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辯證唯物主義”到“政治哲學”

2018-11-05 07:12白剛
求是學刊 2018年5期
關鍵詞:政治哲學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

白剛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經歷了從“辯證唯物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哲學”的形態(tài)演變。這一形態(tài)演變的背后,實際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性質從“客體論”到“主體論”,再到“存在論”和“價值論”轉換的內在邏輯。而形態(tài)演變和內在邏輯轉換,又意味著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逐漸實現了從照著“宣講”蘇聯模式教科書,走向了創(chuàng)造性地“回到”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最終走向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進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政治哲學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40年來,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本文擬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tài)演變”和“內在邏輯”的視角,對其進行總結和概括,既以茲紀念馬克思和改革開放,又以期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fā)展。

一、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體論”形態(tài)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和理解,借鑒和依賴的文本,主要就是來自前蘇聯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的第四章第二節(ji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在此基礎上編寫的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標題的蘇聯模式教科書。該教科書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形態(tài)出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基本內容被硬性地劃分為“兩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四大塊”(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的僵化體系。在這一形態(tài)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并不是平行的和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一般規(guī)律”,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歷史唯物主義是“特殊規(guī)律”,服從和服務于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它只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推廣”和“應用”。在此基礎上,雖然人們多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實際上真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定位”作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所以說,“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這一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權威的表達形態(tài)。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形態(tài)直接“化身”的,就是“千書一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它在很長時間里作為“標準”和“樣板”影響和制約著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解。

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確立的根本標準,是嚴格以“物質本體論”為核心,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和區(qū)分為基準的。而這一基準的確立,又是以經驗思維的“自然的思維態(tài)度”看待和理解物質、運動、聯系、發(fā)展和規(guī)律,以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絕對不相容的關系為前提的。表面上,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要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的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結合,超越了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實際上,受其根深蒂固的“物質本體論思維方式”的制約,辯證唯物主義所張揚的只是絕對的“經驗唯物主義”,它甚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降低到了“非認識論反省”的前康德哲學的水平,這充其量只是達到了黑格爾所說的“表象思維”或“形式推理”的水平,還遠未達到辯證的“思辨思維”水平。這其實也就是胡塞爾所指出的“自然的思維態(tài)度”:在自然的思維態(tài)度中,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只能“表達直接經驗所提供給我們的東西。根據經驗動機,我們從直接被經驗之物中推演出未被經驗之物;我們進行總的概括,然后我們再把一般認識運用到個別情況中,或者,運用分析思維從一般認識之中演繹出新的一般性”。③而這樣的“辯證唯物主義”,其最終目的也就是試圖讓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經驗的領域內得到運用或得到“驗證”。④這實際上是把哲學“常識化”或“科學化”。所以,以辯證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形態(tài)的理解,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客體論化”和“經驗論化”的傾向。

從表面上看,教科書模式的所謂“辯證唯物主義”,雖然與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劃清了原則界線,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但在根本上,卻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旨和批判本性,使本來富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哲學變成了僵化、抽象的教條,失去了其應有的“改變世界”的世界觀意義,僅僅是“唯物論”(物質本體論)制約下到處套用和裁剪事物的“萬能工具”。在這里,辯證唯物主義可以離開歷史唯物主義而存在,但歷史唯物主義卻絕不可以脫離辯證唯物主義而存在。歷史唯物主義是被辯證唯物主義“設計”和“規(guī)定”好了的,歷史唯物主義成了附加在辯證唯物主義頭上的“文飾”和“光環(huán)”。在此意義上,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有“物”,卻無“人”,更無“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完全是在“時間先在性”和“感性直觀”的意義上來看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關系的。這實際上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又退回到了馬克思所曾批評過的“直觀的”“敵視人的”唯物主義。

其實,早在“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恩格斯語)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就鮮明地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發(fā)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提綱》的這第一條,實際上既是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宣言,也是他的新唯物主義宣言??闪钊诉z憾的是,由于深受物質本體論思維方式的制約,我們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要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又不自覺地退回到了與“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同樣的水平,甚至還沒有達到“唯心主義”的能動性水平。也是在此意義上,列寧才會強調:“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作為“聰明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對“愚蠢的唯物主義”和“聰明的唯心主義”的雙重超越??上У氖牵覀兊霓q證唯物主義反而離“愚蠢的唯物主義”更近,離“聰明的唯物主義”更遠。

