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重要規(guī)范的“私德”與“公德”,同樣也是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理論和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對于“私德”和“公德”的理解,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看法,雖然學術界至今仍未給出一致定義,但以下觀點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私德主要是人們在不直接涉及到有關其具有社會整體義務與責任的私人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公德主要是人們在涉及到有關其具有社會整體義務與責任的行為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很顯然這一觀點是從道德所涵蓋的社會關系內容來對兩者進行區(qū)分的,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從多個方面來剖析“公德”和“私德”之間的區(qū)別,并且淺談兩者與當代和諧社會的關系。
【關鍵詞】公德 私德 倫理道德 公共領域 私人領域 公共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68-02
一、從多個角度理解“公德”與“私德”
無論是“私德”還是“公德”,兩者都具有“德”這一個共同點,所謂“德”,就是“道德”①。根據不同劃分標準我們可以將道德劃分成若干類別,比方說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范圍與要求來劃分,道德可以有公德、私德之分。不同學者對于“私德”和“公德”的定義互有差異,但以下觀點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公德”即“國民(社會)道德”,它指的是人類在履行其社會責任或義務時應遵循的道德準則。
根據道德律令的外化和內化我們可以將“私德”理解為人們內心認同的道德規(guī)范、內心的道德活動以及在處理個人事情時人們的自我約束德性,“公德”則是人們在和其他人開展社會交往中所體現(xiàn)出的情操與品質②。
根據美德外在表現(xiàn)和利益指向我們可以將“公德”理解成人們?yōu)閳F體、社會以及他人之善的德性,將“私德”理解成利己之善③。
目前學術界最普遍的劃分“公德”和“私德”的依據就是道德規(guī)范的適用范圍,根據這一劃分標準,人們認為“公”即和國家、民族、社會、基體利益相關的領域,“私”即私人領域?!肮隆奔丛诠差I域中人們通過交往活動展示出來的德性④。
二、“公德”與“私德”的差異
具體而言,“公德”和“私德”之間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一是兩者的產生條件?!肮隆钡漠a生是人們?yōu)榱诉m應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環(huán)境下基于公民身份的廣泛人際關系的客觀要求;“私德”則是人們?yōu)榱诉m應自然經濟環(huán)境下基于血緣宗法的狹義人際關系的客觀要求⑤。二是兩者調節(jié)的對象。“公德”主要是用來調解個人與發(fā)生在公共場所中與自己僅有偶發(fā)聯(lián)系且可能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一般“他者”之間的倫理關系,這里所說的一般“他者”具有廣義上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比如“公家”(即社會組織系統(tǒng)與公共資源的管理者)、陌生人等;“私德”則主要是用于調節(jié)個人與和自己有恒常聯(lián)系且絕對存在直接利害關系的特殊“他者”之間的倫理關系,這里所說的特殊“他者”主要包括親人、同事以及朋友等??梢哉f“公德”實際上是在整個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的生活準則,而“私德”則更局限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范圍內。⑥三是兩者相互的依托。“公德”主要為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廣泛認同的道德準則,它主要約束的是人們與陌生人之間的行為,它依托的主要力量是人類理性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外在的權威制約力量(比如法律等)。并且在“公德”的影響下,人們在思想意識中認為自己和他人是相互平等的,但是,由于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互有差異,而且這種地位只是暫時性的,所以為了讓“公德”能夠真正意義上約束到每個社會個體,就必須依賴于其他更強大的外在約束力量。
三、梁啟超思想中的“公德”與“私德”
最早在研究中國問題與中國文化中引入“私德”和“公德”的國內學者是梁啟超先生,他首次將道德劃分為“私德”和“公德”,并通過這種劃分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被迫離開了中國,只身流亡在日本的他于1902年2月5日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他說道:“本報以‘新民為名,以為欲使吾國得以維新,必先維新吾民。吾國之所以不振,乃因國民智慧不開、公德缺乏,故吾欲以此報醫(yī)治此病?!?/p>
隨后,梁啟超先生在《論公德》中指出:“道德本為一體,但其發(fā)表于外,則私公之名立焉。所謂‘私德,乃人人能獨善其身;所謂‘公德,乃人人得以相善其群者”⑦。對于“公德”和“私德”的區(qū)別,梁啟超先生這樣認為:“國家之所以為國,人群之所以為群,何也?皆賴公德耳!人以群聚,物以類分,若人而不群,禽獸奚擇?然則非徒空言高論謂之‘群之,實乃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貫注而聯(lián)絡之,然后群之實乃舉。此謂之曰‘公德也?!雹嗫梢钥闯隽簡⒊枷胫械摹皣焙汀叭骸笔恰豆Φ抡摗返闹行乃枷?,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公德是有利于國家利益的行為;第二,公德是有利于社會群體的行為。
四、《論語》對“公德”與“私德”的論述
在我國傳統(tǒng)道德體系中,社會關系基于“五倫”,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朋友有信”、“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所以我們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劃分交往活動范圍:
