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榮
清朝乾隆年間,由《富春山居圖》引發(fā)的“富春疑案”,是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這樁乾隆買假畫的龍門陣,還是由和珅引起的。
乾隆皇帝善書畫,通鑒賞,所以特別喜歡收藏和觀賞名畫。乾隆十年(1745年)夏天,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沈德潛看到皇上比較空閑,就呈上一批詩文請他閱覽。乾隆皇帝專心致志地讀了起來,一段題為《黃子久富春山居圖跋》的文字,詳細地敘述了《富春山居圖》的情況,引起了乾隆的興趣。
《富春山居圖》是元末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所作。黃公望曾為中臺察院撰史,曾一度被誣下獄,出獄后信奉全真道,古稀之年,云游來到浙江富陽,在富春江邊的廟山塢結(jié)廬定居。元至正七年(1347年),79歲高齡的黃公望開始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他常年與山川為友,“搜盡奇峰打草稿”,歷時7年,在逝世前夕才告完成。畫卷高1尺余,長約2丈,這是最能夠代表他藝術(shù)風格和個性特征的作品。
這幅畫卷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元、明、清的畫家都以能目睹為榮幸。此畫一直在收藏家手中流傳,許多人都把它奉為瑰寶,秘藏起來,不肯輕易示人。400年來,該畫歷盡滄桑,現(xiàn)在已不知藏在何處。茫茫人海,到哪里去尋找呢?乾隆雖然非常想看看真跡,甚至想得到它,可他也清楚,這是大海撈針的事情。
這件事被善于察言觀色的和珅知道了。他想,如果能得到這幅畫,并把它獻給皇上,就會更加得到寵幸,他豈肯放過這個溜須拍馬的機會!回到府上,和珅就派出心腹四下尋找。可是,幾個月下來,連一點音訊也打聽不到,和珅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和珅的老婆想,這樣下去還不鬧出病來。這天,她特地請來了戲班子,要和珅去看看戲,散散心。這出戲演的是《貍貓換太子》,演到剛出生的太子被人用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換走時,和珅猛地一愣,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他想,在皇宮中,皇帝連親生兒子被調(diào)走都不知道,難道我不能弄一幅假畫來騙騙皇上嗎?他知道,明、清以來,追摹黃公望畫已經(jīng)蔚然成風,安徽境內(nèi)“黃山畫派”中的諸大家,不斷臨摹黃氏名跡,刻意追求,已到了可以亂真的地步。他戲也不看了,連忙回到書房,派懂書畫的心腹去安徽請高人了。
和珅的心腹來到黃山腳下,打聽到一位叫王其原的畫師。據(jù)了解,王其原曾經(jīng)看到過《富春山居圖》真跡,并模仿下來,這還不算,他還臨遍黃公望傳下來的每一幅畫圖,對黃公望的筆墨變化心領(lǐng)神會,仿制黃公望的畫已是爐火純青。他自己也直言不諱地夸口說,臨摹《富春山居圖》,可以不假思索信筆畫來。和珅的心腹目睹了王其原所臨摹的畫,感到非常滿意,就把他請到了京城。
王其原進入和府,和珅要人好生款待,并讓他在密室里作畫。因為給和大人效勞,王其原格外賣力,幾個月后,《富春山居圖》模仿好了,還制成了古色古香樣子。和珅拿出幾幅黃公望的真跡相比較,也看不出破綻,心中暗自高興。
王其原要回安徽去了,和珅給了他許多銀兩,晚上,設(shè)宴為他餞行。王其原喝下一杯酒后,頓時腹中劇烈疼痛,這才曉得和珅要殺人滅口,可已是身不由己了。他雙手捂著肚子站了起來,一個踉蹌,口吐鮮血倒下了。
第二天上早朝,乾隆皇帝看到和珅好像有事相告的樣子,忙問道:“和愛卿,看你滿面春風的,又有什么喜事了?”