實際上,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要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基本結構是“一元二分”——以“物質本體論”為核心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而根本上,它仍然是“一個實體一統天下”(高清海語)的“客體化”存在。這樣的以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形態(tài)出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具有著馬克思曾經批評過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見物不見人”的共同缺點。在此意義上,我們需要構建一種反映人的能動性和主體地位的新型的唯物主義來取代和超越它。這樣,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論”形態(tài)的“實踐唯物主義”就應運而生。

二、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論”形態(tài)

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要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以“物質本體論”為核心的“兩個主義四大塊”的“一元二分”結構,雖然簡明而集中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框架,便于讀者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邏輯,但改革開放后,社會實踐得到巨大發(fā)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空前解放,人的主體性也得以覺醒,這種抽象的物質本體論一統天下的“見物不見人”的教科書哲學,越來越不適合人與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舊的教科書體系已不適于表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體系妨礙內容的豐富和發(fā)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人們迫切需要一部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精神的新形態(tài)的“教科書”。因而改革開放后,新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構,最先是從改革傳統蘇聯模式的辯證唯物主義教科書哲學的體系開始的。在一定意義上,教科書哲學的改革是奠立在圍繞人的主體性覺醒而展開的“人道主義大討論”和“認識論大討論”(以及必然蘊含的隨后展開的“實踐唯物主義大討論”)的基礎上的。在此基礎上,以吉林大學高清海先生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以下簡稱《基礎》)為代表的教科書哲學體系改革,實際上體現的是發(fā)展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實踐論”和“認識論”成果。《基礎》全書就是按照“認識的基本矛盾——客體一主體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一認識論結構和邏輯而展開的,它確實大大突破了辯證唯物主義所代表的“兩個主義”“四大塊”的蘇聯傳統教科書模式。應該說,《基礎》的出版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標志性”事件,它真正開啟了突破蘇聯模式教科書哲學體系的先河。具體說,從內容上看,《基礎》全書遵循著一個以實踐為基礎,以主觀和客觀矛盾為核心,按照主體和客體關系的主線論述主體如何認識、實現、發(fā)揮自身的本質力量的理論體系;從性質上看,《基礎》是從實踐的觀點去體現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把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統一歸結為一種實踐哲學。在此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基礎》所實現的教科書哲學變革和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就是“實踐唯物主義”。對此,高清海先生自己也有著明確的指認:《基礎》就是要“把一切哲學問題都放到實踐基礎上加以理解,從而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精神、高于一切舊哲學的根本特點”。

所以說,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便合乎邏輯地由教科書哲學轉向反思教科書哲學的哲學改革,并逐步地形成了以“主體性”和“實踐唯物主義”為核心問題的哲學論爭。圍繞這一論爭,人們具體探討了實踐本體論、實踐唯物論、實踐認識論、實踐價值論、實踐辯證法、實踐主體論和實踐思維方式等問題。而在這些具體問題的背后,實際上蘊含和凸顯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對此,高清海先生在《基礎》一書的“后記”中強調:“主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更為重要的內容,應當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在書中給予了它較多篇幅。在此意義上,我們又可以說,《基礎》作為“實踐唯物主義”體現的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主體論”形態(tài)。在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方面,南京大學張一兵教授曾以“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為題,深入揭示和論證了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論形態(tài)。在20世紀80年代末進入“實踐唯物主義大討論”之后,我國哲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改革和重建的探索,也繼續(xù)在進行著,但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南開大學陳晏清、王南浞、李淑梅合著的《現代唯物主義導引》。該書雖名為“現代唯物主義導引”,但其唯物主義是從屬于實踐論的,可以說仍然是一種“實踐唯物主義”,該書再版時加的副標題“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論研究”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實踐觀點的基礎上,該書實際上突出和彌補了舊教科書體系缺失的“主體性維度”,所以該書也充分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論”意義。應該說,取代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確立了“實踐本體論”和“人的主體性”這兩個重要的理論內容,突破了辯證唯物主義僵化的“物質本體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抽象的“客體論”闡釋,但其最終實質并不在于確立“實踐本體論”,而在于凸顯“實踐主體論”,“實踐唯物主義”實際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論”形態(tài)。實踐唯物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客體論”到“主體論”的轉變。

