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敬業(yè)與樂業(yè)》既充分體現(xiàn)了口語的特色,讓人易于接受,也充分展示了演講的魅力,讓聽者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歸納起來,這篇文章有如下幾個鮮明的語言特點。
一、語言通俗易懂,符合聽眾心理
我們常說“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演講是講給什么人聽的、要講些什么,這是必須要明確的。這篇文章的演講對象是學生,因此既要有知識性,又應該具有親和力。演講時,作者為了給學生闡述相對枯燥的種種道理,大量地引用了經(jīng)典格言和有趣故事。擔心同學們對古籍理解有困難,作者又用通俗的口語對它們進行了解釋。例如對孔子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這兩句話,他就作了生動而有趣的講解:“孔子……獨獨對于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這樣一來,就化難為易,使演講的內(nèi)容易于被接受了。再如作者對“主一無適便是敬”的解釋:“用現(xiàn)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边@樣的解釋雅俗結(jié)合,通俗易懂,很符合學生的理解力。這些引用和解釋,既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又做到了形象具體。
另外,這篇演講中的其他語言也是通俗易懂,如話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
再如“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咽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這樣的話讓人感到非常親切,非常實在。
二、結(jié)合具體情境,引發(fā)聽眾興趣
演講,不是單方面的“獨角戲”,而應是兩方面的“對臺戲”。任何一次成功的演講,都可以非常出色地實現(xiàn)演講者和聽眾的交流互動。這篇演講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作者巧妙地結(jié)合情境進行比喻: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這一段話由演講很自然地過渡到現(xiàn)實,能一下子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引起思索和共鳴。還有一些設問的使用,也能促使聽眾和演講者一起思考探討。例如:“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nèi)ベ€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這個設問句打破了一人演講的局面,調(diào)動了所有聽眾的思維,使得現(xiàn)場氣氛立即活躍起來。
三、感情真摯深厚,易令聽眾產(chǎn)生共鳴
演講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要有真摯的感情,這樣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才能有鼓動性和教育作用。深厚的感情來自于演講者愛憎分明的情感和鮮明的立場。本文在這點上做得也很好。文章的開頭部分便直接提出“本題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一句,態(tài)度鮮明,聽眾也易于從中受到感染。再如:“我生平最受用的有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边@句話使人感覺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與聽眾交流,易于引發(fā)雙方心靈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