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研究

2018-10-11 07:55:00王富百慧王元超譚芷曄
中國體育科技 2018年5期
關鍵詞:達標率同伴陪伴

王富百慧,王元超,譚芷曄

?

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研究

王富百慧1,王元超2,譚芷曄2

1.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北京 100061; 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

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現(xiàn)象日益受到重視,人際關系提供的社會支持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同伴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化情境。利用2016年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對同伴支持行為與青少年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結果發(fā)現(xiàn),同伴陪伴與融合、信息指導的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具有正向顯著影響,因年齡、運動能力及家庭經濟背景的差異,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機制有所不同。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引導和改善同伴關系可能會對其身體活動有促進作用。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都可能會對積極同伴關系的穩(wěn)定產生影響,并間接干擾身體活動,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逐步探索。

同伴關系;身體活動;青少年;影響機制

1 問題的提出

2010年,WHO在《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指出,缺乏身體活動已成為全球范圍死亡的第4位主要危險因素,而中到大強度的身體活動可以有效增進青少年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39]。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素質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最近30年的研究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其根本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1],而積極的體育參與和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被視為最適宜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當下以及未來的健康問題[29]。

作為社會化的關鍵要素,人際關系可以通過提供社會支持幫助人們習得健康促進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4,15]。作為社會支持的提供者,家庭、學校和同伴在與青少年直接或間接的互動過程中,會為其身體活動帶來不同的影響[37]。生命歷程的早期階段,家庭被認為是社會化的主要媒介,父母是影響子女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17]。但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更長、互動更多、接觸的更為親密,同伴關系在身體活動參與中的作用逐漸增強[11,12,31],更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身體活動[36]。

同伴關系相關理論常用于解釋對青少年認知、心理和情感發(fā)展的影響,早期同伴健康行為更加關注參與風險[32],認為社會行為的認知和習得受到互動經驗的影響[28],同伴之間的健康行為具有較強的相似性[13,26,27]。但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的同伴關系可以規(guī)避風險,為青少年身心發(fā)展提供獨特的社會支持環(huán)境[14],同伴之間通過互相模仿、感染、鼓勵等方式學習技能、發(fā)展社會認知和社交能力[22,28]。傾向于和朋友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并在相處過程中感知到積極關系的青少年,往往表現(xiàn)出更強的感知能力、自我認同、愉悅感、成就感、自主參與動機以及較低的運動壓力[34]。較為活躍的身體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青少年的自尊[7],更能將促進身體機能提升的作用擴展到成年期[6]。

與國外研究進展相比,我國關于同伴關系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影響的具體路徑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探討同伴支持行為對我國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

2 理論綜述與研究假設

同伴關系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路徑基本可以總結為正向和負向兩種模式,當朋友對其身體活動產生影響時,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影響可能共同發(fā)生。正向的同伴關系主要指同伴為參與身體活動的青少年提供支持,包括融合與陪伴(如共同參加體育活動)、情感支持(如鼓勵行為)、信息指導、器械支持等[36]。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有同伴或親近朋友陪伴的情況下,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的可能性更高[30],同伴的鼓勵與青少年參與身體活動之間存在積極的關系[21],來自朋友的支持可以鼓勵身體活動的發(fā)生[16]。

負向的同伴關系主要指同伴的傷害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不利影響。傷害行為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是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在體育鍛煉中發(fā)生身體上的暴力行為,或被嘲笑、被諷刺、受到批評等,不僅會減少參與樂趣,還會降低體育參與的程度[10,20]。學校體育活動中同伴的直接傷害,尤其是來自異性的批評,對青少年未來的校內體育活動都有顯著的負面影響[21]。對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而言,他們關注的是同伴的評價,更可能將來自同齡人的傷害歸結為自身的內在原因,比如自己身體活動能力較差。

由于本研究僅關注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因此,僅對同伴關系正向路徑中的融合與陪伴、信息指導兩類支持進行檢驗,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1:同伴之間的陪伴與融合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具有顯著正影響。

研究假設2:同伴之間的信息指導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具有顯著正影響。

同伴關系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還應考慮群體差異。以往研究表明,雖然家庭是影響青少年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日益增加,同伴在其生活方式選擇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19]。從家庭和同伴對身體活動影響的此消彼長的過程來看,同伴關系對身體活動的影響并非一蹴而就,可能存在伴隨年齡的增長影響程度逐漸增強的過程。由此提出研究假設3。

研究假設3:同伴支持行為對不同年級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程度不同,年級越高正向影響越明顯。

