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茍
小年說:第一次上幼兒園,多少人哭著喊著讓爸媽別走;等到長大了上大學,又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父母的懷抱。從雛鷹長成雄鷹,你的世界大了,眼光遠了,但爸媽卻還是那個第一次送你去學校的爸媽,他們的目光永遠追隨你身后……
離孩子入大學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我們忙著給孩子準備各種物件,生怕到時候漏帶了什么。哪知道孩子竟然對我們說:“我自己去報到吧,你們別陪我去啦!”
說這話的時候,我和妻子正忙著曬給孩子去大學買的一床墊被,妻子借口出去了,留我一個人愣在這。
看著比我還高出一截的兒子:嘴邊一片青灰色胡須,這小子長大了,對自己自信,聰明得很啊!晚上睡不著,被妻子問起,到底還送不送孩子去上學?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01
對于很多父母來說,送孩子上大學,可能是他們第一次進大學校門,第一次出遠門。這次出發(fā)是父母一生難忘的旅程,是對他們這么多年辛苦養(yǎng)育的褒獎。
記得表姐送女兒去大學的那天,一向內斂的她破天荒在朋友圈發(fā)了九宮格的照片,每一張都是母女倆在學校各個角落比著剪刀手,笑容都快溢出相框了。兄妹們調笑她“得意忘形”,她很霸氣地回復:“是我養(yǎng)大的女兒,我不得意誰得意!”
十年寒窗,父母是孩子求學之路上,永遠都佇立的后盾。在孩子埋頭苦讀的日子里,他們奔走忙碌,擔心孩子學得不好,又擔心孩子學得太累。踏入大學校門,是孩子勤奮的結果,更是一個家庭的階段性成功。這不僅僅是孩子人生里一個重要時刻,也是父母生命中一個重要時刻。
父母從不在意孩子的一句“謝謝”,他們最幸福的事莫過于陪在孩子身邊,分享他的快樂,陪他走進他努力勾畫的夢想圖景里,去分享他得償所愿的歡欣和自豪。
不夸張地說,送孩子去上大學,是爸媽一生的驕傲。
02
記得很多年前,我獨自一人在離縣城很遠的城市打拼,有一年媽腿摔著了,我忙趕回去陪她看病,好在沒有什么大問題。臨行時我叫媽千萬別送我了,媽滿口答應著。爸陪著我往車站走,走了幾十米,我一回頭,看見媽拄著拐杖在路口對我揮手。我忙對她呼喊:“媽,你腿腳不好,快回去別送啦!”爸拍拍我的肩膀說:“你就讓她送吧!你媽每次送你,看你走得大步流星頭也不回,說兒子肯定過得很好沒啥牽掛;看你低著頭走得慢悠悠的,又總記掛著你是不是在外面過得委屈了?!?/p>
多年來我沒有完全懂得父親的那番話,直到最近,才體會出它真正的意味:父母對子女的思念,是要有畫面去想象和寄托的。
大學四年,你離家千里,只能活在爸媽的手機通訊錄里。親眼看看你未來4年生活的地方,了解你生活的環(huán)境,他們才安心。校園里的林蔭小道,四人宿舍,食堂操場,教學樓閣,校外的路邊吃食,人來人往,對他們來說并非瑣碎,而是你今后的一點一滴。往后四年不常見面,手機微信承載不完思念,他們那操不完的心需要這些畫面去安撫,你在做什么,你今天吃了什么……
父母對你的掛念,止乎于此,也只能如此了。
03
說來有趣,孩子們第一次上學,都趴在幼兒園的窗臺上哭喊著“爸媽別走”。而要去上大學了,就都只顧著憧憬著飛出家門后的生活。兒子,送你去上大學,也許是爸媽最后一次送你上學了。盡管不舍,這是我們之間的“了斷”。送你其實不是為了幫到什么,而是希望跟你作一個體面的告別,好好和你說聲再見。
爸媽從前是你的堡壘,是你棲息的山,以后只是你的輔助,是你要跨過去的地方。從今往后的路,你想去什么方向,成為什么樣的人,都要由你自己去決定。在你開啟人生的新篇章的時候,爸媽同樣也在開啟著我們的新篇章。要去習慣家里的空床位,要學著對你的依賴搖手拒絕,要想方設法不成為你的拖累。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在給新生的歡迎詞里這樣說:“來報到的新生請注意,給你們一個小小的請求:
當你的母親,想掛好你的衣服幫你鋪床時,由著她吧。
當你的父親,想向你身邊的人介紹自己時,由著他吧。
當這個周末,你父母想跟你到處逛逛并拍照時,由著他們吧。
如果他們,使你感到尷尬或者表現(xiàn)得很瘋狂,也由他們去吧。
無論你信不信,這對他們來說比你更艱難。所以,讓他們最后一次為你們做點什么吧!”有時候,說“我需要你們幫忙”比“我可以自己搞定”更重要。父母不著急你長大成熟,因為你還有很多日子去接受磨礪,父母能給帶路的日子卻不多了。
在這一天,最后一次允許父母把你當做孩子吧!兒子,爸媽一定會陪你去大學。因為送你,與你獨立無關,而與親情有關。
清華大學前任校長陳吉寧曾經這樣調侃新生:“來學校之前,你們是夢想家,來之后夢沒有了,只剩下想家。”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緣分,終究會越來越遠。從這天起,你要飛向更廣闊的天地,也要飛得離爸媽越來越遠。之后的風風雨雨,都要學會自己去面對。只希望你還記得這一刻我們擁抱作別時的溫暖,記得爸媽的鼓勵和叮嚀。爸媽的眼光會永遠追隨你身后,盼你踏踏實實地前進,去觸碰屬于你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