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遠平 汪成林 王中華 梅愛華
摘 要: 竹織葉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地區(qū)與黃脊竹蝗混同發(fā)生,嚴重影響竹林生長。本文摸清了竹織葉野螟生物的生活習(xí)性和發(fā)生規(guī)律,探索了竹織葉野螟防治技術(shù)。
關(guān)鍵詞: 竹織葉野螟;生物學(xué)特性;防治技術(shù);石首市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18)04-0041-02
Abstract: Algedonia Coclesalis of bamboo weaving occurred seriously in Taohuashan area of Shishou city,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bamboo forest. It is mixed with Ceracris kiangsu. This paper has found out the living habit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he biology of the leaf borer, and explored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leaf borer.
Key words: Algedonia Coclesalis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control technique
竹織葉野螟( Algedonia Coclesalis )又名竹螟、竹苞蟲,屬鱗翅目螟蛾科,分布山東、河南以南各省,為害毛竹、剛竹等多種竹子。竹織葉野螟與黃脊竹蝗在石首市桃花山林區(qū)混同發(fā)生,一般一個是主要害蟲,另外一個就是次要害蟲,二者輪流交替為害。該蟲以幼蟲吐絲卷葉取食為害,大爆發(fā)時成片竹林被吃成光桿,影響竹鞭成長及下年度出筍,甚至使大面積竹子枯死,受害毛竹產(chǎn)量減少35%~50%。竹織葉野螟卷苞為害,常規(guī)藥劑無法命中靶心,防治難度非常大。基于多年的防治工作經(jīng)驗教訓(xùn),筆者總結(jié)出了控制竹織葉野螟危害蔓延的方法[1-3]。
1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9~12 mm,翅展24~33 mm;雄成蟲體長10~14 mm,翅展24~33 mm。體翅黃色至褐色,腹面銀白色。復(fù)眼與額交界處銀白色。前翅有深褐色彎曲橫線3條,外橫線下半段內(nèi)彎與橫線相連。后翅色淺,中央有一褐色彎曲的中橫線。前后翅外緣具有深褐色寬邊。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6~26 mm,頭褐色,體色有變換,有暗青、黃褐、橘黃、乳白等色,結(jié)繭化蛹前為乳黃色。前胸背面褐斑6塊,中胸背面和后胸背面各有褐斑2塊,被背線分割,腹部各節(jié)背面有長褐斑2 塊,氣門斜上方有褐斑1塊。
卵:扁橢圓形,長徑0.85 mm,短徑0.75 mm,初產(chǎn)時蠟黃色,卵粒呈魚鱗狀排列整齊成塊。
蛹:體長12~15 mm,橙黃色,腹末尾突中間凹入分2叉,臀棘8根,分別生長在2個叉狀突起上。
繭:橢圓形,長約16 mm,灰褐色,外面有絲與土粒相黏結(jié),內(nèi)壁灰白色,光滑。
2 生物學(xué)特性
