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西北地區(qū)所見權杖文化看中西方文化交流

2018-11-09 10:22閃爍
卷宗 2018年22期
關鍵詞:西亞

摘 要:在世界文明范圍內,權杖作為一種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具有豐富的內涵,近年來,我國西北地區(qū)也出土了數(shù)量豐富的權杖,學者們對其作過多方面的探討,認為從我國權杖性質及空間時間上的分布結構來看,中國的權杖文化并非完全由西方植入,它是獨立產生,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軌跡,并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與西方權杖互相滲透與交融。

關鍵詞:權杖文化;西亞;文化交融

權杖作為一種昭示身份地位、象征權威或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器具,最早產生在西亞,如安納托利亞高原(即今日西亞北部的土耳其)、哈蘭—切米遺址出土的石質權杖頭等,這些權杖頭存在年代大致為公元前9500--8800年。

在近幾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表明,這種存在于西亞的獨特“異域文化”的象征物——權杖頭也存在于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如新疆、甘肅等地。那么,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什么會發(fā)現(xiàn)極具西亞特色的權杖頭?關于權杖的起源問題目前學術界存在著爭議,現(xiàn)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權杖文化西來說”,認為權杖經西亞傳入中國,首先進入新疆,然后在距今約5000年的時候進入甘肅,繼而緊接著沿長城沿線向東進入內蒙古赤峰及其周邊地區(qū);另一種則是“權杖文化本土說”認為權杖起源與本土,而西亞權杖文化是在中國本土權杖發(fā)展后傳播而產生影響的。

1 我國西北地區(qū)權杖出土情況

(1)20世紀70年代,甘肅省廣河縣博物館征集到3件權杖頭。其中,一件為球形,石質。通高6厘米、直徑7.6厘米。另1件扁球形,石質。通高5.6厘米、直徑6.6厘米。第三件為玉石質地。橢圓形,暗綠色,器表打磨光滑,通高3.8厘米、直徑3.7厘米。

(2)1982年4月,甘肅省西和縣寧家莊村民進行農業(yè)勞動時發(fā)現(xiàn)相對完整的橙黃色陶器,當時對其具體功能依然未知。鑒定年代約公元前3900——前3500年,出土的這個陶器是泥紅色權杖頭,中空,橙色、黑色夾雜。7.8厘米高,上部4.2厘米,下半部3.6厘米,直徑約2-3厘米,最大直徑12厘米。從花卉紋和鳥紋可以判定,這是屬于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的遺物。

(3)1982年出土的秦安大地灣漢白玉石權頭。以白色大理石巖為料,器形完整。圓形,中間有孔,孔壁平直厚重。外徑10厘米,內孔徑3.6厘米,厚3.5厘米,重980克。表面光滑,一面較平,并沾有部分紅色顏料,一面略凸起。圓環(huán)狀磨制精細。

(4)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肅河西走廊進行考古調查時,在若干地點發(fā)現(xiàn)了玉石權杖頭及殘件。其中包括玉門火燒溝遺址石質權仗頭1件。通體似漢白玉,磨制較光滑。橢圓形,正中心上下縱向穿有一孔。直徑6、孔徑2、高5.9厘米。

另外,玉門火燒溝墓地還曾出土過銅四羊首權杖頭,高8.5厘米。寬7.2厘米。器身略似罐形,上下兩端有圓銎,上銎口略大,內徑約1.8厘米,下銎口內徑約1.5厘米。

(5)1987年夏,在發(fā)掘酒泉干骨崖墓地時,在44號墓內隨葬一件玉石權杖,這件權杖頭由白色大理石或漢白玉構成,圓球形,從側看幾近扁圓形,中心管鉆貫穿一孔,上小下大,高5.1、直徑6.2、孔長軸2.5、短軸1.9厘米。

(6)甘肅省永登縣樹屏鄉(xiāng)榆樹溝沙井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鳥首銅杖首,高5.5厘米,寬5.2厘米,年代大致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

(7)1994 年甘肅省永昌縣水源鎮(zhèn)亂墩子灘墓群出土一件鸮首權杖頭。高4.5、長3.8厘米。

同類遺物曾先后在陜西省寶雞市竹園溝墓地、扶風縣伯冬墓地等多地被發(fā)現(xiàn)。其質地包括有彩陶、玉石和青銅等,時代大致為距今3000年以降的西周時期。

(8)1976年在陜西省扶風縣伯冬墓曾出土星狀器一件,正面作五角狀,體成球形,中有銎透穿,高6.2、銎徑1.8厘米。這組銅器大都作于穆王之世。

(9)1986年在陜西長安張家坡井叔墓出土一件象牙杖首,雕刻成虎頭狀,口、鼻、臉、耳等都刻成細槽,槽內鑲嵌綠松石片,頸部也先鑲二周綠松石裝飾。頸部一端有銎,可以納柄。長8厘米,銎徑1.8厘米。

