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華
【摘 要】目的:分析產婦陰道分娩中采用低位產鉗助產術方法取得的效果。方法:收集醫(yī)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產婦96例資料,其中給予剖宮產分娩的48例納入對照組,采用低位產鉗助產術分娩的48例納入觀察組,對兩種分娩方式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產婦分娩出血量觀察,觀察組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且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觀察組相對較高,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6.25%(3/48),與對照組20.83%(10/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2.08%(1/48),與對照組12.50%(6/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婦分娩中,陰道分娩選擇低位產鉗助產術,相比剖宮產術方法,分娩效果更佳理想,母嬰預后改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應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推廣。
【關鍵詞】陰道分娩;低位產鉗助產術;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1
陰道分娩、剖宮產術是產婦分娩的主要方式,由于分娩中可能出現胎兒胎頭俯屈不良、胎頭位置不當等,導致產婦分娩困難,所以要求在分娩方式上改善,如直接利用剖宮產方法分娩,或引入產鉗助產術方法。大多研究資料均提及,產婦陰道分娩中采用低位產鉗助產術取得的分娩效果理想,可幫助縮短分娩時間,且分娩后母嬰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1]。本次研究將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分娩產婦為對象,分析不同分娩方式應用下取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醫(yī)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產婦96例資料,入選標準:①均為單胎足月分娩;②無嚴重妊娠期并發(fā)癥情況如高血壓等,且無凝血功能障礙問題;③產婦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按照分娩方式,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為48例。對照組產婦年齡最小24歲,最大36歲,平均年齡(28.7±2.0)歲,胎齡平均(38.0±0.5)周。觀察組產婦年齡最小25歲,最大37歲,平均年齡(29.0±2.2)歲,胎齡(38.5±0.4)周。一般資料組間對比相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分析。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產婦分娩采用剖宮產方式,麻醉選擇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方法,于子宮下段位置做切口,娩出胎兒。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產婦分娩采用陰道分娩方法,助產通過低位產鉗助產術實現,分娩中指導產婦體位選擇膀胱截石位,完成消毒、鋪巾等處理后,給予神經阻滯麻醉方法,于會陰位置側切,取產鉗放置該位置,并根據胎頭彎曲、骨盆彎曲施力,然后于胎頭兩側放置產鉗匙,扣合后,保證匙孔殘余同胎頭頂端控制在一指尖以內,防止對胎兒面部產生損傷。同時,利用產鉗做牽引中,應以骨盆軸為參照作為方向,直至牽出胎頭,取下產鉗。直至胎兒完全娩出,及時檢查有無新生兒損傷、產婦軟產道損傷情況,給予針對性的處理。
1.3 觀察指標 對產婦分娩出血量與新生兒Apgar評分觀察比較,同時觀察產婦分娩后并發(fā)癥與新生兒并發(fā)癥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統(tǒng)計學處理經過SPSS21.0實現,分娩出血量、新生兒Apgar評分數據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經過均數±標準差()形式描述;分娩后產婦并發(fā)癥、新生兒并發(fā)癥數據結果組間對比利用 檢驗,經數(n)或率(%)形式描述,以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產婦分娩出血量與新生兒Apgar評分觀察比較
產婦分娩出血量觀察,觀察組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且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觀察組相對較高,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產婦分娩后并發(fā)癥與新生兒并發(fā)癥情況觀察
產后產婦并發(fā)癥情況觀察,觀察組產婦出現2例軟產道損傷、1例產褥感染情況,對照組產婦4例軟產道損傷、4例產褥感染、2例產后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6.25%(3/48),與對照組20.83%(10/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并發(fā)癥情況,觀察組新生兒1例頭皮血腫,對照組新生兒3例頭皮血腫、2例面部擦傷、1例窒息,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2.08%(1/48),與對照組12.50%(6/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分娩方式選擇是大多產婦面臨的主要問題,大部分產婦均認為分娩中選擇剖宮產,安全可控、無痛且分娩用時短,所以更傾向于分娩中選擇剖宮產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從大多研究統(tǒng)計可發(fā)現,相比陰道分娩方法,剖宮產分娩導致娩出時間增加,也因如此使新生兒窒息的可能性增大,而術后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如羊水栓塞、傷口感染等[2]。對此情況,考慮采用陰道分娩方式,且配合低位產鉗助產術,其實施的要點在于通過產鉗的應用,牽引胎兒娩出,不僅幫助解決難產問題,同時母嬰所受損傷降低,胎兒娩出時間縮短。本次研究結果中,產婦分娩出血量觀察,觀察組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且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觀察組相對較高,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些可反映出陰道分娩選用低位產鉗助產術,取得的分娩效果理想。需注意的是,產婦陰道分娩中地位產前助產術的應用,分娩前需對產婦做好各項檢查工作,確保符合助產術適應癥,其是降低產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黃倩.低位產鉗助產術在產科分娩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8,9(07):36-37.
呂博,劉敏艷.改良式低位產鉗術聯(lián)合無保護會陰助產技術用于自然分娩的效果[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0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