以往研究表明,活躍的身體活動可以增強青少年的自尊[7]。不同運動能力的青少年在與同伴共同進行身體活動時的自尊水平可能不同。運動能力強者更容易在同伴活動中獲得自我效能感,更易接受同伴行為的影響。而運動能力較弱者,可能因自身原因在運動中較難獲得自我效能感,甚至感到自卑或受到傷害,使得同伴間對增強身體活動的支持行為難以發(fā)揮作用,轉化為消極的傷害行為。因此提出研究假設4。

研究假設4:同伴支持行為對不同運動能力者身體活動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運動能力越好,正向影響越明顯。

此外,青少年身體活動通常存在家庭階層的差異,西方社會早已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階層生活方式,認為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方式是可辨別的,它的形成源于階層群體自身的習慣和喜好,受到個體和結構雙重因素的影響,是區(qū)隔社會階層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家庭被認為是子女早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父母提供的經濟環(huán)境和共同建構的文化氛圍決定了子女身體活動習慣的形成[38],并通過角色楷模、經驗詮釋和經驗提供影響子女的運動觀念和健康行為。因此提出研究假設5。

研究假設5:同伴支持行為對不同家庭經濟背景的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正向影響越明顯。

3 研究設計

3.1 數(shù)據(jù)來源

2016年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狀況調查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實施,旨在全面了解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狀況。調查覆蓋了北京、山西、吉林、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四川、云南、甘肅共10個?。ㄊ校瑢ο鬄?~19歲的在校青少年。

根據(jù)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資料中縣(區(qū)、市)年齡結構數(shù)據(jù),采用與規(guī)模成比例的3階段PPS抽樣方法。將10個省(市)1 079個縣(區(qū)、市)作為一級抽樣框,依據(jù)《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所列順序排列隨機抽取。第1階段,每個省抽取15個縣(區(qū)、市)、直轄市抽取8個區(qū)(縣)作為調查縣級樣本,10個?。▍^(qū)、市)共抽取143個調查縣(區(qū)、市)。第2階段,根據(jù)抽樣設計,在對樣本縣(區(qū)、市)按年級分層后(從小學1年級到高中3年級共12層)將省、地市、縣(區(qū)、市)、學校、年級信息編制復合編碼作為二級抽樣框,隨機抽取接受調查學校中的具體班級,共計3 432個班。第3階段,在被抽中的班級中,依據(jù)性別進行排序,采用系統(tǒng)抽樣的方法從每個班級中抽取13名學生(直轄市24名)接受問卷調查,剔除缺失值后,最終有效樣本共43 227個。

3.2 變量測量

3.2.1 因變量:中到大強度身體活動(MVPA)

國際上關于青少年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具體建議為“每天累計至少60 min中等到大強度身體活動”。因此,本研究以每天60 min及以上中等到大強度身體活動(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作為身體活動推薦量,并將其定義為身體活動達標率,并以此為因變量(0=未達到,1=達到)。

3.2.2 自變量:同伴身體活動

1. 同伴陪伴行為:與同伴經常一起進行身體活動的頻率,由問題“你和朋友(同學)在課外經常一起做這些事情嗎?(看電視體育比賽或體育節(jié)目,去現(xiàn)場看體育比賽,討論跟體育有關的事情,參加體育運動)”的4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擬合而來,得分越高,一起進行體育活動的頻率越高。

2. 同伴信息指導:在身體活動中是否曾得到過同學(朋友)的指導(0=否,1=是),由問題“你在課外體育鍛煉中,曾得到過以下哪些人的指導?1=老師,2=家長,3=體育專業(yè)教練,4=同學(朋友),5=社會體育指導員,6=志愿者,7=其他,8=沒有指導,9=沒有課外鍛煉”中選項4“同學(朋友)”轉化而來。

3.2.3 控制變量

本研究控制變量包括個人運動能力、家庭經濟條件、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運動能力通過問題“和同齡人相比,你的運動能力?1=差、2=一般、3=好”進行測量。家庭經濟條件通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固定財產擁有量(FAS)測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包括1=小學及以下、2=初中、3=高中或中專、4=大學???、5=大學本科及以上5個等級,家庭固定財產擁有量通過“父母是否工作”“家中是否有車”“家中是否有電腦”“是否有自己的房間”4個財產指標測量,分為1=差、2=一般、3=好3個等級。在劃分變量時進行了嵌套式定義,首先將父母有工作、且家中至少有一輛車、且家庭至少有一臺電腦、且子女有自己房間的家庭劃為中等收入家庭;在中等收入家庭基礎上有兩輛及以上汽車、且有兩臺及以上電腦者為高收入家庭,其余樣本為低收入家庭。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性別(0=女,1=男)、年級、戶籍類型(0=農業(yè),1=非農業(yè))、民族(0=少數(shù)民族,1=漢族)。

