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珊, 周 倜
(1.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服裝工程系,江蘇 無錫 214206;2.江南大學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
無錫刺繡,也稱之為“錫繡”,與當今所稱的蘇州刺繡一樣,是“對廣義蘇繡一脈相承的兩種刺繡分支”[1]之一。有別于四大繡種,傳統(tǒng)無錫“錫繡”借鑒了蘇繡大多數(shù)的技法,延承其主體藝術風格之外,也因地方文化的影響而衍生了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與藝術特征。例如,選材上更為嚴苛,技法表現(xiàn)的特有細膩與匠心,以及紋樣的形態(tài)、結構和色彩的精巧排布等,這些都是促使無錫“錫繡”作為地方繡種不斷被關注、被重視、被發(fā)揚光大的獨特價值所在。
近年來,無錫“錫繡”在不同的領域中被廣泛應用,也有不少學者從歷史的脈絡、傳承的手段及創(chuàng)新設計的應用等視角對其進行深度探討與研究,但對其紋樣構成的主體與表現(xiàn)形式的研究尚不多見,尤其是以傳統(tǒng)無錫“錫繡”為藍本進行藝術形式與針法技藝的分析。這一研究將更有助于本文歸納與總結傳統(tǒng)無錫“錫繡”紋樣的形式美與造型藝術特征,為更好地傳承“錫繡”技藝,在實際應用中做到“設計創(chuàng)新,文化有源”提供更為豐富的途徑。
刺繡在無錫歷史悠久,最早的記載見于西漢劉向《說苑》[2]。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無錫地區(qū)的匠人們對刺繡技藝的精湛把握,創(chuàng)造出了一批又一批極具藝術美感與文化價值的刺繡作品,是先人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也是無錫地域標志性的文化符號。
在無錫地區(qū)出土的紡織類文物中,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傳統(tǒng)刺繡的身影。這類織物上的紋樣大多以單獨紋樣或適合紋樣為主,突出主體的同時并在四周加以植物、云煙或文字以豐富裝飾效果。在題材上,有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刻畫(圖1),也有自然、動物紋樣的借鑒組合(圖2)。隨著時代的更迭,無錫刺繡也在不斷發(fā)展中,紋樣的題材則更加豐富與多元化。有自然意境的抒發(fā)表達為主,如花卉蟲鳥、飛魚走獸、山水船只、林木簡屋,繡片中畫面虛實相生,托物言志,皆為妙境;也有象征榮華富貴,寓意功成名就、多子多福等吉祥意涵的紋樣,多借由象征、借意、或是諧音等手法進行紋樣的布局,如象征著“金玉滿堂”的金魚、玉蘭紋樣,象征著二月殿試之期一舉高中的燕子、杏林紋樣,用喜鵲和梅花紋樣象征“喜上眉梢”等,都傳達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托思與向往。
圖1 緞地金絲佛像香袋(局部)Fig.1 Part of gold Buddha xiangdai
圖2 明代文物紋樣(局部)Fig.2 Part of tomb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in the Ming Dynasty
兩宋時期,文化大力發(fā)展,經濟不斷進步,吳地刺繡也得到較大提升。無錫刺繡受宋代畫院派和繪畫藝術的影響,出現(xiàn)了精湛刺繡技藝與唐宋名家書畫相結合的“畫繡”[3],將名家書畫以刺繡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這一特色也一直得以傳承,傳統(tǒng)無錫刺繡不僅從民間日常生活中獲取靈感,在專業(yè)的繪畫中借鑒與吸收了中國繪畫精髓,以畫為托,借由著繪畫的手法,紋樣在構圖上動靜相宜,層次豐富[4]?,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薛文華繡紫藤雙雞圖軸》(圖3),以墨畊(即倪田)的畫作為原稿,巧妙結合傳統(tǒng)無錫刺繡的工藝手法,模仿中國傳統(tǒng)國畫中水墨筆觸的表達,其精髓展露淋漓盡致。除此之外,有別于宋明以來用國畫為稿本,刺繡大師華璂(圖4)、張應秀等在風景、靜物繡題材上獨具創(chuàng)新,以西方水粉畫、油畫作畫稿樣本,紋樣以現(xiàn)代繪畫的寫實風格為主,用豐富的刺繡針法來表現(xiàn)西方的繪畫技巧。同時,在光緒年間,錫山繡工傳習會成立,涌現(xiàn)了大批文人墨客,例如華文川、王云軒等藝術家為繡工會設計、提供畫稿,這些都讓傳統(tǒng)無錫刺繡在內容與題材的選取上更為廣闊與多樣,推動了無錫刺繡更好的發(fā)展。
圖3 紫藤雙雞圖軸Fig.3 Embroidered Wisteria double chicken drawing
圖4 風景-秋Fig.4 Scenery -Autumn
