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東 (廣西師范大學)
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一個重要的政權。后梁貞明三年(917),原唐代靜海節(jié)度使劉隱之弟劉?在廣州稱帝,國號“大越”,建元乾亨。公元918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至公元971年,宋兵入廣州,后主劉鋹降宋,前后共55年。南漢位于現(xiàn)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區(qū),唐末時期嶺南地區(qū)分為廣(今廣州地區(qū))、桂(今桂林市、龍勝、永福東部以及荔浦以北地區(qū))、邕(今南寧地區(qū))、容(今北流、容縣地區(qū))、安南(今越南北部)五管。南漢建國之后統(tǒng)一五管之地,共2府、29州、159縣。南漢建國因國用不足,于乾亨二年(918)鑄乾亨重寶鉛錢。南漢乾亨重寶鉛錢在國內(nèi)外均有出土。鉛錢作為南漢主體流通貨幣,流通長達五十余年,在五代十國時期,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歷史價值。
1.海內(nèi)外均有發(fā)現(xiàn),廣州最多
嶺南地區(qū)出土的南漢乾亨重寶鉛錢數(shù)量較多,其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地區(qū)為廣州市。自1953年到1985年間,廣州市區(qū)和郊區(qū)出土“乾亨重寶”鉛錢多的有六七百斤,少的也有十多斤,共達2000多斤[1]。這些錢幣主要出于窖藏,在墓葬中基本沒有發(fā)現(xiàn)[2]。廣州市作為南漢的都城,是其政治經(jīng)濟中心,廣州一半都為皇帝的宮苑,苑囿分布于城市四方,奢華之風盛行[3],因而出土量大。如廣州市北郊桂花岡古墓葬附近的荒地,出土鉛錢約700斤[4];黃華路基建工地出土鉛錢約四五百斤[5];廣州西北郊西村公路出土鉛錢約140斤[6];廣州市東郊黃花崗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工地出土鉛錢約40斤等等[7]。在廣西,玉林市石南鎮(zhèn)(今興業(yè)縣)出土約200多斤,陸川縣也出土大量鉛錢[8]。在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有2012年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鎮(zhèn)“古濠州城”南關搜集1枚的記載[9]。鉛錢在國外也有發(fā)現(xiàn),1997年,在印尼雅加達印坦油田海域25米沉船中出水145枚[10]。
2.質(zhì)量低劣,版別繁雜
南漢乾亨重寶鉛錢總體鑄造工藝粗糙,大多呈現(xiàn)錢體大小厚薄不一,既有廣穿又有狹穿,版別文字出現(xiàn)多種類型的特點。據(jù)《十國春秋》記載:“是時,國用不足,又鑄鉛錢,十當銅錢一”[11]。南漢官府下令鑄鉛錢,強以劣貨行之于民,十枚鉛錢值一枚銅錢。故鑄造工藝相對較差。根據(jù)《泉志》卷五《偽品》載:“五代十國南漢鑄‘乾亨重寶’,徑七分,重六銖。”[12]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乾亨重寶鉛錢的形制,而出土實物的直徑有23-27,郭厚1-1.6mm不等,重2.9-6.8g不等,可見其形制版別多樣。
南漢乾亨重寶鉛錢的鑄錢地主要有廣州、春州、連州、邕州等地[13],由于鑄造地點及鑄錢機構(gòu)的不同,乾亨重寶的類型也有所不同。以往對乾亨的分類主要是根據(jù)其背字情況,將其分為光背和背字兩類,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可以按“乾亨重寶”四字的書寫風格以及錢幣的整體形制,將乾亨重寶鉛錢分為筆畫遒勁雄強式和筆畫稚拙綿軟式兩種類別。
1.筆畫遒勁雄強式