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Logistic模型估計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的影響,模型設置為:

4 研究結果

4.1 樣本基本特征

201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提出關于5~17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具體建議,即“為增進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建議應每天累計至少60 min中等到大強度身體活動。同時,每周至少應進行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等”。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表1),僅有2.3%的被調查青少年達到國際身體活動推薦量,在身體活動中曾經得到朋友指導的比例約為5.5%,認為自身運動能力較差的比例約為9.28%。被調查的青少年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者的比例約為8.08%,中等水平的比例約為39.15%,經濟條件較差的比例約為52.77%。

表1 本研究樣本特征

4.2 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具有正向顯著影響

以身體活動達標率為因變量,以同伴間的陪伴、信息指導行為為自變量,以性別、民族、戶籍類型、年級、父母受教育程度、運動能力和家庭經濟背景為控制變量構建Logit模型。分析可知,性別、戶籍類型、年級、父母受教育程度、同伴間的陪伴行為、信息指導行為、運動能力和家庭經濟背景對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具有顯著影響。在同伴間的體育行為中,陪伴與融合行為對身體活動達標率具有顯著正影響,控制其他因素后,同伴陪伴因子每增加1個單位,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將提高46.81%①。信息指導行為對身體活動達標率也具有顯著正影響,控制其他因素后,曾得到同伴指導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是未曾得到同伴指導者的1.29②倍。同伴之間在身體活動中陪伴與融合、信息指導的支持行為能夠顯著增強達到國際身體活動推薦量的可能性,研究假設1和2得到驗證(表2)。

4.3 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影響的群體差異

4.3.1 不同年級間的差異

以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為因變量,以學校性質為分類,構建Logit回歸模型。分析可知,同伴陪伴行為在3個模型中均對身體活動達標率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對高中組的影響最為強烈,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同伴陪伴因子每增加1個單位,就讀高中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將提高83.86%,而小學、初中組則分別提高37.99%和36.07%。在3個模型中,同伴指導均對身體活動達標率沒有顯著影響。在同伴間的支持行為中,同伴陪伴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積極影響更加穩(wěn)定,并且對就讀高中的青少年影響最大,研究假設3得到驗證(表3)。

4.3.2 不同運動能力者的差異

以運動能力為分類,分別構建Logit回歸模型。分析可知,同伴陪伴行為僅對運動能力一般和運動能力好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有顯著正影響,且對后者的影響程度更大,但對于運動能力較差者沒有顯著影響。同伴指導僅對運動能力好者達到身體活動推薦量有顯著正影響。同伴間的支持行為(包括陪伴行為、信息指導行為)等對運動能力較好者的身體活動影響更為顯著;但對于運動能力較差者而言,盡管有同伴間的支持行為,其身體活動也難以獲得有效提升,研究假設4得到驗證(表4)。

表2 身體活動達標率回歸模型

注:*表示<0.05, **表示<0.01,***表示<0.001,下同。

表3 分年級身體活動達標率回歸模型

4.3.3 不同家庭經濟背景者的差異

以家庭經濟背景分類,構建Logit回歸模型。分析可知,同伴陪伴行為在各個模型中均對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對家庭經濟背景好者的影響程度最大,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同伴陪伴因子每增加1個單位,其身體活動達標率將提高59.36%。但對于家庭經濟背景差和一般者,該影響分別提高49.33%和37.57%。 同伴指導對家庭經濟背景差者的身體活動達標率影響不顯著,但對家庭經濟背景一般和好者均具有顯著的正影響。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家庭經濟一般者中,曾得到同伴指導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達標率是未曾得到朋友指導者的1.51倍。由此可見,同伴間的支持行為對于不同家庭經濟背景者的影響機制不同,對于家庭經濟背景較好的青少年,同伴陪伴行為和信息指導行為能夠同時發(fā)揮作用,但家庭經濟背景差者僅受到同伴陪伴行為的影響,研究假設5得到驗證(表5)。

表4 不同運動能力者身體活動達標率回歸模型

表5 分家庭經濟背景身體活動達標率回歸模型

5 分析與討論

同伴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情境。本文著重討論了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為同伴關系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路徑提供初步實證研究結論。