在一定意義上,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雖名為“實踐”唯物主義,但根本上并沒有真正超出理論哲學的范圍?!霸噲D以實踐概念為基礎而建構起一個哲學理論體系,仍然局限在理論哲學的范式之內,確切地說不能稱為實踐哲學,而只應稱為實踐主義”。在所謂的“實踐論范式”下,實踐最終只能被理解為一種“強大主體的綜合行為”,即便是所謂的“實踐本體論”,仍是以“實踐”這一概念取代“物質”去解決形而上學的主、客分離問題,仍然是一種“本體論思維方式”,所以當“實踐唯物主義”將一切都納入主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時候,它甚至“離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就不遠了”。⑧在此意義上,伽達默爾批評黑格爾試圖“以思想的辯證運動來消解和融化自古希臘以來的實體本體論及其概念方式”,只是達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仍然保留著“本體論上的自我馴服”,這同樣適合批評“實踐唯物主義”:試圖以“實踐”的辯證運動來消解和融化教科書哲學的“實體本體論及其概念方式”,只是達到了“實踐和自由的概念”,仍然保留著“本體論上的自我馴服”。所以說,以“實踐唯物主義”來標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tài),其革命性和批判性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達,但包括對“實踐”本身的理解,還主要是停留在概念的視野中,揭示出了其認識基礎的意義,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仍然沒有達到從人的具體的社會歷史性生存的意義上來揭示其應有的“存在論”內涵。馬克思主義哲學仍需要一種從“主體論”向“存在論”的轉變。

三、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論”形態(tài)

如果說,“辯證唯物主義”凸顯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體論”形態(tài),“實踐唯物主義”凸顯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論”形態(tài),二者各執(zhí)一端,仍沒有完整表達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實形態(tài)。因此,人們還需建構一種將二者統一起來的總體性的“存在論”形態(tài)。而這一總體性的“存在論”形態(tài),逐漸從“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過渡和集中到了“歷史唯物主義”身上。雖然在教科書哲學改革之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態(tài)存在的,但此時“歷史唯物主義”沒有自己的獨立性,是完全從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其問雖有一些學者(如吉林大學的劉丹巖、高清海)也主張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開,但主要還是在非哲學(一般社會學理論)的意義上理解和定位歷史唯物主義,并試圖將其剝離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妄論把歷史唯物主義提高到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形態(tài)的地位。

教科書哲學改革之后,情況有所改進,部分學者開始重視“歷史唯物主義”的獨特內涵和本真意義的深入闡發(f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北京師范大學楊耕教授的《“危機”中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現代闡釋》和吉林大學蔡英田教授的《從異化史觀到唯物史觀——馬克思世界觀轉變的邏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但楊著最初主要是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地”解決了“歷史觀”的“歷史哲學”的意義上來理解和定位“歷史唯物主義”,還未將其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意義,該書再版的副標題修改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但該書的升級版《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再以“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為副標題,又表明作者意識到歷史唯物主義并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而是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是與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并列的,只不過是關注維度不同而已。楊著本身從初版到修訂再版到升級第三版的出版歷程,正好大致反映了我國學者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性質理解的變化。應該說,蔡著是國內較早真正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高度來理解和定位“歷史唯物主義”的。但頗令人遺憾的是,該書的出版及其觀點卻并未引起學界的充分重視。期間,個別學者開始主張用“歷史唯物主義”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來標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劃時代的哲學創(chuàng)造之所在,馬克思并沒有創(chuàng)立過歷史唯物主義之外的任何其他的哲學,換言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哲學?!雹俚@一主張也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未形成普遍共識。在一定意義上,反而是張一兵教授的《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以下簡稱《回到馬克思》),在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從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相統一的“歷史現象學”的視野,揭示和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形態(tài)的“歷史原像”。應該說,《回到馬克思》一書的出版,是繼高清海先生主編的《基礎》之后,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第二個重大“標志性”事件。如果說《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變革的坐標,那么,《回到馬克思》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內容”變革的坐標。進入2l世紀,以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又從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把“唯物主義”作為解釋原則而變革了歷史理論,從而實現了一場“歷史觀”革命;而是把“歷史”作為解釋原則而變革了唯物主義,從而實現了一場在“世界觀”革命的意義上,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質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同是在“世界觀”革命的意義上,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甚至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新世界觀”不是“實踐唯物主義”而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和世界觀解讀,實際上回應了劉福森教授的基本主張: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因此,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總體性質的理解上,不僅需要從物質本體論走向實踐唯物主義,而且需要進一步從實踐唯物主義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在此意義上,劉福森教授明確稱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歷史轉向”。北京大學的仰海峰教授則從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相統一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揭示和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質。而仰海峰教授的這一闡釋,實際上也是在從實踐唯物主義的“主體論”向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轉向的基礎上進行的。

