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勇
在天安門廣場中心豎立一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定,是在開國大典前一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經(jīng)過兩年的精心設計和反復修改,1952年8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方案確定了,并正式開始修建。
這座后來贏得“中國第一碑”稱號的建筑,為建筑學家梁思成設計。整座紀念碑分碑身、須彌座和臺座三部分,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根據(jù)設計,其中最核心的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的碑心石,最初是一塊長約15米、寬約3米、厚約0.6米的整塊花崗石。為了保證石材不折斷,開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就意味著這塊巨大的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多噸。
如此巨大的石塊,到哪里去開采?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犯了愁。
為了找到最合適的碑心石,興建委員會在全國范圍進行了征集,并派出專家對全國各大山脈的巖石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和勘測。經(jīng)過反復采樣分析、比對,山東青島嶗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頂上的石料被選中。此處石料石質均勻,石英多、云母少,石質堅硬,耐風化,顏色素雅,最符合紀念碑石材要求。
材料大體位置確定了,具體選擇哪一塊開采,如何開采,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2009年,為制作《情系人民英雄紀念碑》紀錄片,筆者和同事幾經(jīng)周折,先后找到時任興建委員會施工組副組長劉士元和青島料石廠原廠長王文健,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據(jù)他們介紹,碑心石首先絕對不能有裂紋,哪怕是細小的裂紋也不行??墒牵绾悟炞C石料有沒有裂紋呢?王文健告訴我們:用水澆,有裂紋的地方,就會留下水漬。
據(jù)當事人回憶,在確定巨石開采的大體位置后,30多名經(jīng)驗豐富的石匠歷時3個多月,圍著它鑿了一條“護城河”,并將里面灌滿了水,巨石上面也反復澆了好幾遍水,以此來檢查石頭有無裂紋。當時觀察了六天六夜,既沒發(fā)現(xiàn)裂縫導致的水泡,“護城河”里的水位也沒有降低,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
地點選好了,開采卻是個難題。特別是這么大一塊石頭,要完整地開采出來,連經(jīng)驗豐富的老石匠心里都打怵。
劉士元說,當時想了不少辦法,最初的方案是用小炮炸開,但經(jīng)過嘗試,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無法使石坯與巖壁分離。大家反復討論,最終決定在石料周圍開一個兩米多寬的槽,再在石料底部橫向開很多大楔子,周圍的人隨著號子一起捶,慢慢就敲開了。
直到現(xiàn)在,王文健都感嘆:“沒有鉆機,也沒電,所以很不容易!”
就這樣,從1953年4月1日開始,工人們采用打槽的辦法,從四邊往下挖,到7月下旬,一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00多噸的碑心石料終于成功地從巖體上剝離下來。
此后,料石廠警衛(wèi)班班長陳玉清帶人守護,防止有人破壞。據(jù)王文健介紹:“當時浮山駐扎著海軍和陸軍部隊。警衛(wèi)班和部隊有個約定,只要聽到槍聲,就會趕來支援?!?h3>給巨石安上了“輪子”
如何把這個龐然大物運下山,且保證其完好無損,又是一個難題。
青島市政府成立了由山東省聯(lián)運公司青島分公司及其下屬的山東省青島市搬運公司,還有浮山料石總廠、臺東區(qū)公安分局、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等單位組成的大料搬運委員會。經(jīng)研究討論,最終確定由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來完成搬運工作。
據(jù)劉士元介紹,當時是在山坡上鋪上路基,路基上面鋪上枕木、鋼軌,再墊上木板,托著石料慢慢滑動,總算安然下山。
從浮山料石廠到青島鐵路專用線裝車點,是整個運輸過程中最為艱難的一段。這段路程約15公里,路面崎嶇不平,最初是想鋪一條臨時鐵路,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人力、物力、財力都不具備。
最后,鞍山鋼鐵廠老起重工張合符建議采取“滾杠”的方法。即先鋪一段移動鐵軌,上面鋪上一層鋼管。鋼管上面墊上方木,再鋪上鋼板和木板,這就相當于給巨石安上了“輪子”。在滾動過程中,鋼軌和鋼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緩緩前進了。
直到9月27日,巨石才安然抵達青島空軍油庫鐵路專用線。全程算來,15公里的路程,運了一個月的時間。
巨石被運到青島空軍油庫鐵路專用線后,下一步的重點,就是通過鐵路轉運到北京。
1953年8月的一天,濟南鐵路管理局(1958年更名為“濟南鐵路局”)調(diào)度室突然響起一串清脆的鈴聲。調(diào)度長袁遐廬順手抓起電話。電話來自青島調(diào)度所夜班“特調(diào)”:現(xiàn)需裝運一塊罕見的花崗巖巨石去北京,因無法用現(xiàn)有車輛裝運,請求調(diào)配一輛載重120噸的長大平板車并游車(起轉向緩沖作用)。
袁遐廬后來才知道,這塊巨石,正是用來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
此前,在開采和運送過程中,工作人員已對石料進行了兩次“瘦身”,將其重量減為130多噸,但濟南局只有載重40噸和60噸的車,無法承運超過百噸的巨石。怎么辦?
