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琰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及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法律的普及度越來越廣泛,人民群眾對于我國司法制度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眾多冤假錯案的被曝光也將越來越多的目光吸引到這一領域。但是,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將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同樣,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地得到發(fā)展。為了使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我們需要對當前司法制度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冤案;問責機制;公平正義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116-02
近年來,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河北聶樹斌案、佘祥林案、趙作海案等冤假錯案的被頻繁曝光及處理,深刻地說明了我國的司法制度以及在司法執(zhí)行的過程中還存在眾多的問題和漏洞。這些冤假錯案的持續(xù)出現,不僅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極大地傷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還損害了我國司法制度的權威性以及我國政府機構的公信力。
一、我國刑事冤案問責機制的現實狀況
(一)刑事冤案問責機制構建的必要性
因程序和方法失當所造成的冤假錯案,是對當事人及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莫大傷害,同時也是對我國整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莫大阻礙。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有明確提出,要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從而確保我國司法執(zhí)行過程中,案件的處理能夠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終身問責就是意味著有錯必究,只有對錯案充分追責,才能夠進一步確立與堅定公眾的法治信念,捍衛(wèi)我國法律體系的權威性。對造成刑事冤案的責任人違法必究,有責必追,對于被造成重大人身及精神損失的受害者進行合理賠償,是我國國家機關在對冤假錯案進行平反之后所必須要走的程序。對數年前的冤案平反,對被冤枉的受害者宣判無罪,并不是冤案處理的最終步驟。最后的無罪只是還受害者及社會一個公道,但是對于無辜的受害者如何進行國家賠償,對當年存在錯誤,造成冤假錯案的責任人如何追責,是對案件得到平反之后絕不能忽略的事情。
(二)刑事冤案問責機制所解決的問題
根據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看來,在對受害者如何賠償的問題上并不存在較大的爭議,我國在2013年1月1日頒布的重新修訂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遭受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的違法侵害時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及具體辦法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在呼格吉勒圖案以及聶樹斌案、佘祥林案等冤案得到平反之后,相關機關啟動國家賠償程序,對受害者進行國家賠償。從受害者在獲得國家賠償后的反應以及社會上的輿論反映可以看出,當事人及社會群眾對國家賠償的數額并無太多爭議。說明了在當前環(huán)境下,我國的國家賠償法是適應當前社會實際的。
(三)當前刑事冤案問責機制的缺陷
冤假錯案得到平反之后的最大爭議在于對相關責任人的問責追責問題上,不管是呼格案還是聶樹斌案等冤假錯案,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與近年來對冤假錯案越來越大的平反力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于冤案追責的力度卻顯得是那么沒有說服力。在呼格吉勒圖案之前,社會媒體曾對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冤假錯案進行分析,結果卻發(fā)現,除了趙作海案以及浙江張氏叔侄案等三起冤案已經對相關的責任人進行了非常明確的追責之外,安徽省于英生冤案雖然已經啟動了具體的追責程序,但是直至目前,也并未出現任何實質性的進程。其他的案件都無一例外地未啟動相關的追責程序,沒了下文。對于社會群眾的追問,相關的辦案機關都選擇了非正面回應,將“不清楚”“不歸我們處理”作為他們的答復,從而使得這些冤案都慢慢消失在社會的視線中。在現實中也可以看到,雖然我國在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有著明確的錯案追究制度,但是就目前的制度來看,其規(guī)定相當籠統(tǒng),具體事項非常不明確,在對錯案的處理上彈性非常大,對具體的問責追責程序、處理的過程、是否公開的透明度上缺乏詳細的規(guī)范。例如在備受關注的呼格案中,除了對當時的辦案直接領導馮志明另案處理之外,而另外27名相關的辦案責任人受到的最高處分為黨內嚴重警告以及行政記大過,均未牽涉刑事追責。無論是呼格的家屬還是社會輿論,均認為相對于呼格冤死的生命,這樣的追責力度顯得過于輕描淡寫了。就當前的事件來看,對于冤假錯案的責任人的追責,為何會如此困難?其原因也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
二、我國刑事冤案問責機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一)責任主體難以明確
在整個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會存在著眾多的程序。以執(zhí)法過程中的刑訊逼供為例,具體的辦案人員和指揮辦案人員之間的權力關系很難界定清楚,加之目前審訊過程的不透明,所以在現實操作中,由于責任主體難以明確,追究刑訊逼供罪很難追究。法院和檢察院亦如同理。雖然判決書中會列出檢察官、法官、代理律師的姓名,但是,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存在“審判者和審判權分離”的情況,遇到一些案情復雜或者合議庭分歧較大的案例,則需要提交給審判委員會(通常由院長或副院長、主管庭長組成)來決定。因此,難以判定責任人加劇了追責的困難。
(二)追責機制的內部化