在甘肅以西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出土權杖頭的地點有哈密市二道溝、奇臺縣紅旗機器廠、民豐縣尼雅、特克斯縣的鐵里氏蓋等遺址,其質地已知有玉石、青銅兩類,時代大致在青銅時代或稍晚。

(10)1996年,考古人員在民豐縣尼雅遺址采集到用白玉雕琢而成的權杖頭,直徑6厘米、高5厘米,保存完好,表面十分光滑,是漢晉時期精絕人的遺物。

(11)2003年于羅布泊地區(qū)小河墓地墓室底部出土一件的圓形白玉權杖頭,距今3600余年。

由于以往對此類文物缺乏了解,不少發(fā)現(xiàn)者將權杖頭誤作為生產工具或武器。我國最早對權杖問題關注的是安志敏先生,他將早期我國出土的“權杖頭”定義為“棍棒頭”,并且推測這是存在于史前時期的異形兵器??上У氖?,受到當時考古資料的局限,安先生也僅僅是將此類遺存作為一種異類兵器看待,并沒有深入探討這些權杖頭所蘊含的功能與意義,以及此類遺存同外部世界之間的關聯(lián)。

2 西亞、埃及及其它地區(qū)權杖文化概述

就世界范圍來看,最早出現(xiàn)權杖頭的地區(qū)是西亞地區(qū),出土權杖頭形制大多為球形或梨形,質地多種多樣,但毋庸置疑材質都非常珍貴,西亞權杖的數(shù)量和材質足以顯示權杖使用者的尊貴。

現(xiàn)今所知,最早的權杖頭出現(xiàn)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即今日西亞北部的土耳其)。年代約在公元前9500--8800年。在科爾提克丘遺址也發(fā)現(xiàn)有前陶新石器時代的石權杖頭(公元前9500-8500年)年代稍晚,在土耳其著名的薩塔爾-休于遺址的第六層,挖掘出土的玉石權杖頭距今6500年。在堪-哈桑遺址甚至發(fā)現(xiàn)了距今6000年前用紅銅鑄造的權杖頭。1961年,在死海西岸峽谷內發(fā)現(xiàn)的著名的納哈爾-米什馬爾洞穴中曾發(fā)現(xiàn)銅權杖頭和權杖超過400件,其年代早到公元前4000紀前半葉(約距今6000-5500年)。

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這些地區(qū)對于權杖的使用已經及其嫻熟了。特別是兩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權杖頭不僅數(shù)量多,制作精美,而且取材珍貴。19世紀末,曾在巴格達東南泰勒村的拉伽什遺址出土的一枚基什王麥西里姆使用的獸首權杖頭,是兩河流域所見級別最高的權杖頭。

除了以上出土的關于杖的實物外,許多保存至今石刻和雕塑等藝術品如漢謨拉比法典等也都出現(xiàn)了使用權杖的痕跡。

古埃及也是廣泛使用權杖的地區(qū)之一。早在前王朝時期(公元前3050),埃及對于權杖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從考古實物上看,古埃及的權杖頭有幾種不同形態(tài):一種為彎構和連枷,Heqa(權杖)古埃及文字符號意思是“統(tǒng)治者”,象征國王的統(tǒng)治權力,因此權杖應為國王法老所用;第二種是瓦斯權杖,形狀為直桿加上一個狗頭形制的把手;第三種是賽漢姆權杖,是一種象征性權杖;第四種為梨形或球狀,中央貫通一孔,在中國境內出土的權杖頭大多屬于這一類型;另外還存在著一些花杖或組合權杖等。所有的權杖頭所使用材質珍貴,制作精細,有的在表面雕刻纏繞的花紋、乳丁類裝飾,十分華麗。

除了埃及、西亞等地之外,歐美大陸也存在著數(shù)量豐富的權杖頭,如16世紀以前秘魯人的石質六芒星和四芒星權杖頭,厄瓜多爾芒星權杖頭、印加銅質七芒星權杖頭等,還有一些多形制權杖頭,如存在于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5世紀的秘魯Cupisnique文化權杖頭、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秘魯Chavin文化權杖頭和圓形權杖頭等。

3 中國學者關于權杖文化討論

通過對比,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我國西北境內出土權杖頭其中絕大部分都能從西亞權杖中找到較為相似的原型,如甘肅玉門火燒溝所出四羊首權杖頭造型,跟高加索山脈南麓特利墓地出土的一件鑄有5枚瘤狀凸鈕的權杖頭十分相似。在南烏拉爾地區(qū)的辛塔施塔河谷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址中出土一批玉石權杖頭,也與中國西北地區(qū)出土的圓形、橢圓形權杖頭非常相近。當然,雖然對權杖形狀相似對比的方法不能作為權杖文化來源的主要認定方式,但為我國權杖文化的來源提供了一種可能。