竹織葉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林區(qū)一年發(fā)生二代,以第一代為害最嚴重,越冬蛹5月上旬羽化成蟲、中旬開始交配產(chǎn)卵,卵塊5月下旬起開始孵化,危害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老熟幼蟲入土結(jié)繭化蛹。第二代于8月初開始羽化產(chǎn)卵,危害盛期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危害要比第一代輕,幼蟲于10月份在竹蒲頭周邊疏松表土中做土繭過冬。
竹織葉野螟成蟲在晚上8~11點羽化,趨光性比較強,在交配產(chǎn)卵前吸食花蜜作為補充營養(yǎng),5~7 d后交尾,在當(dāng)年生竹梢頭葉背產(chǎn)卵。每雌產(chǎn)卵90~150粒,分4~8個卵塊產(chǎn)下。卵期5~9天,于夜間孵化。幼蟲8齡,每個齡級5~7 d。初孵幼蟲吐絲卷葉,取食竹葉上表皮,每苞有蟲3~25條;2齡幼蟲轉(zhuǎn)苞為害,每苞有蟲1~3條;5齡后進入爆食期,幼蟲每天或隔天需換苞取食,每次換苞,幼蟲就向竹中、下部或鄰竹轉(zhuǎn)移1次。
3 防治技術(shù)
3.1 蟲情測報
竹織葉野螟隱蔽性較強,防治關(guān)鍵時期是產(chǎn)卵高峰期和幼蟲孵化初期。此時施藥,既省工省時,安全有效,又降低防治成本。因此,必須做好蟲情測報工作,為科學(xué)防治提供技術(shù)支持。
3.2 檢疫措施
加強檢疫檢查是控制竹織葉野螟的有效途徑。竹織葉野螟吐絲結(jié)苞危害,但成蟲的飛翔力不強,主要是依靠調(diào)運種苗進行遠距離傳播。因此,必須狠抓種苗產(chǎn)地檢疫,避免該蟲隨著苗木的調(diào)運擴散和蔓延。
3.3 人工防治
(1)人工摘除蟲苞:在幼蟲轉(zhuǎn)苞前,可以采取人工摘除蟲苞并集中銷毀的辦法,達到降低蟲口基數(shù)和減輕危害的目標(biāo)。
(2)清除雜灌:在成蟲羽化之前,結(jié)合竹林撫育管理,及時清除竹林內(nèi)及周邊的雜草、藤蔓、灌木、小喬木,可以明顯減少蜜源植物數(shù)量,[HJ2.44mm]大幅度降低竹織葉野螟產(chǎn)卵數(shù)量,減輕危害。
(3)林地翻耕:在秋冬兩季進行林地深翻,深度以20~30 cm為宜,將蟲繭翻到土表,使其凍死,能夠顯著降低翌年害蟲密度。
3.4 物理防治
根據(jù)成蟲的趨光性,6月上旬,采取設(shè)置黑光燈的辦法誘殺竹織葉野螟。
3.5 生物防治
(1)保護和利用天敵:在溫濕度適宜,并且害蟲和天敵的齡期吻合的條件下,可釋放赤眼蜂、蜘蛛、鳥類等天敵,擴大天敵種群密度,降低害蟲種群密度,有效控制危害程度。卵期施放赤眼蜂防治竹織葉野螟,赤眼蜂釋放量150~225萬頭/hm2。
(2)飛機噴灑:大面積發(fā)生爆發(fā)時,可用直升機噴灑生物制劑進行防治,藥劑有可選用25%滅幼脲懸浮劑375~525 ml/hm2、26%阿維·滅幼脲450~525 ml/hm2、1.2%煙堿·苦參堿450~525 ml/hm2[4]。
3.6 化學(xué)防治
(1)根部施藥:溝施或穴施,在低齡幼蟲期,距毛竹根部10~15 cm開溝,深度為5~10 cm,施藥后即覆土。穴施以每穴施3%顆粒劑50 g為宜,在施藥后澆水500 mL,一般施藥4~5 d后可以發(fā)揮藥效,殘效期達40~50 d。
(2)打孔注藥:在低齡幼蟲期用20%吡蟲啉或40%氧化樂果原液(每株1~2 mL)注入竹腔或者竹稈防治。
(3)煙霧劑防治:密度較大的竹林使用1%速滅靈煙霧劑進行噴煙霧防治。
參 考 文 獻
[1]朱必和,徐光余.竹織葉野螟防治試驗研究[J].安徽林業(yè),2008(4):53.
[2]王建輝.不同藥劑林間防治竹織葉野螟效果比較[J].世界竹藤通訊,2016,14(3):24-26.
[3]徐志鴻.如何防治竹織葉野螟[J].中國花卉園藝,2016(20):52.
[4] 汪成林.直升機噴灑防治黃脊竹蝗技術(shù)要點[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7,46(3):42-44.
(責(zé)任編輯:夏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