在馬克思自己這里,雖然沒有直接用“歷史唯物主義”而是用“新唯物主義”來標識自己的哲學,但從《提綱》到《資本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含義都是呼之欲出的:“那種排除歷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每當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專業(yè)范圍時,就在他們的抽象的和唯心主義的觀念中立刻顯露出來?!倍朔@一缺點的,只能是超越“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關心“歷史過程”的歷史唯物主義。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恩格斯為什么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fā)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而自從歷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后,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列寧為什么會強調,正是《資本論》的出版使歷史唯物主義由假設變成了科學證明了的原理。對此,復旦大學的孫承叔教授通過多年對《資本論》及其手稿的解讀,具體論證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區(qū)別于教科書的總體性和時代意義。也因此,我們才能理解作為馬克思終生的朋友,恩格斯為什么會在馬克思去世后蓋棺定論: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一生的“偉大發(fā)現”。可以說,從馬克思恩格斯本人這里看,用“歷史唯物主義”標識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哲學的存在形態(tài)是合適的。而早在我國進行教科書哲學改革之前,西方馬克思主義從其創(chuàng)始人盧卡奇開始,一直到哈貝馬斯,都主張通過“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來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和本真形態(tài)。正如薩特所言:馬克思這里“如果存在某種像辯證唯物主義那樣的東西,那它一定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集中體現和根本形態(tài)。

在馬克思這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形態(tài),既是世界觀的革命,也是存在論的革命——“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對此,恩格斯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決不是隨意賣弄的“套語”和構造體系的“杠桿”,而是對社會存在的歷史把握。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意義,海德格爾曾經深刻地指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和薩特的存在主義也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度中,所以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的觀點比其余的歷史學優(yōu)越。在此基礎上,盧卡奇甚至稱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而孫正聿教授則稱《資本論》所證明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破解資本主義社會之存在秘密的關于“現實的歷史”的“存在論”。因此,在存在論的意義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使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哲學發(fā)生了革命性變革,在以資本為核心范疇而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過程中,歷史唯物主義揚棄了抽象的存在,發(fā)現了現實的社會存在。所以說,在總體性和存在論的意義上,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精神和本質形態(tài)的歷史唯物主義,確實反映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論奠基和“存在論革命”。

四、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形態(tài)

從傳統教科書哲學的視野出發(f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空缺的。即便是伴隨著西方政治哲學的興起,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歷史唯物主義形態(tài)得到重新闡釋之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仍然是蔽而不顯的。西方政治哲學的重新興起,應該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羅爾斯的《正義論》發(fā)表之后,雖然該書1988年就譯為中文出版,但并未產生像國外那樣的轟動效應和催生國內政治哲學的大發(fā)展。反而是進入新世紀,隨著理論和現實的雙重訴求,在“哲學的政治轉向”(趙汀陽語)的基礎上,國內政治哲學才逐漸興起,⑦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也隨之逐漸成為“顯學”,從而一條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哲學”闡釋道路才開辟出來。在此基礎上,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的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解之后,政治哲學又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形態(tài),甚至出現了從“歷史唯物主義”到“政治哲學”的整體性轉向。⑧這一轉向實際上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從“存在論”向“價值論”的轉變。