那么,中國的權杖文化是如何而來的呢,針對中國權杖文化的來源問題就成為學術界爭論的一個焦點。一些學者根據(jù)國內及國外權杖頭的比對研究,持“權杖文化西來說”的觀點,這個觀點在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得到較大認可度。最早主張西來說的可以以安志敏先生為代表,他1981年撰文認為“以二里頭三、四期為代表的屬于中國目前最早的青銅器,它的開始可能要早一些。至于中國的青銅器是怎樣起源和發(fā)展的,還有待于今后的繼續(xù)探索和深人研究”。后來安先生又先后著文,進一步明確他對中國早期銅器起源的看法。

北京大學的李水城教授則以三點要素認為權杖獨具外來文化的因素。首先,就時間來看,古埃及和近東一帶的權杖頭要早于我國出土的權杖頭;其次在數(shù)量上,中國境內出土的權杖數(shù)量較少;在空間上,中國發(fā)現(xiàn)的權杖頭大部分出于西北地區(qū)。因此,李水城先生認為權杖文化起源于西亞,傳入中國史,其傳播路線則是首先進入新疆,然后在距今約5000年的時候進入甘肅,緊接著沿長城沿線向東進入內蒙古赤峰及其周邊地區(qū)。

隨著我國境內權杖的不斷發(fā)掘出土,專家學者們對權杖文化的研究愈加深入,劉學堂先生在《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起源及其相關問題新探》中提出:“通過對中國境內出土權杖頭的梳理及初步的比較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東西方之間最初發(fā)生接觸的時間可前提到更早的史前時期,其交往規(guī)模及程度有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之外。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往畢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權杖頭僅僅是諸多文化交往要素中的一個層面,但其重要性則不容低估。正是權杖頭這一特殊的文化要素從物化的角度揭示了東西方之間在古絲綢之路上曾有過的文化碰撞史實,并將雙方接觸的時間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痹絹碓蕉嗟目脊虐l(fā)現(xiàn)證實“中國文化西來說”是難以成立的。

一些學者認為權杖外來說過于武斷,單純根據(jù)器物形狀的相似性,正式考古出土年代斷定等原因走捷徑的認為權杖文化完全是西亞文明帶來的物證,這并不嚴謹。就李水城先生對于“中國權杖西來說”的三點分析來說也值得商榷,若以時間為順序將中國境內出土的權杖頭作一排比,結果令人困惑,因為年代最早的兩件權杖頭出土在偏向內陸中部的甘肅一帶,屬仰韶文化中晚期。反之,地處中西文化接觸前沿的新疆,所見權杖頭年代則偏晚,對此還有待作全面的考察。

從我國北方地區(qū)權杖頭分布的時間來看,我國年代最久遠的權杖頭是1982年出土的秦安大地灣漢白玉石權頭,距今5000年左右,而新疆出土最早的權杖頭是2003年發(fā)現(xiàn)于羅布泊地區(qū)小河墓地墓室底部出土一件的圓形白玉權杖頭,距今3600余年。結合正式考古出土權杖首的年代斷代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新疆正式考古出土的權杖首最少,年代也最晚,而其他靠近內地之區(qū)域年代斷代較早,數(shù)量較多,如果我們按照西來說理論來反證,顯然不合理,時間明顯的偏差使之出現(xiàn)了證據(jù)鏈斷裂,這種證據(jù)鏈的斷裂也讓學者們提出了新的觀點:權杖頭最初并非完全是西方文明的植入的。

另外,針對在空間上,我國的權杖頭大部分發(fā)現(xiàn)于西北地區(qū),因此權杖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是從西向北發(fā)展這樣的觀點。從近年的考古發(fā)掘表明,在我國東南、西南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了同類型遺物。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一號祭祀坑曾發(fā)掘出土了一根長143厘米、直徑2.3厘米,重463克的金杖、還出土一件銅龍柱形器,二號祭祀坑出土一件銅鳥頭形器,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兩件柱型器應該作為杖形制的文物。在東南地區(qū),2010年青浦區(qū)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207號墓出土了一件神人獸面紋象牙權杖,距今5400年——4300年間。這件權杖是良渚文化重要的禮器代表。據(jù)此,可能說明我國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本民族的權杖文化了。

