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婷
江蘇大學文學院
除鎮(zhèn)江地方志記錄可證以外,其社作總集《海門吟社初編》卷首,葉玉森所作序一也可為證,“曼珠不綱,極于辛亥。某日,謁同里趙枚叟先生于百尺梧桐閣。枚叟愀然,詔予,謂此變風變雅時也,盍為詩盍鳩合一社,使眾為詩所為己任……”[1]265另外,總集的第一集中,標明的日期亦為“宣統(tǒng)辛亥七月課”。《鎮(zhèn)江文史資料》中所收錄的丁志安先生撰寫的《七十年來鎮(zhèn)江吟社漫談》一文中也有記錄:“于辛亥(1911)夏日,籌立鎮(zhèn)江海門吟社,社員三十余人,推選趙芍亭先生曽望為社長?!盵2]58
其一是取自地方對鎮(zhèn)江一帶山水之境的舊稱。其二是社團成立時為宣統(tǒng)末年,時局紛亂,似海浪紛涌,有風雨飄搖之意;而海潮絡繹,也有未艾不絕之意。
其一例證,“海門”一詞為河流入??谥?,劉文淇《揚州水道記》中曾有考證,寧鎮(zhèn)山脈一帶的崖口間曾是古???。《世說新語》中也寫道:“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3]鎮(zhèn)江的地方志中,也有“海門”的稱呼,如《金山志》中:“焦山海門皆歷歷可覩者是也?!盵4]歷代文人詩賦作品中也有諸多例證,例如徐鉉的詩作《登甘露寺北望》中“京口潮來曲岸平,海門風起浪花生?!倍??!逗iT吟社初編》卷首葉玉森序中云:“間嘗汎扁舟,陟獅巖之巓,俛瞰海門波譎而雲(yún)詭,固天然之詩境也。”[5]265所以“海門”取自地方舊稱。
其二例證,仍是社作總集卷首葉玉森序中所言:“枚叟亟駕舟歸,中途遘風雨,風浪及髯,幾殆,而吾海門吟社於是乎立?!奔啊啊飒{巖,覽海門潮之駱驛而聯(lián)翩,用覘吾社之未艾焉……”既有時局動亂之寓意,亦有對吟社發(fā)展的希冀。
《海門吟社初編》在葉玉森與吳清庠的序作及勘誤表后,錄有《海門吟社同人姓氏》[1]271-272一篇,列有與社成員的籍貫及名號。所列成員共有三十六人,其中丹徒二十人,江寧三人,當涂、儀征、丹陽、蘇州、青浦、北通州、華亭、桐城、含山、廣東、揚州、昆山各一人,尚有一人“成園”籍貫、名號不詳。集作所列同人姓氏表中,未列趙曽望,而上提丁志安先生的文章中有列:“趙曽望(1847-1913),字芍亭,丹徒人……”[2]58因此,“海門吟社”主要是由丹徒籍成員建立和組織的,兼有部分的外省縣籍成員,屬于鎮(zhèn)江地區(qū)的地方性社團。
但是《海門吟社初編》所編錄的六次集會的詩詞并不完整,第二集是從底稿錄出的,所以中間有很多詩詞是佚名的。并且第三集“作者本鮮,卷有遺失”,所以“均從闕如”。因而,包括趙曽望在內(nèi)的已知吟社成員三十七人并不包含所有社團成員,有部分成員的名號及詩作已經(jīng)遺失了,就目前的文獻資料而言,尚無可考。
文獻有記載的“海門吟社”的集會是六次,每次集會并非全是大家齊聚一堂,依據(jù)題目當場交卷,也可各自回家寫成,由趙光榮一一索稿收集。趙光榮與于樹深謀編歷次集會的作品合成一卷,其中第三集的文卷已經(jīng)遺失,所剩集作由趙光榮一次性編成一卷。
鎮(zhèn)江市圖書館現(xiàn)藏有《海門吟社初編》1916年6月排印本,江寧張金鑒篆扉頁,由趙光榮撰輯,葉玉森、吳清庠作序。南江濤主編的《清末民國舊體詩詞文獻匯編》第九冊所也收錄了該集,雖然其新定名為《海門吟社初編六集》,但實際上收錄的只有五次集會的作品。
