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羊肉粉是貴州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小吃,也是當(dāng)?shù)厝嗽缥绮统S玫拿朗?。曾榮獲“中華名小吃”“西南最佳美食”等稱號。貴州羊肉粉分為遵義羊肉粉、畢節(jié)羊肉粉、水城羊肉粉、興義羊肉粉“四大門派”,而遵義羊肉粉最為著名。
據(jù)傳說,遵義羊肉粉起源于唐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記載,我國南方人自秦代已經(jīng)開始食用米粉。同時,北方人酷愛羊肉,而以面食為主。遵義古代稱播州,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人楊端率兵入播“平亂”,因其有功,被封為播州宣慰使。楊端與士兵都是北方人,主食多為面食。入駐播州后,他們對吃大米不習(xí)慣,也不利于作戰(zhàn)中飲食。楊端便命火頭軍將大米仿制做成面食,并加入羊肉混合在一起吃,羊肉粉便誕生了。明朝末年,太平軍張獻(xiàn)忠“屠川”時,許多四川人逃難到遵義,戰(zhàn)后部分人回到老家,將羊肉粉的做法帶到四川各地。到清代中期,遵義羊肉粉已經(jīng)聞名遐邇,享譽(yù)西南。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鄧小平品嘗過遵義羊肉粉。1958年,他再次來到遵義,特意又吃了一碗遵義羊肉粉,仍贊不絕口。20世紀(jì)60至80年代,遵義羊肉粉店已成規(guī)模。改革開放后,個體工商戶如雨后春筍,羊肉粉店遍地開花。
遵義羊肉粉,在選材和加工上都十分講究。羊必須“精”。貴州山高坡多,苦澀的藥材、荊棘叢生,適合本地矮腳山羊生長,這些山羊在野外放養(yǎng),具有肉質(zhì)鮮嫩、肥瘦適中、膻騷味少的優(yōu)點,由于產(chǎn)量不大,一直供不應(yīng)求,所以多數(shù)人做羊肉粉選羊時,選當(dāng)?shù)仞B(yǎng)殖的黑山羊或習(xí)水麻羊,或到較遠(yuǎn)的偏僻山區(qū)去買。另外,還有對公母、老嫩羊肉在口感、味道、功效上的講究,如顏色一般首選黑色,有“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說法。用肉講究實惠大方。將煮熟而不爛的羊肉撈出,晾至有些余溫,用紗布包緊,再扣上木板,壓上大石頭等重物,榨干多余水分。然后把羊肉切成片狀,厚薄一致,大小整齊,嚼起來有滋有味。
粉講究新鮮味足。遵義人所說的“粉”,是用大米粉加工的一種圓條,像粗一點的“米線”。以前,本地出產(chǎn)的米很糙,煮飯不好吃,但做成粉特別好吃。由于“粉”的制作工藝特殊、復(fù)雜,除了要有設(shè)備,還要有力氣和經(jīng)驗,于是有“羊肉易得,一碗粉難求”的說法。要先將大米淘凈、泡漲,再磨漿、發(fā)酵、去水、揉團(tuán)、上蒸,然后是壓榨、下鍋、煮熟,有近十道工序。特別是榨粉環(huán)節(jié),需要好幾個人同時在四五米高的木榨上,上下翻飛,輪流扳撬木杠,絞拉繩索,一小桶一小桶地榨。新鮮的粉結(jié)構(gòu)松散,易入味,入口即化,還有特別的酸味,一般是現(xiàn)做現(xiàn)吃,不能隔夜。羊肉粉的湯,講究原汁原味。羊必須及時宰殺、燙皮去毛洗凈及時下鍋。有條件的要用砂鍋,加入泉水、羊肉、羊骨和雜碎,輔以獨家配制的秘方香料,先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慢熬,熬上4 h,湯的味道又香又鮮。
羊肉粉的傳統(tǒng)做法是:先將去凈肉的羊骨頭洗凈放入鍋底,加清水燒開,把備好的羊肉、頭、內(nèi)臟分?jǐn)?shù)次下鍋,肉和水的比例為1∶3,煮熟撈出(用小鍋煮,以保持湯味鮮)。晾至還有余熱時,用紗布將羊肉包成長方形,每包約為1 000~1 500 g,用重物壓干水分后取出,切成大薄片待用。隨后取精米粉用涼水淘散,去掉酸味,撈入竹絲編成的簍子里,放入開水鍋中燙熟燙透,盛于大碗內(nèi)。將羊肉片、羊雜碎蓋于粉的上面,舀入原汁羊湯,加入混合油、醬油、胡辣椒面、花椒面、精鹽、胡椒面、蔥花、芫荽等即成。
羊肉粉制作過程的關(guān)鍵,在于選用肉質(zhì)鮮嫩、肥瘦適中的帶皮燙毛黑山羊。在清水鍋中墊羊骨后,輔以干辣椒、生姜、陳皮等,文火燉湯并分?jǐn)?shù)次加入,以保湯鮮。米粉有三種制作方法:將精米淘洗浸泡,用機(jī)械加工成米劑,再制成圓柱形或扁條狀米粉條;或用磨漿→摻芡→蒸制→晾曬→切條的方法制得;也可用磨漿→摻芡→漏勺擠壓→沸水燙熟的辦法做成。
另外,盛入碗中的羊肉粉的溫度,最好在80℃以上,只有達(dá)到這樣的溫度,才能刺激舌尖上的味蕾,讓人嘗到遵義羊肉粉的“鮮香麻辣”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