分析結果顯示,超過9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身運動能力較強,但僅有2.3%的被調查青少年達到國際身體活動推薦量,身體活動量仍處于較低水平。雖然曾經得到同伴指導的比例僅為5.5%,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的同伴關系有利于提升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參與程度,同伴之間的陪伴、融合和信息指導對青少年身體活動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青少年傾向于和同伴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因為親密的同伴關系可以促進雙方認知、心理和情感的共同發(fā)展,但我們認為,同伴關系還為其增加身體活動、學習運動技能、發(fā)展社交能力提供了獨特環(huán)境,它不僅為體育活動帶來了陪伴,更為重要的,是為靜坐少動行為提供了健康的替代方式。

在探討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的群體差異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同伴支持行為中,同伴陪伴行為對身體活動的積極影響更加穩(wěn)定,尤其對就讀高中的青少年而言影響最大。這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解釋:1)年齡越大,越能從與同伴共同的身體活動中獲得身心的滿足和愉悅;2)身體活躍能夠使青少年增強自尊,促進身體活動量的提升直到成年。對此,學者也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相似結論,認為身體活動中具有良好同伴關系的青少年,會從外界獲取更多的運動支持、自尊互助及共享快樂,能夠較好評估自身的生活質量,促進個體的積極情感,使個體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同伴間的支持行為對運動能力較好者的身體活動影響更為顯著,但對于運動能力較差者而言,盡管同伴和朋友的支持為其增加身體活動提供了契機,但相比之下,運動能力的差距限定了同伴間的交往,使得共同參與身體活動變得困難,其身體活動也難以獲得有效的提升。社會孤立和同伴傷害可能會限制身體活動作為健康的替代,例如,超重兒童會較少參加體育類活動,以避免同伴的嘲笑,減少來自同伴的傷害[10]。因此,當朋友對其身體活動產生影響時,同伴傷害行為與支持行為的影響可能共同發(fā)生,是限制運動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參加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獨處時間的增加更會增加運動能力相對較差的青少年久坐的可能性,本研究佐證了健康的同伴支持關系在青少年身體活動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此外,同伴間的支持行為對于不同家庭經濟背景者的影響機制不同。在被調查的青少年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者的比例約為8.08%,中等水平的比例約為39.15%,經濟條件較差的比例約為52.77%。對于家庭經濟背景較好的青少年而言,同伴陪伴行為和信息指導行為能夠同時發(fā)揮作用,但家庭經濟背景差者僅受到同伴陪伴行為的影響。從與父母互動開始,不同家庭背景中的青少年社會化歷程便有所差異,這個過程間接的影響了青少年的交友模式,經濟資本區(qū)隔了家庭層次,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提供不平等的物質基礎,父母的陪伴、角色楷模、經驗詮釋提供了另一種無形的支持,后者對型塑子女身體活動的價值認知和培養(yǎng)身體活動習慣更為重要。本研究認為,家庭背景較好的青少年行為方式更為趨同,對身體活動具有更為一致的認同,青少年之間的陪伴和指導更利于增加身體活動,這客觀上增加了不同家庭層次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的差異,使得家庭背景在青少年身體活動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可能是成長發(fā)展中的一個根源性問題,全面分析影響身體活動的各類因素是解決身體活動不足的有效途徑。本文將研究視角放置于同伴關系上,分析同伴支持關系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正向積極作用,其作用在于通過引導和改善同伴關系可能會對其身體活動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都可能會對積極同伴關系的穩(wěn)定產生影響,并間接干擾身體活動,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研究中逐步探索。

6 研究結論

1. 同伴之間的陪伴與融合、信息指導等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具有正向顯著影響,同伴關系還為其增加身體活動、學習運動技能、發(fā)展社交能力提供了獨特環(huán)境。

2. 因年齡、運動能力及家庭經濟背景的差異,同伴支持行為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機制有所不同,具體表現(xiàn)為:1)同伴陪伴行為對身體活動的積極影響更加穩(wěn)定,尤其對就讀高中的青少年而言影響最大;2)同伴支持行為對運動能力較好者的身體活動影響更為顯著,為運動能力較差者提供了增加身體活動的契機,但運動能力的差距限定了同伴間的交往,其身體活動也難以獲得有效提升;3)家庭背景較好的青少年行為方式更為趨同,對身體活動具有更為一致的認同,客觀上增加了不同家庭層次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的差異,使得家庭背景在青少年身體活動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3. 全面分析影響身體活動的各類因素是解決身體活動不足的有效途徑。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引導和改善同伴關系可能會對其身體活動有促進作用。

[1] 陳金鰲,蔡浩剛,陸阿明,等.少年體育參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2):121-126.

[2] 宋曉東.論影響體育鍛煉行為的因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49-52.