傳統(tǒng)“錫繡”配色厚重飽和、豐滿細膩,源于繡娘對色彩的性能、用色的技巧及色彩的配搭等方面有著極為敏銳的感知,在顏色的選取上更多是基于生活經驗的積累,對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以及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獨具雅致的美感取向。例如,在寫實的題材中,色彩自然的過渡與配搭再現(xiàn)了繪畫中的水墨、設色、工筆、寫意等多種門類,雅致傳神,將氣候宜人、小橋流水的江南美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捌G不俗、濃不重、繁不亂、淡相宜”,傳統(tǒng)無錫刺繡色彩受到自然環(huán)境和物質文化的影響,或厚重或淡雅的配色體現(xiàn)出水鄉(xiāng)女子溫婉細膩的性格和崇尚精致的審美情趣[5]。
隨著織物染料種類的不斷豐富,絲線的色彩也逐漸多樣化,顏色的分類也更為精細。每種色彩有冷暖、有色相,每一色又有幾種或幾十種深淺濃淡不同的變化,并各有一定的色名。在選色方面,根據(jù)內容、對象和用途不同,傳統(tǒng)“錫繡”多以雅單色、淡單色、雅五彩、素五彩和全三色等幾種配色形式表現(xiàn)。雅單色配色時,溫和色與底色形成類似的格調;淡單色是將暖色和冷色相配,與冷底色配色相近;雅五彩通常用橘紅、橙黃、油綠、古銅和豆沙等與中間色相配合;素五彩通常用冷色相配合;全三色則多選取同一種色彩深、中、淺進行搭配[6]?!板a繡”在20世紀初因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光色和明暗的轉變也被大量的運用到刺繡中,如圖4華璂的作品《風景-秋》,巧妙地利用絲線的光澤,將無數(shù)的色線按照明暗層次安排在同一畫面中,真實地反映了大自然中的天光云色、林蔭草叢,刺繡色彩呈現(xiàn)一種視覺空混的效果。
據(jù)史料記載,“錫繡”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沉淀與積累中,無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也為本地刺繡的發(fā)展貢獻良多。無錫地處長江中下游,臨靠太湖,氣候溫濕,極其適合養(yǎng)蠶,是中國主要的絲綢產地之一。無錫蠶絲在經歷了農家圈地自種,到絲廠出價回收,生產模式的改革無疑也從另一方面幫助了本地蠶絲質量的提高,后期的絲制品加工,如面料、刺繡等品質相對也有極大提升。同時,豐富的物產資源,花卉果實、花鳥蟲魚和靈動山水為無錫的刺繡提供了無限的創(chuàng)作素材。獨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也給予了江南女子精巧細膩、溫婉柔美的內在品格,從而創(chuàng)作出了精細雅潔的“錫繡”作品。
與此同時,“錫繡”品質的精良也離不開對工具及材料的選擇。從明清時期起,刺繡變成為無錫民間普及率極高的傳統(tǒng)手工藝和家庭副業(yè),并在后期作為地方貢品上貢朝廷,因而形成了其精細雅潔的獨特風格,到了清末民初開始聞名于海內外[7]。傳統(tǒng)無錫刺繡的工具包括繡繃、繃凳、擱手板、繃釘、繡花針、繃線、繃布、底料、繡線、剪刀等。傳統(tǒng)錫繡在刺繡時,會因為繡品的大小和形狀的不同而選擇圓繃或卷繃;根據(jù)繡品的用途來選擇繡底和繡線,通常日用品因為經常洗滌,選擇棉麻底料和棉線,陳設品則使用真絲底料和蠶絲線;繡花針的型號也會影響到繡底和花紋最終的效果呈現(xiàn)。以上這些繁瑣的程序與步驟,都為刺繡最終的效果呈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考究的制作才有了如今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無錫刺繡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一套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督饏T縣志》關于傳統(tǒng)無錫刺繡工藝有記載:“堆紗刺繡茲明尤仲驥妻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創(chuàng)制堆紗刺繡,業(yè)此自給,巧奪天工,曾以充貢,邑人咸仿其法?!盵8]這種堆紗繡針法因其效果的獨特被應用于貢品的制作中而被大家大量的效仿。無錫出土,現(xiàn)無錫博物館館藏文物——元代羅地刺繡牡丹粉撲(圖5),絳色綾紋羅地上用鋪鎖繡針法繡纏枝牡丹,繡工精致,紋樣高雅;作品《風景-秋》(圖4)將亂針繡和平珍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繡樹叢時,用類似于亂針的方法繡出樹叢的蓬松感,用擻和針法繡出石頭的厚重感,用虛實針繡出了景象的虛實層次感,作品似畫而又勝于畫。
圖5 羅地刺繡牡丹粉撲Fig.5 Luo embroidery peony puff
