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意象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譯中的碰撞、轉換和交流。本文就英漢民族文化意象的傳遞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譯者應采取“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方法,靈活對待,從而使不同語境下的人們對同一意象達到思想的溝通,實現文化傳真。
關鍵詞: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傳遞;異化;歸化
一、 文化意象概述
意象是中西詩學中一個共用的概念,它指文學作品中有著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是抽象的意與具體的象的契合。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中的諸葛亮出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他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是智慧的象征,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也可以是一種植物,如英詩中常常出現的daffodil(黃水仙),就用來形容春天以及春天所帶來的歡快愉悅的心情。當然,文化意象也可以是某種動物,比如漢文化中象征喜慶、吉利的“喜鵲”。它亦可為成語、諺語或某個歷史掌故中的形象或喻體,如“as clever as Solomon”中的Solomon。此外,文化意象還可以是某個數詞或顏色詞,例如漢文化中的“紅白之事”。如何才能使不同語境下的人們對同一意象達到思想的溝通,實現真實的文化交流,對于譯者可謂是不小的挑戰(zhàn)。
二、 文化意象的傳遞和翻譯
眾所周知,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就文化意象的傳遞而言,譯者就是在充分把握和理解原語民族歷史文化淵源、地域特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前提條件下,去捕捉文化意象在特定時期、特定場合所取得的內涵和外延。翻譯不僅要傳達原作的基本信息,還應當保留更多的異國情調。因此,我們采取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方法。所謂異化,就是源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傳統(tǒng)的處理以源語為歸宿,在譯文中突出源語的“異國情調”。而歸化則以目的語為皈依,力求通順優(yōu)美的表達。權衡二者,為了實現文化傳真,保留原文的藝術價值,譯者應盡量使用異化手段縮短文化差異,完整傳達原文的文化意象。具體方法如下:
(一) 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
同一事物在兩種語言中可能蘊涵的語用意義或聯想意義不同,但只要基本意思相似,即文化意象基本重疊時,可以直接使用異化法。例如,將Walls have ears譯為“隔墻有耳”就非常地生動形象,且字數都跟原文差不多。又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這一習語的意思正好符合我們漢語中的“一箭雙雕”。但此處我們將它直接譯作“一石二鳥”。因為獨創(chuàng)或新鮮的意象是語言中最形象、生動,最富于表現力的部分。采用異化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又為我們漢語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
(二) 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輔之以解釋
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譯語讀者的接受能力,以免造成理解困難或誤解。對于譯文讀者不太熟悉的文化意象,應給予適當的解釋。例如:
原文: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譯文1:衣櫥藏骷髏,家丑家家有。
譯文2: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文化意象的傳譯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在翻譯中如何正確處理原作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譯文2采用歸化的方法,完全拋棄了原文的意象,可謂重內容而輕形式,其結果是使譯文民族化,但也“化”掉了其他民族的東西。譯文1則運用了解釋的方法,巧妙地保留了原文意象,實現了文化因素的傳遞。并且在語言上采用了對仗、押韻的形式,增添了譯文的美感,讀來瑯瑯上口。
(三) 保留原文的意象,輔之以注釋
有時,需要解釋的東西太多,我們很難在譯文中直接增加解釋性的詞。為了顧及原文的形式,可以采用加注的方式進行說明。例如,梁曉聲作品《黑紐扣》中有這么一句:
“我們紹生學習可用功啦,還是兩道杠呢,年年考試得獎狀。”
這里的“兩道杠”是少先隊中隊委員,是漢語的俏皮用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一個符號來代表身份,比如用麻將中的“二筒”來稱呼戴眼鏡的人。如果我們將“兩道杠”譯為“two dashes”而不加任何解釋,對于外國讀者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柯力詩女士在翻譯時作了加注的處理:
“Our Shaosheng studies very hard,” Mother put in, “and he wares two dashes①. He gets a certificate of merit every year.”
用腳注或在文章末尾予以注釋:①Two dashes is one of the three signs indicating a leader in the Young Pioneer, an organization for superior students at primary and juniorhigh school.
(四) 舍棄形象,意義對等
盡可能采用異化保留意象,并不意味著否定歸化。二者各有長短,應當“兩條腿走路”。當一個意象在兩種文化中產生沖突時,譯文要以不與譯入語文化發(fā)生矛盾為前提。若把“走狗”譯為“running dog”,西方人肯定不能將這可愛的家伙與漢語的本意對等起來。也就是說,不能一味追求異化,否則勢必導致譯文晦澀難懂。這時譯者就該退而求取歸化的譯法,使目的語讀者和原語讀者能產生大致相同的感受。我們以彭斯的一節(jié)愛情詩為例:
原文:John, Anderson, my Jo, John
When we were first acquent,
Your locks were like the raven,
Your bonnie brow was brent.
譯文1(譯者不詳):約翰·安德生,我的愛人
我們當初認得的時候,
你的頭發(fā)黑得像烏鴉,
你的額頭也豐潤無痕。
譯文2(王佐良譯):約翰·安特生,我的愛人
記得當年相遇
你的頭發(fā)烏黑
臉兒如玉
不難看出,譯文1采用了異化的手法,與原文幾乎字字對映。然而,那烏鴉一般的黑發(fā)卻不能博得讀者的芳心。在漢文化中,烏鴉是不吉利的象征,用它來形容自己的愛人,實在不妥。但英語中,人們卻喜歡用raven來形容頭發(fā)烏黑靚麗。考慮到意象的文化特色和詩歌的美感,譯文2舍棄了“烏鴉”這一意象,卻保留了原詩的味道,符合讀者的審美心理及習慣。
三、 結語
文化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如何能夠保持這份珍貴的文化財富,揭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文化意象的傳譯過程中應采用何種具體方法,這些都值得譯者深思。如今對外交流日益頻繁,譯者應從世界文化交流這個大背景下去認識翻譯的任務和價值。在方法上靈活處理,異化歸化相輔相成。堅持跨文化意識,把翻譯作為一項跨文化的交流活動,作為各民族相互交流、影響與作用的手段去分析、認識翻譯中的異域文化,便有可能處理好文化意象的傳遞問題。
作者簡介:
李穎,重慶市,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