國內第一部標志性的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文集,應該是趙劍英和陳晏清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闡釋與創(chuàng)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梢哉f,該書的出版是繼《基礎》和《回到馬克思》之后,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三個“標志性”事件。本書匯集了國內近40位著名學者圍繞第六屆“馬克思哲學論壇”的主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闡釋與創(chuàng)新”,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術傳統、理論基礎、理論源泉、理論性質、理論方法、當代意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哲學的關系等多維視角提出問題并進行研究,為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提供了寶貴的探索經驗和思想智慧。這屆論壇也是國內第一次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為主題的標志性的會議。學者們自覺認識到,20世紀后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都在發(fā)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一種系統而有說服力的話語,為此而建構一種適應現今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已是當代中國的迫切需要。

以此屆論壇和此部文集為基礎和契機,國內哲學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界,迅速掀起了研究和建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熱潮。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中,首先就是為其提供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經典文本。為此,中央黨校侯才教授牽頭編選出版了《政治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該文選按時問和問題,編選了從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等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緊密相關的第一手經典文本,為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和建構,提供了扎實的文獻支撐。如果說《政治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卷》是國內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文選,那么中國人民大學張文喜教授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哲學向度》(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就是國內第一部明確以“政治哲學”命名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專著。該書核心解釋和回答的是“政治哲學能不能成為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路徑”問題。該書立足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哲學的關聯中,從政治哲學的視域重新解讀歷史唯物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視野回答和論證了政治哲學提出的諸如什么是好的生活、何為人類的完美、何為最佳的政治秩序等問題。該書的最終結論是:政治哲學內在地包含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演變基本規(guī)律的闡釋之中??梢哉f,該書較早解釋和回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從歷史唯物主義轉向政治哲學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內容的建構方面,臧峰宇教授的《馬克思政治哲學引論——以人學為視角的當代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也是國內較早的一部專著。該書以引論的方式,從人學視角,考察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思維方式與價值訴求,構建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框架,豐富了馬克思政治哲學應有的理論視域。應該說,以陳晏清先生為代表的南開大學哲學系是國內較早關注并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所以,國內第一次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會議在南開大學召開,也就順理成章了。陳晏清等著的《政治哲學的當代復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是在第六屆“馬克思哲學論壇”成果的基礎上,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該書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自身的具體建構問題,也闡釋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具體政治哲學問題,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復興。秉承南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傳統,李淑梅教授又出版了《政治哲學的批判與重建——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該書深入研究并系統梳理了馬克思在《博士論文》《萊茵報》《德法年鑒》《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中的社會政治指向及重建其政治哲學的思想歷程。如果說,《政治哲學的批判與重建》側重于從馬克思自己的早期文本中挖掘其政治哲學思想,那么,吉林大學張盾教授的《黑格爾與馬克思政治哲學六論》(學習出版社,2014年),則從思想史的視野,具體闡發(fā)了馬克思政治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自然而內在”的真實關系,凸顯了馬克思以“勞動和財產”作為實體性內容,以“個人與社會”作為主體性原則的從“先驗哲學”到“政治哲學”的發(fā)展和超越。