圖6 紫藤雙雞圖(局部)Fig.6 Part of“ Wisteria double chicken”
在具體的應用方面,傳統(tǒng)“錫繡”更是追求繡工與書畫的有機融合,并從中吸取養(yǎng)分,以繡代筆,表現(xiàn)手法多樣[9]?,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紫藤雙雞圖軸》(圖3),刺繡匠人薛文華在刺繡雙雞身上的斑點和尾部時(圖6),采用套針和斜纏針兩種針法,將紫、深灰、淺灰、褐、黑等色巧妙地融入繡線的絲理中,似清代畫家華喦兼工帶寫的“小寫意”花鳥,即融進率意瀟灑的水墨技巧,似干濕筆并用。這種繡法既有細節(jié)描寫,又不失筆墨的簡逸,是華喦捕捉自然生物中的天趣所創(chuàng)造出的生動多姿形象的模式,勾勒、沒骨、設色、水墨兼而并用。
正如非遺傳承人趙紅育大師所訴:“人未亡,藝先絕?!碑斀窬蜔o錫刺繡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作過程費時費力,周期久;二是錫繡屬于觀賞性刺繡,成本高且成品售價高,以至于市場萎縮;三是錫繡技藝對刺繡者自身技能,包括體力、耐力及審美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而以上條件皆具備的錫繡從業(yè)者也因面臨年紀增長導致的視力不佳影響“錫繡”作業(yè)的困境。根據(jù)目前這些問題及當下不同團隊針對這一些現(xiàn)象的解決措施,筆者從創(chuàng)新應用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傳統(tǒng)無錫刺繡紋樣特點與工藝,對未來“錫繡”紋樣的設計應用提出一些觀點與思考。
傳統(tǒng)無錫刺繡紋樣是先人們生活經驗積累的反映與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典藏著詩意江南的藝術基因,代表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記憶。在過去,刺繡作為每個女子的必修課程,無論是靠其補貼家用還是單純的修身養(yǎng)性,繡女的生活經歷,所聽、所看、所想或是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刺繡紋樣承載了她們無盡的情感。但傳統(tǒng)無錫刺繡紋樣一旦脫離了生活場景與文化氛圍,便很難再被如今的普羅大眾所接受。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現(xiàn)代人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周遭,也沒有那么多的閑情雅致去感同身受傳統(tǒng)錫繡紋樣中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內容與題材或許各有千秋,但情思與追求卻沒有改變。刺繡作為一種藝術載體,仍然是當今人們美感展現(xiàn)、信息表述、情感傳達的重要媒介。因而當代無錫刺繡紋樣的選取應當在繼承傳統(tǒng)藝術的現(xiàn)況下,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為首要目的,更加貼近當代人的生活與審美取向,例如美術、文學作品的介入,風格流派上的融合,西方元素的碰撞等,讓無錫刺繡走出歷史的條條框框,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內容表達,更多的是成為反映當下生活、展現(xiàn)當下態(tài)度的傳播渠道。近年來,刺繡元素在國際T臺中大行其道,為從業(yè)者提供了很好的設計應用借鑒。阿瑪尼2015春夏高級定制系列(圖7),以中國風為靈感,將竹、襦裙、刺繡與琺瑯掐絲等元素借助西方高級手工坊精妙絕倫的工藝,盡展時尚。絲綢和薄紗上的竹子刺繡圖案模擬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中墨竹的寫意筆法來表現(xiàn),設計刪繁就簡,既契合中國文人所崇尚之“中通外直、虛懷若谷”的修竹秉性,又貼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Lanvin 2017秋冬系列(圖8),運用精致的刺繡手法表現(xiàn)花卉和潑墨山水圖案,摒棄了傳統(tǒng)的大面積印花模式,留白恰到好處,深得東方藝術精髓,搭配干練利落的西式剪裁,再現(xiàn)東西方文化碰撞之美。
圖7 Armani 2015春夏系列Fig.7 Giorgio Armani Spring-Summer 2016 fashion show
圖8 Lanvin 2017秋冬系列Fig.8 Lanvin Autumn-Winter 2017 fashion show
