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萍
摘 要:信息化技術經過將近80年的發(fā)展,如今正處在關鍵轉折點上——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工智能作為一門綜合,不僅涉及思維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而且涉及生物科學、心理學等學科,涉及的學科交叉面廣。人工智能在融入各個行業(yè)的同時,也給圖書館的資源服務、資源管理、資源建設等方面帶來了新的變革。筆者從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視角,剖析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服務模式中的具體運用,從而思考未來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人工智能;服務模式;圖書館;應用;對策
1 人工智能技術概述
在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服務模式中的應用時,首先要對人工智能技術做一個界定。理論界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定義并不統(tǒng)一,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是指可以自動感知環(huán)境,做出相應行動,并取得人們預期效果的計算機程序的總稱。人工智能作為全球趨勢性前沿領域的科學技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更是寫入到“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當中以及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隨著國家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視以及加大對人工智能的財政支持,人工智能技術勢必會愈發(fā)的與各項產業(yè)高度融合。同時,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圖書館各項管理當中,定能使圖書館的服務整體效果躍升,鞏固圖書館在社會教育中的地位。
2 人工智能技術給圖書館帶來的影響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促使了人工智能技術與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有機結合,給圖書館的發(fā)展帶了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2.1 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再造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許多行業(yè)取得突破,一大批新興科學應用得到催生。例如人臉識別技術、情境感知技術、信息過濾技術、自然語言理解等。而這些新興技術都可以融入到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模式之中,一旦與服務模式結合成功,勢必會使圖書館的工作過程更加科學便捷、讀者體驗效果更加優(yōu)化、知識管理過程更加高效。同時,人們可以在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變革升級過程中發(fā)現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弊端,從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圖書館服務模式進行再次改造,利用科學技術促進圖書館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2.2 創(chuàng)新突破圖書館知識服務與知識管理體系
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滲透到圖書館知識服務與知識管理體系中,是值得展望并期待的事情。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很可能會與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與知識管理體系形成緊密關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首先,采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用戶需求,精確地將知識推送與用戶進行系統(tǒng)匹配,從而為用戶提高更為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其次,開發(fā)知識機器人助手輔助知識生產過程的完成,提升知識整合效率與生產效率,降低知識服務與知識管理的成本,提升知識的內容規(guī)模。再次,通過人臉識別以及人體感知技術模擬知識情境,增加讀者的知識體驗效果。最后,在知識獲取與知識來源渠道上,通過虛擬傳感技術或者物理技術來延伸知識獲取的維度,并拓寬知識的來源渠道。
3 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服務模式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與圖書館服務模式的結合還處在探索發(fā)展階段,還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目前只進行了一部分的開發(fā)。筆者通過相關調查發(fā)現,當前人工智能主要運用于自動借還書、圖書種類歸檔、圖書自動識別、自動掃描等圖書館服務領域。第一,大多數圖書館都開發(fā)了自動借還書機器人,通過機器人自動識別圖書的條形碼,實現自動借還書的目的。同時自動借還書機器人還可以通過條形碼識別圖書的種類,通過事先安裝好的移動裝置,將書籍運輸到指定的種類區(qū)域,減少了圖書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了圖書整理歸類的效率。第二,由于圖書館管理人員需要掃描大量的書本或者檔案,上傳到云端數據庫中進行保存,基于這一工作需求,科學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出了自動翻頁掃面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是圖書館服務模式自動化的另一重要手段。它可以根據之前人工設定的各項參數,利用機械手臂對圖書完成自動翻頁,在自動翻頁過程中自動掃描書籍或者檔案中的文字圖片,然后將這些文字圖片進行簡單地圖像處理后,自動儲存到云端數據庫中。第三,大數據互聯網的運用。主要是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提升圖書館的咨詢服務功能,通過開發(fā)大數據服務平臺,實現24小時全方位的圖書咨詢服務。這項技術主要有線上模式以及線下模式兩種。線上模式主要是指讀者在進行書籍檢索時,將書籍名輸入到相應網站中,網站在將數據反饋到數據庫中查詢,從而為讀者提供在線讀書服務。線下模式主要是指針對讀者經常咨詢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歸納,在相應的機器設備上顯示這些問題,讀者只要相應點擊有關問題就會自動出現答案。這種模式有效緩解了簡單性、重復性的繁冗勞動。