南漢建國之初鑄造的錢幣造型較為粗獷,其主要特點為錢幣肉薄而大,外廓邊緣清晰且較粗,內(nèi)穿有邊框且較厚。書寫字體楷書和隸書都有,以隸書為主,字體大,書寫筆畫立體張狂有勁,撇捺的頓挫皆刻畫清晰,筆力勁挺,有些錢幣的筆畫甚至延伸到錢幣之外。這類鉛錢通常為光背的乾亨重寶,也是乾亨重寶鉛錢中鑄造時間最長、鑄造量最大的。根據(jù)歷年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這類乾亨重寶鉛錢應該主要是在南漢首都(今廣州)鑄造。廣州陽春縣石望墟公社鐵屎徑村出土的幾塊錢范都為光背錢范,也證實了光背的鉛錢確實鑄于廣州地區(qū)[14]。這類鉛錢直徑一般在25-30mm左右,寬穿7-10mm左右,肉厚1-2mm左右,重量懸殊大,既有3.3g較輕的錢幣,也有6.8g較重的錢幣。光背的鉛錢中也有背面有四決紋和星月紋兩種少見的紋飾。如圖1:筆畫遒勁雄強式乾亨重寶鉛錢,光背,錢文“乾亨重寶”為隸書,筆畫書寫有力,“乾”頂部書寫至外廓,“亨”底部延伸至外廓,直徑25.6mm,重3.68g,郭厚1、穿徑6.6mm;圖2、3:字體立體感強,較小且厚,筆畫如刀,撇捺的頓挫皆如鐵畫銀鉤一般。
2.筆畫稚拙綿軟式
另一類乾亨重寶與前者相比,形制較小且統(tǒng)一,外廓平緩圓滑,內(nèi)穿起伏不大。字體小而規(guī)整,較為柔緩,隸書,字體的轉(zhuǎn)折處皆比較圓滑,錢幣外廓較細且工整平緩。筆畫綿軟規(guī)整的乾亨重寶鉛錢雖有光背的錢幣出土,但大多背面有字,分別為背“邕”和背“邑”兩類。
圖1 筆畫遒勁雄強式乾亨重寶鉛錢(私人收藏)
圖2 筆畫遒勁雄強式乾亨重寶鉛錢(桂林錢幣陳列館藏)
圖3 筆畫遒勁雄強式乾亨重寶鉛錢(私人收藏)
1.背“邕”南漢乾亨重寶鉛錢。背“邕”的乾亨重寶鉛錢較為少見,根據(jù)考證,為邕州鑄造[15]。邕州(今南寧)為南漢管轄的州之一,下轄思籠、晉興、宣化、朗寧、如和、武緣以及封陵七縣。據(jù)《新五代史·南漢世家》記載:“大有五年封子耀樞邕王,龜圖康王”[16]。耀樞為劉?的長子,而這一時期背“邕”的乾亨重寶鉛錢應為在邕州所鑄造。由于耀樞去世早,管轄邕州的時間只有幾年,所以背“邕”的鉛錢也最為少見。關于背“邕”鉛錢鑄造原因,前人猜測可能是劉?為長子耀樞獲封邕王所鑄的慶典錢,或是邕王耀樞為補充財力自行鑄造。由于沒有確切的資料,還不能肯定[17]。背“邕”的乾亨重寶,字體小而工整,直徑多為24-26mm左右,重量多為4-5g,寬穿多為7-8mm左右。圖4:背“邕”乾亨重寶鉛錢,錢文隸書,直徑24-24.5mm,寬穿6.9-7.9mm,重4g,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5:背“邕”乾亨重寶鉛錢,私人收藏。
圖4 背“邕”乾亨重寶鉛錢(《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隋編、五代十國編》)
圖5 背“邕”乾亨重寶鉛錢(私人收藏)
圖6 背“邑”乾亨重寶鉛錢(私人收藏)
圖7 背“邑”乾亨重寶鉛錢(私人收藏)
2.背“邑”南漢乾亨重寶鉛錢。近代收藏家方若在《言錢補錄》中認為,背“邑”的鉛錢為簡寫,“邑”為“邕”的簡寫。背“邑”鉛錢的鑄造工藝與背“邕”的鉛錢形制基本相同,尤其是面文風格基本一致。因此,筆者傾向于“邑”為“邕”的簡寫這種看法。有學者認為其為廣州鑄造[18]。關于背“邑”鉛錢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是由于邕王耀樞去世后,不便再鑄背“邕”鉛錢,故將“邕”改寫為“邑”,表達對邕王耀樞的哀思[19]。錢形較小肉厚,直徑在24mm左右。如圖6:背“邑”乾亨重寶鉛錢,錢文為隸書,直徑為24.8mm,重4.53g,穿徑8.4、肉厚1mm。圖7為私人收藏。
乾亨重寶鉛錢的整體鑄造工藝粗劣,大小不一致,廣穿、狹穿的現(xiàn)象都有出現(xiàn),版面的文字書體也不一致,多為隸書,筆法粗劣,應為工匠所寫,版別混亂繁雜。
1.平板范豎式澆注法
根據(jù)錢幣學界的研究成果,中國古代鑄錢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平板范豎式澆鑄時期、疊鑄時期和母錢翻砂時期[20]。唐朝以后的鑄錢方法以母錢翻砂法為主,但是在廣東省陽春縣石望公社鐵屎徑村出土了“乾亨重寶”錢范七塊,證實了南漢乾亨重寶鉛錢為石范鑄造。這七塊石范其中正面錢范四塊,背面錢范三塊。一件石范可鑄十錢,長約180、寬約90、厚約20mm。這七塊錢范分為兩種,分別鑄直徑為25和直徑27mm兩種大小的鉛錢(圖8、9)[21]??脊抨爮拇迕窦艺骷瘍杉4孑^好的石范,一件長140、寬90、厚23mm;另一件長100、寬85,厚20mm[22]。