據(jù)《無錫市志》記載,明代中期,“錫繡”被選為貢品[10]。清代錫山繡工會傳習所,對傳統(tǒng)“錫繡”加以研究,自1981年以來,在繼承傳統(tǒng)針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精致微小的雙面刺繡,即“精微繡”。在姊妹藝術影響下的精微繡作品呈現(xiàn)出精細高雅的藝術效果,是受到國內外藝術品愛好者贊賞的原因之一。同時,精微繡紋樣的選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無可避免的局限性。錫繡愛好者若想學藝,還需具備繪畫技巧及中國國畫鑒賞力,大幅增加了初學者及非美術專業(yè)愛好者學習技藝的難度;傳統(tǒng)藝術市場中,精微繡傳統(tǒng)紋樣作品在面臨飽和的市場,不具備較大的市場競爭力。
針對這一現(xiàn)狀,無錫工藝美術研究所給予了“錫繡”重新的定位。精微繡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繡技精湛。作品很小的畫面中,精心構畫豐富多彩的文字和圖案,經由刺繡藝人用雙面繡技法精工繡制,但其制作周期較長??紤]到這些特點,錫繡傳承人之一趙紅育老師帶領的團隊將精微繡以局部造型的形式應用于奢侈品品牌的服飾中。例如與飛亞達手表跨界合作,在手表表面和表底設計精微繡(圖9),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時尚完美融合。飛亞達手表本身工藝精巧價值不菲,在此品牌形象下結合精微繡,更提升了其成品價值與文化附加值。這一合作的成功,很好地利用了精微繡小而精貴的特質,與奢侈品品牌自身的文化定位相吻合?,F(xiàn)階段許多奢侈品牌本身也在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服飾品的結合設計中不斷研究,例如奢侈品牌“FENDI”旗下的“peekaboo”系列箱包(圖10),搭配以風格迥異的肩帶,真正做到了一包千面,讓時尚界人士趨之若鶩。錫繡精微繡亦可根據(jù)自身特點,定位高端,局部出彩,在時尚潮流中彰顯自身魅力。
圖9 飛亞達雙面繡-雙猴迎春Fig.9 Double sided embroidery of the Fiyta-double monkey welcome spring
圖10 FENDI刺繡印花手拎包Fig.10 FENDI embroidery handbag
無錫刺繡工藝精致、細膩、復雜特點決定了其在用料上的精挑細選與精良考究,從而促使了成本的提升,價格昂貴也是在所難免,銷售萎縮的狀況也會隨之而來。就現(xiàn)今無錫刺繡的市場而言,筆者認為如果以創(chuàng)新思維來解構無錫刺繡作品,借助數(shù)碼技術使無錫刺繡作品轉換為圖像,并印制于服裝、家紡或不同場景下的生活日用品中,不失為一個降低成本、開拓市場的好辦法。現(xiàn)代數(shù)碼技術日益成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物實景通過高清鏡頭攝錄轉換圖片,皆可印刷到面料上。以巴黎時裝周Dries Van Noten 2012秋冬系列為例,剪裁精致的大衣、外套、襯衫和極簡裙裝上,將滾龍繡鳳、清代皇袍上的“海水江涯”等元素用印花呈現(xiàn),運用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的構圖形式,將富麗的東方圖案印制在雙排扣大衣上(圖11),視覺上形成強烈的對比,服裝時尚。無錫刺繡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刺繡作品拍攝后或進行電腦處理,或直接應用,利用數(shù)碼印花技術在保留無錫刺繡針腳配色的前提下進行生活日用品(圖12)或旅游周邊產品的開發(fā)。一方面所得利潤可為“錫繡”的后續(xù)發(fā)展提供資金儲備;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作品成本,為宣傳“錫繡”、打開市場做了較好的準備,最終為“錫繡”的發(fā)展打造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圖11 Dries Van Noten 2012秋冬系列Fig.11 Dries Van NotenAutumn-Winter 2012 fashion show
圖12 數(shù)碼印花靠墊Fig.12 Digital printing cushion
從形、色、質、藝等層面對傳統(tǒng)無錫刺繡的分析得出,“錫繡”的藝術美感與文化價值是獨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沉淀的產物,而對于無錫刺繡的傳承與發(fā)展,使其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源于生活的新美學、新品位,要求從業(yè)者聽取時代召喚,跳出框框,拓展理念,匯集各種創(chuàng)意,開發(fā)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藝術品和實用品,使錫繡藝術在獲得現(xiàn)代演化的基礎上,邁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