4 人工智能時代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應用的思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是一個不斷成長這的有機體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當中,館藏資源、圖書館工作人員、用戶讀者是三大核心結構,其受到人工智能外部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也會內部相互影響。毋庸置喙,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必須立足于社會需求和用戶需求,進而在服務重構、功能定位方面進行轉型。
4.1 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發(fā)展
人工智能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需要非常高的抽象思維、創(chuàng)意思維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圖書館工作人員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1)提升自身數據素養(yǎng)。與其說人工智能是一個智慧系統(tǒng),還不如說它是一個數據系統(tǒng)。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必須加強對數據中自然語言的學習以及高科技技術設備的運用。對于圖書管理員來說,提高對數據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數據提高決策能力、工作能力,是讀者終端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的基礎[2]。同時,圖書館作為公共服務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的讀者在這里。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必須掌握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更好的為廣大讀者用戶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2)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與學習能力。正如上文所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或者自動化機器人入駐到圖書館當中,機械性、淺智力性、可重復性的勞動逐漸被取代。因此就需圖書館工作人員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與學習能力,例如可以借助用戶的需求,模擬出相應的圖書場景,拓寬知識表達界限,從而提升用戶的服務體驗度和讀書感知
4.2 人工智能時代用戶讀者的發(fā)展
對于用戶讀者而言,其需要熟悉圖書館各種人工智能工具,通過這些人工智能工具尋找自身所要的書籍。讀者也要熟悉運用各種人工智能設備,才能更好的激發(fā)自身的閱讀興趣,挖掘自身閱讀能力,從而達到相應的讀書目的,做到與時俱進。
4.3 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館藏資源的發(fā)展
館藏資源的是否豐富將影響到用戶的讀書需求。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之下,圖書館要運用云端共享平臺,拓寬自身的館藏資源。例如,多個圖書館的電子圖書資源可以通過上傳到統(tǒng)一的云儲存平臺上,共享自身所擁有的館藏資源,以點帶面的擴寬云端共享平臺的資源,最終達到豐富自身館藏資源的目的。又如,多個圖書館可以共同發(fā)行電子閱讀卡,辦理這種電子閱讀卡的讀者用戶,可以在一個總的平臺上進行圖書資源檢索,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然后通過借閱該電子書籍實現閱讀的目的。此外,由于圖書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緣故,很多圖書是沒有電子版本的。因此,這種電子閱讀卡還可以與相關出版社進行合作,讀者可以通過電子閱讀卡對某類書籍進行試讀一部分,試讀后滿意的可以直接在線上進行購買。
5 結語
縱眼望去,人工智能技術在世界各國的高速發(fā)展再次證明了其是一場新的產業(yè)革命。同樣,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服務領域的高速發(fā)展指日可待。我們既要對圖書館服務領域的發(fā)展充滿信心,又要認識到其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從而推進圖書服務事業(yè)的又好又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建中.人工智能與圖書館[J].圖書與情報,2017(06):1-5.
[2]茆意宏.人工智能重塑圖書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8,36(02):11-17.
[3]傅平,鄒小筑,吳丹,葉志鋒.回顧與展望:人工智能在圖書館的應用[J].圖書情報知識,2018(02):50-60.
[4]張興旺.從AlphaGo看人工智能給圖書館帶來的影響與應用[J].圖書與情報,2017(03):43-50.
[5]張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現代圖書館中的應用[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2(11):106.
[6]曾建勛.迎接人工智能對圖書館的挑戰(zhàn)[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8(04):1.
[7]李建偉.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變革與演進——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J].情報探索,2018(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