“誰去追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以往的冤假錯案的事后問責過程中,中國目前的追責機制多是在內部進行,外界對具體的追責過程并不了解。這種情況下,在追責的過程中就會很難保證追責的客觀公正性。在本文研究的案例當中,呼格案在其后來成立的追責小組中,其主要的組成成員就是公檢法的在職人員,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就會形成自家人查自家人的局面。
(三)相關法規(guī)缺乏操作性
盡管當下司法執(zhí)法部門就冤假錯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guī)定或者指導意見,但這些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并沒有具體的執(zhí)行細則,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操作性。這些指導性的意見的強制性相對較小,并且彈性很大,這也就造成了目前很多的冤假錯案并沒有真正走上問責的程序上面。所以,盡快出臺具有針對性的強制性法律規(guī)范,也是當務之急。
目前來看,對于冤假錯案責任人的追責主要依據的是黨紀以及行政處罰的規(guī)定,并不會牽涉刑事追責。從以往的案例來看,比如呼格案的直接責任人馮志明,其后來被處以刑罰處罰是因為其受賄罪以及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原因造成的,和呼格案沒有任何關系。這也就造成了對冤案追責的力度明顯偏輕的局面。
三、完善我國刑事冤案問責機制的建議
對于我國當前問責機制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從而改善我國法律體系對于冤案追責所存在的紕漏。
(一)完善錯案追責的法律依據
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適用于此類錯案追責的法律并不完善,主要的依據就是黨的紀律、《錯案責任終身追究辦法》《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等類似的補充條例,雖然在具體的追責過程中可以適用此類辦法或條例,但是隨著法制社會的發(fā)展,終將會顯示出它們的不適應性。此時,國家應當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對錯案的追責的詳細內容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并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進行不斷的補充與修正,從而使得在出現冤假錯案的情況下可以有詳細具體的法律可依,而不是像現在在處理的時候“東拼西湊”地用其他的法律規(guī)定里的有關法條來“湊合”地解決,這不會是對冤案進行追責的長久之計。根據社會實際的變化與發(fā)展來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讓法制符合社會實際,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
(二)明確對錯案進行追責的部門
在呼格吉勒圖案中,從官方報道及社會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經過有關部門的調查,對呼格案的責任人進行追責。但是,問題在于此“有關部門”具體是指哪個部門,官方并未給予明確的指示。從后續(xù)的研究中可以得知,此“有關部門”具體指的是“案件追責工作小組”。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此工作小組的人員組成上,抽調公檢法三個機關的人員去對公檢法的人員進行追責,很明顯會形成“自家人調查自家人”的嫌疑,而后續(xù)的處理結果也正是這樣。所以,從呼格案等案件的后續(xù)追責工作來看,現行的追責工作的部門機關是缺乏或者不合理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做的是改變現行同級機關調查同級機關或者自家人調查自家人的局面,對于錯案的問責工作應當交由上級機關進行處理,當初經市縣級法院審理的冤假錯案應當交由省級機關進行處理,而由省高院審判的冤假錯案,應當由最高院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進行處理。這樣的話就可以盡可能地避免當前對冤案責任人的問責出現“罰酒三杯”的情形。讓案件得到真正的平反,讓有錯之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三)設立科學的錯案倒查追責機構
獨立的追責倒查機構不僅可以實現公正監(jiān)督,還可以避免人們因法院系統(tǒng)的自我監(jiān)督而產生懷疑。然而,建立獨立的錯案倒查問責機構需要在不違背憲法精神的前提下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避免出現剛創(chuàng)設就即刻失效的法律實踐。內部監(jiān)督是我國當前對法官監(jiān)督采取的一種普遍監(jiān)督模式,其又以上級下級法院間私下的監(jiān)督模式為主,這就容易產生“由自己斷案,又由自己倒查追責”的矛盾,所以這種法院的內部監(jiān)督模式并沒有其存在的意義。司法人員錯案責任倒查追責的工作應當歸司法行政機關來分管,而不是被劃分到司法審判和檢察事務,所以該把倒查追責的權力從司法機關中抽脫出來,保障錯案倒查追責機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因此,在不違背憲法的基礎上,建議成立法官錯案追責委員會由中央垂直管轄。
對于冤假錯案的問責工作決不能忽略,對案件的責任人也決不能手下留情,不管對于任何案件、任何人員,都應當堅決地依法辦案,依法處理,決不能姑息。只有這樣,才會構建一個正常的司法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我國司法制度的權威性以及我國政府機構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甄曦.貫徹疑罪從無,推進司法公正[J].中國校外教育,2016,(6)
[2]朱偉潔.偵查過程中的虛假供述問題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5).
[3]李詠紅.刑事司法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80).
[4]李建明.刑事司法錯誤-以刑事錯案為中心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劉品新.刑事錯案的原因及對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6]鄭延譜.中美死刑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7]李永升.杜絕死刑冤假錯案十論[J].安徽大學學報,2011(1):118-127.
[8]周平.抑制刑事冤假錯案頂層設計的法治思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10):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