獻特征——即與《金匱玉函經(jīng)》的親緣傾向和與趙本/成本《傷寒論》的差別——應該是不難發(fā)現(xiàn)的。事實上,日本學者已經(jīng)提出了S.202就是《金匱玉函經(jīng)》殘卷(雖然理由比本文簡單)。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多位中國學者仍把S.202記述為《傷寒論》,而馬繼興先生又要將其表述為《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jīng)》之外的《傷寒雜病論》另一傳本呢?這是應予探討的問題。
(一)歸屬《傷寒論》之不當
《傷寒雜病論》成書于東漢末年,其時尚在簡帛傳寫時期,加上該書著成又在戰(zhàn)亂年代,故該書抄成多種不同傳本,是不難理解的。如前所述,在其后的一段時期中,該書有多種傳本和不同名稱。至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整理之后,張仲景傷寒類文獻就定型為《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jīng)》兩種傳本。宋臣這樣做的想法是:“欲人互相檢閱而為表里,以防后人之亡逸……故并兩存之。”可見,在宋臣眼中,他們所校定的《傷寒論》未必是《傷寒雜病論》一書唯一傳本或最佳傳本,像《金匱玉函經(jīng)》這樣的書,也是應予“兩存”的重要版本。何況從體例上看,《金匱玉函經(jīng)》更近于仲景文獻的原貌。但是雖然如此,后世長期流行的卻只是《傷寒論》一種傳本,而《金匱玉函經(jīng)》則一直被人冷落。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崇經(jīng)思想的不斷強化,傳世《傷寒論》文本在人們心中的這種權(quán)威性反而愈發(fā)提升。正因為如此,在很多當代中醫(yī)包括當代中醫(yī)文獻學家心中,差不多已經(jīng)將張仲景傷寒學說固化為《傷寒論》(宋本/趙本/成本)這一部具體的書;同時,《金匱玉函經(jīng)》似乎已經(jīng)被淡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書名。
正是基于這樣的錯誤的思維定勢,多數(shù)S.202校錄研究者在看到卷子內(nèi)容與《傷寒論》相近時,就很自然地把卷子定名為《傷寒論》,而不能看到卷子S.202和《金匱玉函經(jīng)》如此緊密的關聯(lián)所提示的真正意義。
其實,《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jīng)》應視為張仲景傷寒學說兩種平行的代表性文本,甚至后者更近古貌。如能確立這樣的基本認識,在這一意義上使用“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jīng)”這兩個概念,那么就應當看到S.202與《傷寒論》的差別,從而判定敦煌卷子本S.202與《傷寒論》相對疏遠,而與《金匱玉函經(jīng)》關系甚為密切,并進而確定S.202應該就是《金匱玉函經(jīng)》的古傳本??梢姡谥嗅t(yī)文獻研究中,也得要防止固化的思維帶來的束縛。
(二)歸屬《傷寒雜病論》之不當
馬繼興先生主張:“敦煌本的《辨脈法》確屬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古傳本的一種。而這種傳本既不全同于傳世的《金匱玉函經(jīng)》,又不全同于宋本《傷寒論》及《脈經(jīng)》本、《千金翼方》本,而是屬于獨立的傳本系統(tǒng)?!鼗捅尽侗婷}法》和現(xiàn)存的《金匱玉函經(jīng)》《傷寒論》等書同屬《傷寒雜病論》早期古傳本的一種?!盵8]229-230也就是說,馬先生主張S.202是與《金匱玉函經(jīng)》《傷寒論》平行的“第三者”。
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馬文除陳述了有“三、見于敦煌本及宋本,但玉函本缺如的《辨脈法》佚文”(大體上即本文《內(nèi)容的有無》一節(jié)后部述及者),另外兩個標題分別是:“四、玉函本與宋本全同,但與敦煌本有異的《辨脈法》佚文”[8]225、“五、玉函本與宋本大同,但與敦煌本有異的《辨脈法》佚文”[8]226(按,兩個標題中“佚文”一詞宜改“條文”)。
以上的第三點前文已經(jīng)指出是馬先生查檢失誤。而后二點,馬文所說的情況是確實存在的。但正如馬文中所說,古書在傳抄時“同一古籍不同傳寫本的文字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其原文多有差異的事實乃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規(guī)律”[8]230,所以同一書籍的不同傳本中文字很少有全無差異的,正因如此,才不能一見到不同傳本中有文字差異時就都認作不同系統(tǒng)。正如成無己本《傷寒論》無疑是源自宋本,但和宋本(現(xiàn)所見為趙本)也存在著文字差異,我們不能據(jù)此就說成本不源自宋本。因此,馬先生上述兩點比較沒有太大意義。