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不僅證實了乾亨重寶鉛錢的鑄造法為石范鑄造,同時也證實了此地為南漢鑄錢遺址。中國古代錢范的質(zhì)地大致有陶泥范、石范、銅范三種,石范鑄錢大致開始于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西漢前期。石范具有多次重復使用的優(yōu)點,用料多選用滑石,便于刻畫又結(jié)實耐用。在鑄錢的方法上,石范多采用平板豎式澆注的方式鑄錢,即將石料制板,在制作錢范時以方穿為圓心畫圓,刻制出錢腔,錢文陰刻,再刻出澆道和澆口,形成完整的澆鑄系統(tǒng),合范后將鉛液灌注,鑄造出錢幣[23]。
圖8 乾亨重寶錢范
圖9 乾亨重寶錢范拓本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在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普及了翻砂法鑄錢,南漢所在的五代十國時期,某些地方政權采用了更為原始的鑄錢工藝來鑄造貨幣,如閩越采用陶范鑄造永隆通寶大鐵錢,南漢采用石范鑄造鉛錢等,在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
2.鉛的使用
根據(jù)《十國春秋》卷六十《南漢后主本紀》記載:“(大寶五年962年)城內(nèi)用鉛,城外用銅,禁其出入,犯者抵死。俸祿非特恩,不給銅錢?!盵24]可知,南漢時期鉛錢和銅錢并行,但是以鉛錢為主,“十當一銅”也反映了“銅貴鉛賤”的現(xiàn)象。南漢使用鉛錢作為主體流通貨幣持續(xù)時間之長,在我國歷史上是較為罕見的。南漢之所以選擇用鉛來鑄幣,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沿襲唐末的鑄幣成分,唐末為了防止“剪鑿”等行為對錢幣的損傷,鉛的含量上升[25];南漢繼承了唐末使用鉛鑄幣的方式,位于廣州市西北邊的清遠市在上個世紀出土了唐末靜海節(jié)度使劉隱所鑄的鉛制“開元通寶”和鉛制五銖錢[26];廣西柳州和桂林也出土了一定量的開元鉛錢。[27]以上情況,證實了唐末廣州就流行使用鉛錢。其次,由于戰(zhàn)亂頻發(fā),為了降低鑄造成本,使用鉛代替銅。最后,由于兩廣地區(qū)銅礦稀缺,“舊譜謂銅多而鉛少,是足跡不到嶺南,以意度之?!盵28]銅原料在兩廣地區(qū)產(chǎn)量有限,五代時期政權分裂,阻礙了商品貿(mào)易發(fā)展,加上佛教的盛行,大量的銅用來修建宮殿制造佛像、銅鐘等銅制品,引發(fā)了銅原料的稀缺。如中宗和后主在位期間,大量鑄造銅制佛像和鐘鼎,有重達四千四百六斤的銅鐘保存于后世[29]。綜上所述,由于銅的短缺,南漢只能選擇鑄造鉛錢。
3.傳形現(xiàn)象
傳形為錢文在空間排布上出現(xiàn)變化,即為“反讀”錢文,或“左讀”錢文。出現(xiàn)傳形現(xiàn)象的原因,前人認為是工匠“刻范之失”[30]導致。在制模時工匠需要將錢形、錢紋、文字都鐫刻在錢范上,由于錢幣上的文字為陽型正書文字符號,錢范上的文字需要翻鑄于鑄件之上,因此錢范必須刻成陰型反書。錢文需要從左向右刻,如果工匠在鑄刻錢范時習慣性的正常書寫從左向右刻寫,便會出現(xiàn)罕見的錢文“傳形”的錢幣。在出土的南漢乾亨重寶鉛錢中我們可以看到少量的文字傳形的錢幣,如圖10:錢幣直徑27.1、穿寬8.2、郭厚1.5mm,重4.7g,為傳形錢幣;圖11:錢幣直徑27.4、穿寬10mm,重4.45g,“重寶”兩字傳形。
圖10 “傳形”乾亨重寶鉛錢(《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隋編、五代十國編》)
圖11 “傳形”乾亨重寶鉛錢(《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隋編、五代十國編》)
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形勢嚴重阻礙了南漢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反映在錢幣鑄造上也是當時整體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的必然選擇。
注釋:
[1][2]邱立誠,李一峰:《廣州東山又發(fā)現(xiàn)一批南漢鉛錢》.《考古》,1985(06),P567.
