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明文的角度看,說課的說明對象就是“課”。因此,說課的“重頭戲”應(yīng)該是說清楚課“是什么”和“為什么”,即說清楚“怎樣教”和“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因此,說教學過程和說理論依據(jù)就是說課的重點。除此之外,“課”的前端和“課”的后延也不容忽視。前端也好,后延也罷,都是“課”的組成部分,前端是基礎(chǔ),后延是補充。前端部分首先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這是“為什么這樣教”的基礎(chǔ)。這部分要特別說清楚這是第幾課時,是在什么基礎(chǔ)上的深入,這樣,“為什么這樣教”就更清晰了。前端部分還包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等,這是“怎樣教”的基礎(chǔ)。后延部分有“教學效果”“后續(xù)處理”等?!昂罄m(xù)處理”要說明這節(jié)課后,下一節(jié)還將如何處理。這樣,“課”的前端、“課”的主體、“課”的后延就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課”的整體風貌就有了。
既然“說課”的體裁是說明文,而非記敘文或議論文,那么,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諸如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做詮釋、下定義、做比較等,都可以在說課中使用。如在說明“教學效果”時,為了讓受眾“一聽了然”,筆者來了個“比較”:
本教學設(shè)計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但在作文訓練上實實在在地走了一遭,而且在閱讀方面也達到了預期??梢哉f,學生把“過去的羅布泊”和“現(xiàn)在的羅布泊”用對比的手法,寫進了自己的文字中,烙刻到了自己的心里。因為通過“寫”這個復雜的人和文字交流的過程所得到的東西是很難忘記的。之前上這一課,用常規(guī)教法,教學過程只有簡簡單單的“讀”,缺乏像本課一樣復雜的“寫”的支撐,效果不好。情況往往是,課上完了,羅布泊也消失了——羅布泊的變化沒能震撼人心,更別說振聾發(fā)聵了。
在“教學反思”說課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入了一個陌生的名詞“作文式閱讀”?!白魑氖介喿x”是本人給取的名字,就是以課文為作文素材的“源頭活水”,以“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要操作手段,以閱讀為最終指向,讀寫結(jié)合、雙線并行、同時推進、共生雙贏的教學。
說明文的語言風格有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兩種。多數(shù)時候,“平實”和“生動”是一對孿生兄弟,因此,說課的語言也可以糅合這兩種風格,在平實中不乏生動,能生動的就不要平實。生動活潑的語言往往是我們說課中的亮點,成為一道迷人的風景。如說“創(chuàng)課”的緣起時,“但是,每次上這一課,學生不領(lǐng)情、不‘感冒。在羅布泊的巨大變化面前,學生平靜如水,不見半鱗波瀾,似乎司空見慣”“課上完了,羅布泊也消失了”等,這都是一些生動的嘗試。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qū)東津一中;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