第一集1911年7月課,詩題有《水災嘆》《鎮(zhèn)江西門竹枝詞》,詞題有《吊史閣部墓》調(diào)為《賀新涼》。第二集1911年8月課,詩題有《哀韓儲》《凌云亭秋望》《別峰庵晚眺》,詞題有《舟泊楓橋游重建寒山寺懷張懿孫》調(diào)為《安公子》,《莫愁湖殘荷》調(diào)為《惜紅衣》。第三集1911年9月課,原集亡佚,葉玉森《中泠詩鈔》中有保留的一題《印度故宮詞》。第四集1915年10月課,詩題有《金山觀東坡玉帶》《擬左太沖招隱二首》《猩猩》《無花果》,無詞題。第五集1915年11月課,詩題有《石龍歌》《歲暮感述》《煤球》《冬閨詞》,詞題有《冬閨四闋》調(diào)為《浣溪紗》。第六集1916年2月課,詩題有《滇池神馬歌》《賦得何處生春草》《唐花》《春燈詞》《清宮小樂府》。
上述丁志安先生一文中曾提出,“海門吟社”有《海門吟社第九課》石印本,年月不詳,由戟髯主社。[2]61-62文中所列作者與《海門吟社同人姓氏》成員大多重合,只有“李仲玉”、“王益三”、“徐也園”三人名號或為新增成員,或為初編遺漏的成員。
文中所提到的“戟髯”并未留有其他信息,據(jù)從旁考證,寧鎮(zhèn)一帶該時期交游、結社且名號的可考的是“王戟髯”(1871-1952),名樹榮,字仁山,系“西亭謎社”的主事成員之一。王戟髯是浙江湖州人,曾旅居蘇州,與程瞻廬(江蘇蘇州人)、朱楓隱(江蘇蘇州人)、汪叔良(江蘇鎮(zhèn)江人)等有諸多交游。有文《西亭射虎余韻》(上?!都t玫瑰》期刊1928年第4卷第22期)、《西亭射虎記》(上?!都t玫瑰》期刊1929年第5卷第4期)。但其主要活躍于謎社,多發(fā)表謎話謎作,所以此“戟髯”是否確為丁志安先生所提第九課的主社者,今還不能妄下論斷。
丁志安先生指出有《觀復吟社詩鐘第七課》、《觀復吟社詩鐘第八課》,前者為戟髯主社,均年月不詳。由于“海門吟社”獨缺七、八兩課,而“觀復吟社”獨有七、八兩課,且主社者有一名號相同,因此丁志安先生提出兩社有“實為一社”的可能性。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本文以為“海門吟社”未有更名之事,二者并非一社。理由如下:
兩次主社的“戟髯”之名是否為同一個人還有待考證,在《海門吟社同人姓氏表》未有出現(xiàn)“戟髯”一號,說明其應該是后入社成員(不排除成員有別號的可能性)。
“海門吟社”第九次集會時成員與之前相比變動不大,題目的風格也未有突變,只是形式稍有更改,趙光榮、葉玉森、吳清庠等人亦在作者之列。上面也說到“海門吟社”名稱的由來,是與其地名相關,因此社名變更為“觀復吟社”的緣由難尋,也令人費解。若“海門吟社”變更為“觀復吟社”,又改回“海門吟社”,在“觀復吟社”兩課或《海門吟社第九課》石印本中應會有說明,但卻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記載。因此認為,“海門吟社”與“觀復吟社”實為兩社。希望能有幸查閱更多的保留文獻,進一步了解“海門吟社”中間遺失的集作,明確其結束的時間,或確定是否有更名復興、改課詩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