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婷婷
【摘 要】目的:觀察體位變化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ICP)及腦灌注壓(CPP)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56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應用隨機數表法分2組,均給予常規(guī)外科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照組(n=28)患者取抬高床頭30°臥位,而研究組(n=28)患者取床頭抬高40°臥位,比較兩組術后24h、48h、72h的ICP、CPP變化狀況。結果:研究組術后24h的ICP值(9.84±1.76)mmHg、術后48h(13.95±2.36)mmHg、術后72h(13.21±2.63)mmHg,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24h、48h、72h的CPP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取床頭抬高40°臥位可顯著降低其顱內壓,提高腦灌注壓,對于改善其預后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床頭抬高;不同角度;顱內壓;腦灌注壓
重型顱腦損傷(TBI)為神經外科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中,顱內壓增高則是重型顱腦損傷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患者受創(chuàng)后多會出現(xiàn)腦細胞腫脹、血腦屏障受損,進而發(fā)生腦水腫,腦體積變大而使顱內壓增高。顱內壓增高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則會導致腦代謝功能障礙,腦灌注壓降低、腦疝形成等后果,嚴重的還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上主要采用開顱清除血腫、脫水等方法降低顱內壓。但有研究報道[1],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手段降低顱內壓均需依賴患者自身內環(huán)境調節(jié)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這種內環(huán)境調節(jié)則與周圍環(huán)境、患者體位等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為觀察體位變化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腦灌注壓的影響,特選擇56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展開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56例重型顱腦損傷病患,均符合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格拉斯哥昏迷表(GCS)評分均≤8分,且患者術后去枕平臥位測量的顱內壓水平>21 mmHg,無高血壓病史;排除伴顱內動脈痙攣和狹窄,躁動無法配合臨床工作,或因病情需要無法取頭高體位者。應用隨機數表法把56例患者分2組,對照組(n=28)中男女比例17:11,年齡27~56歲,平均(48.43±4.02)歲;研究組(n=28)中男女比例15:13,平均24~57歲,均齡(48.91±4.22)歲,兩組基本狀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性外科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強患者意識、瞳孔變化情況,并密切觀察其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②密切監(jiān)測患者脈搏、血氧飽和度、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③加強患者顱內壓監(jiān)測;④做好呼吸道護理工作,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痰液排出;⑤保持患者床單、身體皮膚清潔干燥,并為患者提供氣墊床以預防壓瘡;⑥對于無法進食的患者經胃管給予腸內營養(yǎng)以進行營養(yǎng)支持。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并將其床頭抬高30°,而研究組患者取平臥位,頭位抬高40°。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h、48h、72h的顱內壓、灌注壓變化情況。主要采用美國強生顱內壓監(jiān)測儀測量患者去枕平臥位的顱內壓(ICP)水平,并通過心電監(jiān)護儀獲取平均動脈壓數據,以此來計算腦灌注壓,腦灌注壓=平均動脈壓-顱內壓。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計數數據經x2檢驗;計量數據經t檢驗。P<0.05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術后24h的ICP值(9.84±1.76)mmHg、術后48h(13.95±2.36)mmHg、術后72h(13.21±2.63)mmHg,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患者(p<0.05);研究組術后24h、48h、72h的CPP值也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顱內壓增高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效控制患者顱內壓穩(wěn)定是救治重型顱腦損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目前臨床控制顱內壓增高的手段有腦室引流、高滲治療、輕度過度通氣等,但按照重型顱腦損傷診治指南(第四版)中要求在進行降低顱內壓治療前,必須要先對患者給予基礎治療、護理以保持顱內壓穩(wěn)定,其中,良好的體位護理是降低顱內壓的基礎。也有文獻報道[2],顱內壓增高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能夠有效控制顱內壓、維持腦灌注壓穩(wěn)定,利于降低病患的致殘率、病死率。然而,對于重型顱腦損傷伴顱內壓增高患者采取何種最佳體位目前仍無明確的結論。本研究為探究不同體位變化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的影響,分別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和40°,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24h、48h、72h的ICP值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患者術后24h、48h、72h的CPP值也高于對照組(p<0.05),與張華[3]的研究報道類似。這有可能是受重力影響,床頭抬高40°較抬高30°更有利于患者腦脊液向脊髓處流動,利于腦脊液容量銳減,腦內靜脈壓下降,進而降低顱內壓。與此同時,頭位40°有利于上半身的血液轉移至全身周圍靜脈,減少回心血量,保證腦血供充足,有效維持腦灌注壓。因此,與頭位抬高30°相比,頭位抬高40°更有利于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并提高其灌注壓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小麗,許紅梅,王梅林.體位干預對顱腦損傷病人顱內壓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12):4373-4374.
[2]汪慧娟,鄭紅云,袁強,等.體位對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腦灌注壓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6,25(9):1197-1199.
[3]張華,肖立,高燕飛.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體位變化對顱內壓及腦灌注壓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14):132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