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速讀,即在文字符號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一種閱讀方法,它在各個階段的語文學習與延續(xù)一生的閱讀活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涉及閱讀速度、閱讀效果以及更深層次的閱讀影響。但是這種能力并不是人人具有且程度相等的,在人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以及處于同一階段的不同人,由于語言基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與后天訓練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其速讀能力的差異。所以,教師應將幫助學生彌補這種差異,培養(yǎng)這種能力列入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速讀能力;整體感知;集中注意力;分階段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受年齡學段的限制,知識基礎與理解能力比較薄弱,進而導致其速讀能力相對低下,針對此,新課標對每個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閱讀速度標準都做了詳細嚴格的規(guī)定。其中,對小學生的讀速規(guī)定為每分鐘不少于300字,但經調查顯示,能夠達到此標準的學生只占5%的比例?,F實情況給教師對于此項內容的教學敲響了警鐘。那么,培養(yǎng)學生的速讀能力應以哪幾個方面作為參考原則呢?
一、 注重語言語法積累,提高整體感知能力
對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幾乎都提出或認同速讀的基本特征,即速度與質量,更直白來說,便是張志公先生所總結的“讀得快、抓得準、記得牢”的速讀九字要領。所以,實現速讀標準最基礎的要求在于學生對文章中涉及的字、詞、句等有著快而準確的理解,而這種理解程度的達成又仰仗著學生對字句信息的快速感知和內化,這種感知與內化因為漢字的“意合”性,即沒有英語中各種時態(tài)、數量、格式的變化等,而大多依靠語意而非語法連字成詞、連詞成句的組合表達方式,而可以解釋成對文章中所傳達的文字信息的整體把握,即意會,所以,教師在日常授課中,要適時讓學生進行語言語法的積累,提高學生對“意合”漢語的整體感知能力。
例如:在《山中訪友》一課中,有很多句子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的修辭手法,形象又生動地對山中景色進行了描繪,這是一篇值得細讀鑒賞的佳作,但是在閱讀教學初期學生進行速讀以了解主要內容的過程中,可能會由于理解能力與文學修養(yǎng)基礎的薄弱而影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例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一句,其山泉與明鏡、溪流與小詩的聯系,可能會讓學生不知所云,產生速度障礙,這時,便是教師讓學生積累此種表達方式、感受漢語隨語意組織詞句的“意合”性特點的時機,我在之后的講解中,引導同學們得出山泉清澈與溪流涓涓流動聲的主要表達方向。在諸如此類地對漢語語言的慢慢積累、感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語感,減少學生的速讀障礙,提高其閱讀時對文字的整體感知能力。
二、 進行限時閱讀活動,集中閱讀注意力
在速讀活動中,即便具有閱讀速度與質量的雙重達標能力,如若注意力分散不集中,也仍然無法達到快速閱讀的標準。奧·庫茲涅佐夫、列·赫羅莫夫在《快速閱讀法》中也提到:“注意力是閱讀過程的觸媒,閱讀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者對自己的注意力能夠控制到什么程度,注意力決定閱讀速度?!钡?,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律意識相對較差,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所以,在實際的速讀訓練中,教師要采取限時措施,讓學生在因有限而產生緊迫感的時間里,出產最大限度的閱讀成果。
例如:在《少年閏土》一課的速讀練習中,考慮到文章字數大概為1200字,而按照新課標中要求的每分鐘閱讀300字的標準,我將學生速讀時間寬限為5分鐘,即每分鐘達到240個字即可,并且告訴同學們在5分鐘結束后,我將會點名讓同學回答自己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學生立刻凝神默讀。通過限定時間附加回答問題以檢驗速讀成果的措施,會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注意力在可以持續(xù)保持的時間段內,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
同時,速讀活動還會反過來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王學賢、尹炎在《快速閱讀法教程》中將速讀定性為一種高強度的大腦神經活動過程,與以往不同的快節(jié)奏的頻率來刺激神經細胞,則神經細胞的反應就會持續(xù)下去,而且其持續(xù)興奮的時間隨頻率的加快而加長。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速讀訓練的過程中,要根據情況對時間進行進一步的限制,以刺激神經細胞,不斷提高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加快閱讀速度。
三、 分階段速讀訓練,循序漸進提高速度
任何目標的達成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計劃,即在牢固的基礎之上漸次遞進,速讀訓練亦是如此。速讀的特點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過,即“讀得快、抓得準、記得牢”,依據此,教師在對學生的速讀訓練中,也要實現速度與準確度的并重。但是基于小學生速讀能力的低基礎,閱讀速度與提取重要信息等能力的薄弱,教師應分階段進行訓練,即一次限時閱讀只要求抓取一種信息,達到一個教學目標,這樣內容的分散提取能夠減輕學生閱讀負擔,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例如:依舊在《少年閏土》一課中,我第一次限時5分鐘,讓學生了解文章大致內容(作者與閏土相識、相處、相離的過程),并要求學生回答;在了解主要內容之后,我第二次限時3分鐘,讓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第1段:回憶;2~3段:相識;3~4段:相見;6~16段:相處,其中分為捕鳥、撿貝、刺猹、看魚;第17段:相別),同樣要求回答;第三次限時2分鐘,讓學生提煉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與閏土短暫但真摯的友情及對他的懷念之情)。這樣分步驟的漸進訓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
速讀其實是符合大腦思維運動的規(guī)律的,一字一句的閱讀將使得神經細胞適應相同的刺激頻率,大腦接收與反應越來越慢,而且不利于整體感知與理解。而小學學段是學生速讀能力的奠基階段,此階段需要達到的速度標準較低,但也在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范圍內,所以教師要通過分步驟的速讀訓練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速讀能力,達到小學學段能夠達到的最大質量與速度并存的閱讀效果,為以后思維的開發(fā)與速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春波.小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A].新教育時代(2015年11月總第5輯)[C],2015:1.
[2]呂雯慧.全腦速讀應走進中小學語文課堂[J].教學與管理,2003(31):57-59.
作者簡介:
王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三義鎮(zhèn)雙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