何況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金匱玉函經(jīng)》是經(jīng)過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校訂、又經(jīng)過清代人整理的本子,和原始的民間抄本不可能沒有差別。用卷子本與玉函和趙本(及成本)相比,必定是互有異同,這時,應比較卷子本總體上與何本更為接近、與何本出入較多;同時,各個差異點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要排除偶誤形成的差異,主要著眼于行文方面規(guī)律性的、習慣性的差異,以及一些顯著的差異。上文“文本的出入”一節(jié)采取的就是這個思路,對比結(jié)果已經(jīng)呈現(xiàn)于上文,證明敦煌本《辨脈法》在一些重要的差異點上以及行文特點上都與宋本(趙本)《傷寒論》距離較遠,整體上卻很接近于《金匱玉函經(jīng)》。馬先生因為先入為主的感覺,研究中刻意地要證明“敦煌本”和“玉函本與宋本”都不同,因而只著意尋找“敦煌本”和“玉函本與宋本”之間的不同,卻沒有用“敦煌本”去和“玉函本”及“宋本”作三者之間異與同的全面對比,特別是沒有作“求同”的對比,不能不說是一個思路的失誤。
四 結(jié) 語
以卷子本S.202與玉函、趙本/成本作全面對比研究,結(jié)果表明,三本之中,S.202與玉函關系更為密切,因而此二者同源。主要根據(jù)是:
第一,S.202與玉函有相同的多出趙本/成本的4條條文,不存在相反的情況,這是決定性的差別;
第二,本文首次揭示,S.202為南朝陳傳本,傳世《金匱玉函經(jīng)》為南朝梁傳本,二本在不避隋諱方面完全一致,而趙本/成本全書避隋諱,由此,S.202與《金匱玉函經(jīng)》的親緣關系顯然更為密切;
第三,S.202與玉函兩者有多條條文相同或相近且在某些用語習慣上呈一致性,而與趙本/成本不同;相反的情況則較少。特別是第43行對應的宋臣校語是確定S.202與玉函關系的力證。
因此可以確認:從大的文獻范圍來說,敦煌醫(yī)藥卷子S.202確屬《傷寒雜病論》(如果這個名稱作為仲景學說的概稱)文獻系統(tǒng),但這是遠源;若以“傷寒”部分兩個主要不同傳本系統(tǒng)來比較,則S.202近源當為《金匱玉函經(jīng)》。隨之進一步確定,敦煌卷子本S.202當屬《金匱玉函經(jīng)》一書的古代傳本,從時序看,也就可以認為S.202是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整理定型的《金匱玉函經(jīng)》一書的前身。
參考文獻:
[1]三木榮.斯坦因敦煌文書202和現(xiàn)傳《宋板傷寒論辨脈法》及《金匱玉函經(jīng)辨脈》的比較[J].漢方之臨床,1959,6(5):3-28.
[2]宮下三郎.唐代的傷寒論與其書志學的考察[J].漢方之臨床,1962,9(10):17-22.
[3]馬繼興.敦煌古醫(yī)籍考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97.
[4]叢春雨.敦煌中醫(yī)藥全書[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4:95.
[5]陳增岳.敦煌古醫(yī)籍校證[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73.
[6]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14.
[7]馬繼興,王淑民,陶廣正,等.敦煌醫(yī)藥文獻輯校[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30.
[8]馬繼興.出土亡佚古醫(yī)籍研究[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5:222.
[9]魏徵.隋書:經(jīng)籍志[M].杭州:古籍出版社,1998:1069.
[10]陳延之.《小品方:黃帝內(nèi)經(jīng)明堂》古鈔本殘卷[M].東京: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yī)學總合研究所,1992:4.
[11]真柳誠.趙開美“翻刻宋板傷寒論”的問題[J].日本醫(yī)史學雜志,2015,61(1):49.
[12]日本東洋醫(yī)學會傷寒金匱編刊委員會.善本翻刻傷寒論:金匱要略[M].東京:日本東洋醫(yī)學會,2009:422-428.
[13]張仲景.金匱玉函經(jīng)[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6.
[14]錢超塵.影印南朝秘本敦煌秘卷《傷寒論》校注考證[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241-242.
[15]周廣業(yè).經(jīng)史避名匯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0.
[16]王燾.外臺秘要方[M].高文鑄,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97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