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公元439年,南北朝之宋朝文帝任命衡陽王劉義季為荊州刺史。春日的一天,刺史帶一幫隨從到鄉(xiāng)野打獵,一老農夫“被苫而耕”不肯躲避,遭隨從呵斥,老農說:“游獵取樂,古人深以為戒,今陽和布氣,一日不耕,民失其時,奈何以從禽之樂而驅斥老農也?!蔽艺f的“老農民”正指這位。
千百年來,民眾有一種既深又重的人格缺陷,即懼官,見官會頓生出矮和怕來。然而,這位老農身上卻蘊含著一股浩然之氣。劉義季者何?此人乃開國皇帝劉裕的兒子、文帝的弟弟、食邑五千戶的衡陽王,新來的兼都督荊、湘等八州諸軍事的荊州刺史。地位不可謂不高,身份不可謂不貴,官職不可謂不大,權力不可謂不重。老農者何?無身份無地位無權力無錢財,一位靠土里刨食的老農夫。二者的懸殊不可謂不大。然而,在這樣的懸殊面前,老農卻沒有絲毫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更沒有“望風而逃”的念頭,而是從容淡定直面刺史,不卑不亢當面講理,譴責刺史侵害民生。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仰。
魯迅對民族的劣根性一向深惡痛絕,痛心疾首,且始終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他痛恨欺軟怕硬的性格,“可惜中國人但對于羊顯兇獸相,面對于兇獸則顯羊相”。他鄙視“怯者”,嘆“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過,這位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荊州“老農民”,卻昂揚地走進了魯迅所贊揚的那種強者之列,把“人”字寫得堂堂正正。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千難萬險而不倒,以這位“老農民”為代表的不畏強權、實事求是的精神無疑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領作用。
劉義季聽了老農一番話后,頗感意外又受感動,勒住馬韁對之曰:“賢者也。”令左右賜給老農食物。此時,老農再一次顯示出了其高尚的人品。他拒絕了刺史的賞賜,說:“大王不奪農時,則境內之民皆飽大王之食,老夫何敢獨受大王之賜乎!”其境界可謂高也。其一,沒有私心。以劉義季的官職和身份,估計拿出的賞賜也不會太小氣,這對于一位貧寒的農民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在底層生活過的人都有體驗,不少人見不得一點蠅頭小利,為此甚至不顧道義與尊嚴地去爭搶。退一步說,即使老農要了這賞賜,也不矮化其人格。然而,他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那些猥瑣鄙陋、俗不可耐的人,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其二,胸有大公。老農之所以看不見那些“蠅頭小利”,關鍵是他著眼的乃“境內之民皆飽”這樣的大目標。唐朝韋應物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南宋李綱詩曰:“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眱晌坏那閼讯际艿搅撕笕说馁潛P。但是,與這位老農相比仍有距離,因為他們都有公職,負有“眾生皆得飽”的責任。相比之下,這位老農的胸襟更寬,情懷更濃,境界更高,我們應為歷史上出了這么一位農民而驕傲。
劉義季聽后問老農姓名,老農卻“不告而退”。這個“不告而退”更精彩。多少人巴不得能攀上刺史和衡陽王這棵大樹,那無疑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至少可以借此炫耀一下自己的“檔次”。然而,老農卻對這些“潛在利益”不屑一顧,真是高風亮節(jié)。想象一下他“不告而退”時的情景:婉轉地拒絕了回答,之后身披蓑衣肩扛鋤頭,轉身昂頭向著寒舍或田間走去,留下了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背影。正因為老農的拒絕告知,后人也永遠無法知道這位老農的名字了,也實在是件憾事。
最后還應稱贊刺史幾句。面對老農的直言,他并沒有火冒三丈,相反卻產生了敬重之情;對老農的逆耳之言,也聽進去了。對老農的“不配合”,也能夠給予尊重。劉義季在荊州刺史位上一直干了六年,朝野對他的評價是:潔身自好,儉樸廉正,待人誠實,不驕縱屬下,“聲著西土,為士庶所安?!庇纱丝梢缘贸鼋Y論:凡是尊重黎民百姓的,通常都是好官。
圖:王恒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