從家庭層面看,首先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墩撜Z》中強調的是子女要孝順父母,至于父母對子女有何道德要求,當中并未說明,內容主要圍繞“父父,子子”、“父慈”展開??鬃訉π⒌睦斫獗任髦軙r期更為深入,他認為子女除了要奉養(yǎng)恭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也就是對父母給予足夠多的關心,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是最起碼的孝道。凡事都要考慮再三后行動,不能給父母添麻煩,尤其是去遠方這樣的重大決定,更是要先考慮父母的感受。其次是兄弟之間的關系。兄長要以身作則,關愛弟妹,弟妹則要尊重各個,這就是“兄友弟恭”,兄弟要和平相處,這就是“兄弟怡怡”、“友于兄弟”。
關于社會公共生活所要遵守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論語》也有所涉及。首先,要做到尊老愛幼,要對他人友善?!胺簮郾姡H仁?!保ā墩撜Z·學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保ā墩撜Z·顏淵》)其次,人要擁有謙遜和包容之心?!肮院穸∝熡谌?,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可見,“推己及人”是人與人相處的奧妙所在。《論語》實際上已經對公德與私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它包含了很多有關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所應該遵循的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
五、“私德”與“公德”與當代和諧社會中的關系
目前我國公德與私德已經出現(xiàn)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很多人在利益的趨勢下無視私德,帶壞社會風氣,腐蝕公共道德,擾亂社會秩序,導致公共利益嚴重受損。另一方面,公共道德被國家道德取而代之,要求人們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一種不尊重私德,使個體權益受侵害的表現(xiàn)。所以,要實現(xiàn)我國社會和文明的進步,當務之急就是努力消除公德與私德中的重重矛盾。
我們認為,公德與私德之間的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不混淆二者界限的前提下,可以維持二者的和諧與平衡,這要求我們重視公德也強調私德。一方面,公德包含了私德。公德水平會隨著個體修養(yǎng)的提升而提升,不良社會風氣也會因此而得到糾正。另一方面,培養(yǎng)私德修養(yǎng)需要有一個理想的公德環(huán)境作為支撐,并不斷形成壓力,迫使“私德濁下者”有所轉變。在公共場合,公民要尊重他人和公眾的利益,不能做出有損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行為,這是當代公民必須要遵守的道德原則。我國大部分公民對公共道德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的偏差,這與我國公德教育力度的缺失有著莫大的關系,而且錯誤將公德教育與所有為、高標準的道德教育劃上了等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此,我國構建道德規(guī)范體系時應該要突出私德的重要性,而不是將之單純的視作私生活領域內的一個概念;不僅如此,還要采用強制和非強制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公民樹立公德理念。讓公德和私德在彼此的領域內發(fā)揚光大,這才是我國建設美麗中國應有的表現(xiàn)。
公民是否具有公共精神培育其公德的關鍵,這種公德精神要求人們在自身私人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能夠將眼光放長遠一些,向他人與社會伸出道德與關愛的手,這樣才能使公共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總而言之,建設公德以及培養(yǎng)私德修養(yǎng)都要求所有公民參與其中,共同進步。個體是建設和遵守公德,承擔私德的主體,若個體能夠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guī)則,嚴于律己,那么私德和公德就做到了合二為一。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求所有的公民都積極、踴躍的參與到道德建設中,這樣才能糾正社會上的不良道德風氣,真正實現(xiàn)我國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注:
①張建英,胡耀忠.當代道德領域公德與私德的關系辨析[J]. 科教導刊, 2016(7):129-131.
②張建英.公德與私德關系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建構[D].中國礦業(yè)大學, 2015.
③趙菁菁.論公民道德建設視域中的公德與私德[D].蘇州大學, 2006.
④陳幽泓.“公德”與公民社會關系初探[J].社會科學論壇, 2010(7):23-30.
⑤魏英敏.關于社會公德的再認識[J].黨政干部學刊, 2008(8):3-5.
⑥宣云鳳.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決道德危機的新思路[J].江蘇社會科學, 2003(6):29-31.
⑦魏薇. 再談《論公德》[J].青年科學, 2009(1).
⑧梁啟超, 楊鋼, 王相宜責任. 梁啟超全集[M].北京出版社, 1999.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主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5.
[2]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原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3]張曉東.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道德重建[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4]梁啟超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89.
[5]崔大華.儒學的一種缺弱:私德與公德[J].文史析,2006,(1).
[6]吳潛濤.論公共倫理與公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34
作者簡介:
王藝霖(1991.01-),女,湖北省荊州市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