那么,既然中國文明具有自身獨特的權杖文化,為何權杖文化發(fā)展為何并不如埃及、西亞那樣的絢爛多彩呢。筆者匯集學術界的一些觀點,認為權杖在我國沒有大量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自古以來,中原文明用鼎來昭示權力,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的權力象征體系,這種權力體系對于周邊發(fā)展起來的同性質額權杖文化形成強烈的文化抵制態(tài)勢。另外,當前權杖出土較少的一個原因可能是早期的權杖主要是木質的,易腐爛,陶質和玉質的權杖不多,這就造成了現(xiàn)在出土資料的匱乏。最后,我國的權杖有自身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權杖文化經歷了鼎盛與衰落的變遷。漢后期,玉禮器的興起逐漸替代了權杖,而之后權杖的發(fā)展逐步與兵器相結合,亦或是表現(xiàn)在儀仗之上,但絕不再享有神權、王權的待遇。宋代曾出現(xiàn)過一種稱之為“骨朵”的兵器,有學者認為可能就是由權杖發(fā)展演變而來的。正是由于我國權杖文化的獨特發(fā)展,使得在我國境內并沒有發(fā)掘出像埃及、西亞一樣豐富的考古遺存。

綜上所述,權杖頭西來說過于武斷,西方有自己“原產”的權杖文化,這點毋庸置疑,但中國的權杖未必完全是因為西方權杖文明植入,之所以產生“權杖文化西來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目前我們對權杖頭的研究并不透徹,沒有西方研究的系統(tǒng)深入。中國的權杖文化是獨立產生的,并且這種本土的權杖文化與西方權杖文化進入中國同期存在,華夏的權杖文化和古代西亞的權杖文化就像湖水中投下的兩個石頭所泛起的漣漪,會逐漸向外傳播,而新疆恰恰成了二者的交匯點,在此融匯與滲透,中國的權杖在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時吸收了西亞權杖的風格,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權杖頭。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關于權杖文化的研究國內的研究尚且不足,關于權杖的起源探究、不同地區(qū)權杖形制與不同區(qū)域原始先民生活方式之間聯(lián)系的問題、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差異等問題都還值得細致探究。

參考文獻

[1]李水城.《赤峰及周邊地區(qū)考古所見權杖頭及潛在意義源》[J].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

[2]王彥俊.《甘肅西和縣寧家莊發(fā)現(xiàn)彩陶權杖頭》[J].《考古》1995(02)

[3]劉學堂.《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起源及相關問題新探》[J].《藏學學刊(第3輯)——吐蕃與絲綢之路研究專輯》2007年

[4]李勇杰.《甘肅金昌市館藏沙井文物研究》[J].《草原文物》2014(01)

[5]羅西章,吳鎮(zhèn)烽,雒忠如.《陜西扶風出土西周伯(冬戈)諸器》[J].《文物》1976(06)

注釋

1.李水城:《赤峰及周邊地區(qū)考古所見權杖頭及潛在意義源》,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年。

2.王彥俊:《甘肅西和縣寧家莊發(fā)現(xiàn)彩陶權杖頭》,《考古》1995年02期。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4.李水成、水濤、王輝:《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調查報告》,《考古學報》,2010年02期。

5.李水成、水濤:《甘肅酒泉干骨崖墓地的發(fā)掘與收獲》,《考古學報》2012年03期。

6.李曉清:《甘肅地區(qū)先秦時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文博》2010年第3期。

7.李勇杰:《甘肅金昌市館藏沙井文物研究》,《草原文物》2014年01期。

8.羅西章、吳鎮(zhèn)烽、雒忠如:《陜西扶風出土西周伯(冬戈)諸器》,《文物》1976年06期。

9.鄭文蘭:《陜西長安張家坡M170號井叔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90年06期。

10.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的手杖》,新疆日報(漢),2013—6—25。

1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07年10期。

12.安志敏:《西周的兩件異形銅兵》,《東亞考古論文集》,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第161——162頁。

13.材料參見:《卡爾斯魯厄大展圖錄--“安納托利亞12000年來人類最古老的紀念物”》,2007年,斯圖加特,德國。

14.Moorey P.R.S.(1988), The Chalcolithic hoard from Nahal Mishmar, Israel, incontext//World Archaeology. 20.材料轉引自:15.李水城:《赤峰及周邊地區(qū)考古所見權杖頭及潛在意義源》,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年。

16.安志敏:《中國早期銅器的幾個問題》,載《考古學報》1981年第3期。

17.劉學堂:《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起源及相關問題新探》,《藏學學刊(第3輯)——吐蕃與絲綢之路研究專輯》,2007年。

作者簡介

閃爍(1994—),男,回族,河北省,碩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猜你喜歡
西亞
72歲的黑手黨“小女孩”被判13年
韓國康養(yǎng)勝地——平昌阿爾卑西亞
版畫
全都知道的佐西亞
馬來西亞·吉隆坡
大數(shù)據(jù)視野下西亞北非與中國經貿合作人才需求與培養(yǎng)模式分析
播種一顆愛心
蘇雪林《屈賦論叢》中華文化源于西亞之商榷
陶西亞的柳樹枝
“中西合婚”幸福難覓,5場官司休掉“洋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