[3] 周加勝:《南漢時期廣州城市布局及建筑研究》.《中國唐史學會會議論文集》.西安,2009,P271-280。
[5] 武宇紅:《“乾亨重寶”鉛錢》.《中國錢幣》,1988(01),P36-40。
[8] 廣西錢幣學會:《廣西歷史貨幣》.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P73。
[9] 譚成富:《安徽鳳陽出土南漢“乾亨重寶”》.《江蘇錢幣》,2012(12),P47。
[10] 周家勝:《南漢國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08,P105。
[11]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0,P842。
[12] (宋)洪遵:《泉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P101。
[13][26]楊萬秀主編:《廣州通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P341。
[14][21]朱非素:《廣東陽春縣發(fā)現(xiàn)南漢錢范》.考古:1984(04),P381-382。
張子翔: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之一,必然會得到社會的極大重視,顯示極為旺盛的生命力。擔負著中國畫創(chuàng)作、收藏、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畫院體制,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需要中國畫,中國畫的發(fā)展更是離不開畫院。當然,中國的畫院由于其地域文化、編制體制、人員結(jié)構(gòu)、硬件設施和建院時間的不同,存在著各種差異,發(fā)展也不平衡,作用也有大小。作為省會城市的畫院,承擔著本地區(qū)民族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使命,應是本地區(qū)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的中心,起到弘揚優(yōu)秀文化領頭羊和輻射作用。
[15][17][18]徐剛:《南漢乾亨重寶背“邕”鉛錢考》.廣西金融研究,1998(S1),P11。
[16] (宋)歐陽修著、(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1,P262。
[19] 廣西錢幣學會主編:《廣西歷史貨幣》.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P73。
[20] 周衛(wèi)榮:《中國傳統(tǒng)鑄錢工藝初探》.《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2002(09),P198。
[22] 阮應祺,劉鴻?。骸稄V東陽春縣發(fā)現(xiàn)南漢“乾亨重寶”錢范》.《文物》,1984(12),P87。
[23] 周衛(wèi)榮:《錢幣學與冶鑄史(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P50。
[24]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P863。
[25] 楊心珉:《唐代貨幣史若干問題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P104。
[27] 方乘云:《三十年前廣西柳江出水鉛錢追憶》.《中國錢幣》,2011(01),P56。
[28] 馬飛海、周祥、羅炯:《羅伯昭錢幣學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23。
[29] 李慶新:《略論南漢時期的嶺南經(jīng)濟》.廣東社會科學,1992(12),P70-76。
[30] 陶霞波:《貨幣文字中的“傳形”探討》.《中國文字研究》,2008(01),P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