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月琴
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所體現(xiàn)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為了使學生獲得這一品質,首先要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深度學習能力。
學生是否可以增加思考深度,是否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是深度學習的體現(xiàn)。教師需要在歷史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真正自主地進行探究,把“教師巧妙地教”轉變?yōu)椤皩W生自主地學”。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隋朝的統(tǒng)一和滅亡》時,我組織學生對“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進行探究,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科舉制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中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分別闡述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最后分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探究學習,學生更加明確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產生的選拔人才、制衡傳統(tǒng)世襲貴族權利等積極影響,也明確了科舉制帶來的束縛思想以及阻礙了科學文化發(fā)展等消極影響。
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內驅動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了提高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必須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興趣越濃厚,“內驅力”就越強烈,對知識的渴望就越容易被激發(fā)。從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來看,“新奇、形象、生動”的事物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創(chuàng)設能給他們帶來直觀刺激的故事情境,這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每段歷史背后都有一些與歷史教材相關的故事,講故事的歷史課堂一定是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課堂。在學習七年級《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時,我課前指導學生搜集有關商鞅的資料,并進行篩選,提煉出能突顯商鞅性格的內容。最后他們精心選出商鞅“舌戰(zhàn)群雄”和“立木為信”兩個小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這個活動環(huán)節(jié),不僅使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也使學生對商鞅不畏強權、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有了深層的理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除了故事情境法外,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也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由于某些歷史內容年代久遠又比較抽象,僅僅依靠單薄的語言來渲染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而在歷史課堂中使用一些影像材料,可以立即將抽象的歷史內容形象化,使枯燥的語言生動活潑,讓學生更貼近歷史,從而激發(fā)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深入研究的精神,從而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其真正學會深度學習。
培養(yǎng)問題意識,提高判斷能力
例如教學九年級《冷戰(zhàn)中的“對峙”》這一課在評價冷戰(zhàn)時,我在課堂上出示了以下一段史料:
冷戰(zhàn)時期的批評家曾經(jīng)指責一些軍事聯(lián)盟,如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使地區(qū)沖突一直有轉變成超級大國之間核對抗的危險。冷戰(zhàn)結束后,贊揚這些軍事聯(lián)盟具有控制沖突升級的能力卻成為時尚?!溃┙芾铩け咎乩取缎氯蚴贰?/p>
學生對于冷戰(zhàn)的影響多偏重于負面影響,通過對史料的解讀,可以推導出自己的觀點:美蘇“冷戰(zhàn)”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使世界局勢緊張,新的世界大戰(zhàn)迫在眉睫。有不少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既然冷戰(zhàn)造成世界動蕩不安,那為何冷戰(zhàn)又能控制沖突升級?”這一個問題屬于深度學習后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值得師生共同討論探究。在美蘇冷戰(zhàn)期間,由于美國和蘇聯(lián)勢均力敵,因此避免了新一輪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在此時可因勢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對于歷史事件的評價,應該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地去分析評價。而且這一史料實證的課堂探究,也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力”——歷史不能主觀臆斷,要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的學習,才能得出公正客觀的結論。
運用史料信息,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深度學習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fā)展的重點。歷史是一門材料學科,運用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探究比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供了重要方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并研究史料,指導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概括信息,從不同側面認識歷史,采用想象、比較、舉例等方式加深對學習材料的理解。例如在初三專題復習《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時,我指導學生比較、概括、探究不同時期向西方學習的實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并由表及里分析了這些現(xiàn)象對當時以及后世產生的影響。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曾國藩等人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康有為、梁啟超主張學習君主立憲制,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最后到陳獨秀和李大釗高舉“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近代中國向西方的學習是一個深入的過程。
結語
對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促進學生全面且個性的發(fā)展是最終目標。而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問題意識,注重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學習,因此,只有建立和實施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才能達成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