和珅上前一步,笑容可掬地說:“啟稟圣上,我花了2000兩銀子,終于尋覓到《富春山居圖》真跡?!?/p>
乾隆一聽,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迫不及待地說:“和愛卿,快拿來讓朕看看?!?/p>
和珅連忙取出《富春山居圖》說:“獻給皇上?!?/p>
乾隆得到這日思夜想的寶畫,高興得眉毛直顫,連聲說道:“和愛卿獻寶有功,朕要好好地賞你?!闭f著,乾隆把那幅《富春山居圖》展開,攤到龍案上,左看右看,愛不釋手。他看到筆墨蒼古,是自己早已渴求的真跡,但又不放心,一邊讓太監(jiān)把畫卷拿到文武群臣面前,一邊說:“眾愛卿都來鑒賞一下,看看這畫是不是黃公望的真跡?”
和珅是乾隆的第一權(quán)臣,他獻的畫誰敢說是贗品?再說,這畫也畫得實在太精妙了,誰能分辨得出真假?“真跡”“寶畫”,一個個贊嘆不已。連獨具慧眼的著名詩人沈德潛也不得不點頭稱是。
乾隆又讓太監(jiān)把《富春山居圖》拿回到龍案上,仔細地欣賞起來。畫面上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轉(zhuǎn),江流沃土,沙町平疇。云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整個畫面,讓人看得心脾舒暢。乾隆的臉上露出了笑意。
看皇上愛不釋手的樣子,和珅覺得火候來了,晃動著肥胖的身子,眨眨眼睛說:“皇上,此畫不會是贗品吧?”
乾隆清楚,和珅是向他討賞來了,想想這畫是他花錢買來的,自己也不能白得,就吩咐內(nèi)侍太監(jiān)取來2000兩銀子給了和珅。和珅真不愧是個雁過拔毛的貪官,連皇帝那里也要去騙銀兩。
其實,《富春山居圖》真跡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鑒賞家、天津鹽商安歧買去的。1746年冬,安府家道衰落,安歧將家中一批收藏品托求皇室傅恒出售,《富春山居圖》真跡也轉(zhuǎn)到了乾隆皇帝手中。乾隆反復觀看,還叫內(nèi)侍拿出和珅獻來的那幅畫卷,放在一起作比較,又傳來一些懂書畫的大臣一起辨別真?zhèn)?。大概是那幅贗品畫得太好了吧,加上大臣們又怕和珅的權(quán)勢,何況乾隆皇帝都認為是真的,誰敢去推翻皇上已作的定論,就都說和珅的那幅是真跡。
乾隆把贗品當成真,反把真的當做了假,造成了真?zhèn)晤嵉沟摹案淮阂砂浮薄?/p>
乾隆對那幅贗品的鐘情一發(fā)而不可收,經(jīng)常在宮中展閱,連出巡時也帶在身邊。從1745年至1794年,他親筆在畫上題了50多處詩文,印鑒累累。在他八旬正壽時,也忘不了再寫上幾句,弄得畫上面沒有一點空隙。乾隆至死也不知道受騙買了假畫。
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皇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真跡始得正名編入,洗去沉冤,疑案得以澄清。后來,《富春山居圖》真跡因被火焚,一分為二。民國年間,后半段藏于故宮博物院,新中國成立前夕被國民黨政府攜往臺灣,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館。2001年8月,位于富春江畔的文化產(chǎn)業(yè)集團公司華寶齋,依托獨特的制版工藝和石印工藝,選用傳統(tǒng)手工生產(chǎn)的宣紙,按原作大小成功影印《富春山居圖》。加上題跋、鈐印等,影印畫卷總長10.28米、高0.334米。據(jù)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鮑復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秦孝儀等專家認定,它保留了原作的風貌和意味,達到逼真的效果,使人們得以欣賞這一名畫之貌。當然,這是后話。
選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