政治哲學本質上屬于“實踐哲學”。伴隨著國內政治哲學的興起,一些學者也從“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相區(qū)分的意義和視野出發(fā),揭示和闡發(fā)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所具有的政治哲學意蘊。如吉林大學賀來教授比較早地就提出和論證了馬克思實踐哲學所具有的“解放政治”與“社會政治制度的規(guī)范模式”這兩個基本維度。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黑龍江大學丁立群教授的《實踐哲學:傳統與超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該書通過對實踐哲學傳統的溯源和重建以及不同實踐哲學傳統對后世影響的揭示,確定了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實踐哲學轉向”,進一步展現了在傳統形而上學之外的、迄今在國內哲學界未受到重視的廣闊的實踐哲學領域。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超越實踐哲學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實踐哲學”范式,從而解蔽和凸顯了實踐哲學所具有的內在而深遠的“政治哲學”意蘊。在一定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只有走向政治哲學,才能發(fā)揮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以上所出版的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文集、文選以及著作,在一定意義上說都是從不同的文本和視野、不同的思想和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局部闡發(fā)”,而武漢大學李佃來教授的《馬克思的政治哲學:理論與現實》,較為全面和系統地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與現實”進行了“總體闡發(fā)”。該書從政治哲學問題域、歷史唯物主義視域、政治經濟學視域、思想史視域、自由主義視域、當代中國的問題域以及研究方法和基礎理論問題等方面,在思想、文本和現實的交匯中深入研究和論證了“政治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開展向度”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所說的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原生結構研究”。這一著作的出版,在一定意義上也意味著“政治哲學”替代“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形態(tài)而全面出場,同時也意味著作為探討和規(guī)劃何為最好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價值論”意義的時代凸顯。這其實正是馬克思哲學“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的應有之義。國內馬克思政治哲學興起并成為理論熱點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tài)的另一標志事件,就是有三部關于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書稿入選“2017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于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先后出版:南開大學王新生教授的《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18年)、中國社科院歐陽英研究員的《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探析——歷史、變遷與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和浙江大學劉同舫教授等的《青年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王著的特色在于從“超越正義”的視角,對馬克思政治哲學進行了理論定位和當代建構,歐著的特色是從歷史發(fā)展、時代變遷和當代價值三重維度對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進行了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探析,而劉著則以“自由”問題為核心,集中對“青年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思想進行了闡釋。應該說,這三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當前國內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高潮。

在當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tài)作為“政治哲學”來理解,絕不是空穴來風,馬克思骨子里就是一位政治哲學家,追求人類幸福是他畢生的事業(yè)。早在1843年的一封信中,青年馬克思就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政治關懷”:費爾巴哈只有一點不能使自己滿意,就是“他過多地強調自然而過少地強調政治。然而這一聯盟是現代哲學能夠借以成為真理的唯一聯盟”。隨著與社會政治現實的接觸,以及對現實物質利益問題發(fā)表意見的難事,馬克思逐漸認識到“由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資產階級平等和自由觀,被還原成了交換關系的意識形態(tài)表達”。因此,馬克思強調對市民社會的解剖要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通過政治經濟學解剖和批判,馬克思實現了從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向《資本論》的“剩余價值論”的轉變。正是在此轉變的基礎上,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強調,歷史唯物主義必然要從“財產的政治經濟學”走向“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從“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走向“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也即實現“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對“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的勝利,“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對“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的勝利。因而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資本論》,也就成了“大寫的”政治哲學。這實際上也意味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向“政治哲學”的轉向。也就是說,政治哲學就是完成了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只有上升為政治哲學,才能達至其徹底的反思性、整全性并獲得其完全的意義。正是在對資本主義現存的一切進行政治經濟學解剖和無情批判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必然走向革命的和解放的政治哲學。唯此,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阿倫特為什么會強調: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才是他“所產生的影響及其科學工作的根底里的東西”。而這實際上也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從“存在論”向“價值論”的轉向,因為正是在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批判活動中,我們“找到了一種價值論研究的現實途徑”。所以說,在規(guī)范性和價值論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作為“第一哲學”終于閃亮登場,未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必定是以此為地基而繼續(xù)前行。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從“辯證唯物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從“實踐唯物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到“政治哲學”的演進,一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客體論”到“主體論”,再到“存在論”和“價值論”的內在邏輯轉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逐漸實現了從“宣講”蘇聯模式教科書,走向了“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也即從照搬、照抄到逐漸開始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和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最終走向“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中國話”的發(fā)展和進步。

猜你喜歡
政治哲學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
知識產權制度未來發(fā)展試析——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觀視角
例談數學教學中辯證唯物主義的滲透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永康市| 武冈市| 巫溪县| 儋州市| 万荣县| 井陉县| 普格县| 靖安县| 铜川市| 山东省| 贵定县| 噶尔县| 阿荣旗| 德庆县| 洛隆县| 永宁县| 盘山县| 定兴县| 定西市| 湄潭县| 新野县| 定远县| 喀喇沁旗| 扎赉特旗| 安多县| 宜阳县| 辽宁省| 龙川县| 深州市| 双桥区| 长治县| 平江县| 卢龙县| 汝阳县| 忻城县| 台江县| 当雄县| 曲麻莱县| 湄潭县| 章丘市|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