濟南局調(diào)度成立了由客運、貨運、工務、機務、特調(diào)、軍調(diào)各調(diào)度工種組成的小組,集思廣益、反復論證,最終擬定了一個運輸方案,報鐵路局批準后,開始運作。據(jù)袁遐廬回憶:“首先向鐵道部請求調(diào)入大型(載重120噸以上)平板車和特殊加固器材。鐵道部調(diào)度回應說,這種車輛尚未生產(chǎn),只有東北小豐滿水電站有幾輛從國民黨和日本人那遺留下的大型車輛,但是否符合要求,尚待測試。頭一炮就出現(xiàn)卡口,只好建議請中長路局(當時東北哈爾濱至大連的哈大線為中蘇共管)向蘇聯(lián)老大哥提出支援。中長路局總工程師蘇聯(lián)專家巴拉諾夫來濟南青島實地查看后,決定向蘇聯(lián)分管鐵路的政治局委員求助,請他們從二戰(zhàn)中待存的軍用物資中查找是否有這種大型車輛?!?/p>
幸運的是,經(jīng)查找發(fā)現(xiàn)確有這種車輛,經(jīng)批準,該車空車經(jīng)國境口岸進入我國,隨后入關送濟南鐵路管理局。
但調(diào)來的平板車,最多也只能運90噸。為了安全起見,鐵道部最終采取最簡單也最穩(wěn)妥的辦法,按超載10%預算,對大石料進行第3次加工,將石料減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
全套的運輸工具裝了一節(jié)車廂,警衛(wèi)排和12名起重工人分別上了另外兩節(jié)車廂。
就這樣,這列巨石專列從青島出發(fā),以直線每小時20公里,彎道及進站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在膠濟線上緩緩前行。
袁遐廬在《濟南鐵路局運送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的親歷》中寫道:
“隨即,我們發(fā)鐵路電報和調(diào)度命令通知有關各站,內(nèi)容大致為發(fā)站、到站、起運日期、起限等級、區(qū)間彎道、坡道限速等。車輛、貨物、公安派員隨車監(jiān)護。各站長親自接車。運轉車長隨時特別注意瞭望車輛動態(tài),火車頭派指導司機平穩(wěn)操縱,大型橋梁、隧道派工作人員加固監(jiān)護……根據(jù)此項命令,組成專列,由青島站開出,以高等級貨物列車標準一路綠燈直駛濟南。
“誰知接近濟南站時又生變故,發(fā)現(xiàn)近濟南站東咽喉天橋處,角度小,寬度不適應,不能保證安全。為防萬一,只好將專列行至黃臺站,臨時搶修一條經(jīng)北園濼口繞過濟南站的沿線,限速為每小時10公里。由膠濟線轉入津浦線,然后繼續(xù)北上。
“沒想到,中途又險些出了意外。車到德州,需換車頭。司機一緊張,掛車時把車廂撞出十幾米遠。警衛(wèi)排長立即命令停止前進,隨即再用水把石料澆了個透。第二天檢查,沒發(fā)現(xiàn)一點水跡,證明石料毫發(fā)無損,虛驚一場之后,這才放心地繼續(xù)上路?!?/p>
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抵達北京。從9月27日到達青島空軍油庫鐵路專用線,至此已經(jīng)過去半個月時間。
那天,朱德總司令親自帶了一隊人,在前門西車站(今已不存)迎接巨石進京。車站上彩旗飄飄,鑼鼓喧天。
工人們又用老辦法,把石料運到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雖然前門西車站距廣場不足千米,但工人們花了整整3天時間才將巨石運到目的地。
據(jù)統(tǒng)計,為了把這塊巨石安全運抵北京,先后有7116名工人參與其中。
在天安門廣場,工作人員對碑心石作了最后一次“瘦身”,加工后的石料長14.4米,寬2.72米,厚0.6米,重約60噸。
此后青島又分兩批將138塊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花崗巖石料運送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的這些浮山石材,大的如方桌,小的則如板凳。
1958年5月1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都各界群眾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典禮。
從此,一座偉大的豐碑,屹立在天安門廣場上,也屹立在億萬人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