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家蠶的一生》是小學《自然》第六冊的第四單元,因為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各種各樣的動物》《魚和蝸?!贰秳游飩骱蟠贰秳又参锏纳瞽h(huán)境》等內容,對動物的習性、生活環(huán)境、繁殖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將在高年級學習《生物世界》《生物的進化》等內容,所以《家蠶的一生》這一單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內容,以家蠶為例,進一步深入、具體探究家蠶的生長與繁殖的規(guī)律,從而對動物的生命周期有進一步的感受,又為后面生物進化的相關內容做了準備。
關鍵詞:小學自然;主題項目;實踐
一、主題項目探究活動開展的背景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在課前,我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經過統(tǒng)計,80%以上的學生曾經飼養(yǎng)過家蠶,對家蠶一生的不同階段、生活習性有初步的了解。有個別學生還有飼養(yǎng)彩色蠶寶寶的經驗,知道蠶寶寶不一定要吃桑葉。同時,根據學生的問卷,發(fā)現學生的需求是教材遠遠無法滿足的。我便以課內教學內容“觀察、記錄家蠶的一生”為線索,拓展設計了三年級主題項目探究活動——《家蠶的一生》,希望通過這次探究活動,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長期觀察、記錄以及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二、主題項目探究活動開展的過程
《家蠶的一生》包括《孵化》、《蠶寶寶在長大》、《結繭》和《破繭而出的蠶蛾》四個課時。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有許多生成性問題(見表1),這遠遠是三十五分鐘課堂難以回答的,因此我調整了授課方案(見表2),基于生成性問題,開展了主題項目探究活動。整個活動實施階段分為三部分:“準備階段”、“發(fā)現蠶卵的秘密階段”、“照顧蠶寶寶的成長階段”,并鼓勵學生記錄蠶的一生(見表3)。
課前調查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三、主題項目探究活動開展的收獲
(一)教師適時指導,促進探究活動的深入。三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已有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這就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指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促進學生科學知識的發(fā)展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家蠶的一生》——“發(fā)現蠶卵的秘密”活動中,我在學生平時記錄蠶卵變化的基礎上,讓他們把發(fā)現的問題、嘗試解決的途徑和結果都整理出來,然后針對沒有解決的問題制定探究計劃,在探究計劃里我重點加了“我們需要老師提供的幫助”和“老師的建議”欄目,對學生生成性問題的個性化指導,然后再讓學生對自己的探究計劃進行修改,由于指導具體、針對性強,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修改的探究計劃更完整、更科學了。
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尤其在經歷了一到兩次長周期探究活動后,對“如何進行長期探究活動”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引導學生經歷一次完整的探究。
以《家蠶的一生》為例:
(二)解決課堂生成性問題,促進孩子保持學習熱情。主題項目探究活動的開放性決定了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生成性問題,這些生成性問題多具探究價值。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很多就會一閃而過、放棄探究。在設計低、中年級長周期探究活動時,我在每個活動的實驗記錄表中都添設了一欄“你的問題”(或“你的發(fā)現”),就是促使學生將探究活動中的各種生成性問題記錄下來,然后進行整理、分類、歸納,最后引導他們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解決。例如,“家蠶的一生”的活動中,除了讓學生觀察記錄家蠶的生長情況和發(fā)現,還讓他們記錄實驗中的問題,學生提出了:蠶寶寶除了吃桑葉還吃什么?彩色蠶寶寶怎樣飼養(yǎng)?沒有了蠶繭蠶蛹還能變成蠶蛾嗎?等問題,在之后的探究活動中,學生針對性的做了探索,并制作了相關的科技小報。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提高了探究能力,也保持其學習熱情。
(三)滲透生命教育,引領學生正確價值觀。主題項目探究活動的內容往往以觀察動、植物生長變化為主,所以學生有機會親眼目睹生命的歷程。例如:觀察家蠶從卵、蟻蠶、白色的蠶寶寶、結繭、蠶蛾到產卵,學生目睹了整個生命的過程,感受到生命神奇的變化,成長的不易。由于學生在長期的飼養(yǎng)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動、植物產生了一定的情感,在認識生命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樹立起了愛護動、植物的意識,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企業(yè)內網接入層安全防護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D].朱佳慧.中原工學院,2013.
[2]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J].陳海明.中國校外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