[3] BAGWELL C L, NEWCOMB A F, BUKOWSKI W M. Preadolescent friendship and peer rejection as predictors of adult adjustment[J]. Child Dev, 1998, 69(1):140-153.

[4] BERKMAN L F, GLASS T.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networks, and health[M]// BERKMAN L F, KAWACHI I. Social Epidem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37-173.

[5] BUKOWSKI W M, HOZA B. Childhood friendships and psycholgical difficulties in young adulth hood: an 18-year follow study[J]. Eur chi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5,24(7):815-826.

[6] BYERS J A, WALKER C. Refining the motor training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play[J]. Am Nat, 1995, 146(1):25-40.

[7] CALFRAS K J, TAYLOR W C.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J]. Pediatr Exerc Sci, 1994, 1(2):3659-3668.

[8] DEATER-DECKARD K. Annotation: Recent research examining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lo-gy[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1, 42(5):565.

[9] EFRAT M 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nd/or friends influ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 review[J]. Californian J Health Promot, 2009, 7:48-61.

[10] FAITH M S, LEONE M A, AYERS T S,. Weight criticism during physical activity, coping skills, and 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J]. Pediatrics, 2002, 110(2 Pt 1):e23.

[11] FITZGERALD A, FITZGERALD N, AHERNE C. Do peers matter? A review of peer and/or friends' influ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merican adolescents[J]. J Adolesc, 2012, 35(4):941-958.

[12] FULLIGNI A J, ECCLES J A, BARBER B L. Early adolescent peer orientation and adjustment during high school[J]. Dev Psychol,2001,37:28-36.

[13] HAMM J V. Do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The variable bases for African American,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s' selection of similar friends[J]. Dev Psychol, 2000, 36(2):209-219.

[14] HASELAGER G J T, HARTUP W W, LIESHOUT C F M V,. Similarities between friends and nonfriends in middle childhood[J]. Child Dev, 2010, 69(4):1198-1208.

[15] HEANEY C A, ISRAEL B A.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M]// GLANZ K, RIMER B K, LEWIS F. Health Behaviour and Health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 179-205.

[16] IEVERS-LANDIS C E, BURANT C, DROTAR D,. Social support,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as correlates of osteoporosis preventive behaviors among preadolescent females[J]. J Pediatr Psychol, 2003, 28(5):335-345.

[17] KAY T. The family factor in Sport: A review of factors affecting sports participation[M]// ENGLAND S. Driving Up Participation: The Challenge for Sport. London: Sport England,2004.

[18] KELDER S H, PEERY C L, KNUT-INGE K,. Longitudinal tracking of adolescent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choice behaviors[J]. Am J Public Health, 1994(84):1121-1126.

[19] KIRBY J, LEVIN K A, INCHLEY J.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Scottish adolesc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 Phys Act Health, 2011, 8(6):785.

[20] KOCHENDERFER B J, LADD G W. Peer victimization: Cause or consequence of school maladjustment?[J]. Child Dev, 2010, 67(4):1305-1317.

[21] KUNESH M A, HASBROOK C A, LEWTHWAITE R. Physical activity socialization: peer interactions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among a sample of sixth grade girls[J]. Sociol Sport J, 1992, 9(4):385-396.

[22] KUPERSMIDT J B, DODGE K A.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 from development to intervention[J].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 2004(4):233.

[23] LINDQUIST C H, REYNOLDS K D, GORAN M I. 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ldren[J]. Prev Med, 1999, (29):305-312.

[24] MCGUIRE K D, WEISZ J R. Soci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correlates of preadolescent chumship[J]. Child Dev, 1982, 53(6):1478-1484.

[25] PARKER J G, ASHER S R.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J]. Dev Psychol, 1993, 29(4):611-621.

[26] POULIN F, BOIVIN M. The role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ys' friendships[J]. Dev Psychol, 2000, 36(2):233.

[27] POULIN F, CILLESSEN A H N, HUBBARD J A,. Children's friends and behavioral similarity in two social contexts[J]. Soc Dev, 1997, 6(2):224-236.

[28] RUBIN K H, BUKOWSKI W M, PARKER J G.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M]//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7:571-645.

[29] S??KSLAHTI A, NUMMINEN P, VARSTALA V,. Physical activity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early childhood[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4, (14):143-149.

[30] SALVY S J, BOWKER J W, ROEMMICH J N,. Peer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J]. J Pediatr Psychol, 2008, 33(1):39-49.

[31] SCHNEIDER B H. Friends and Enemies: 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M]. London: Arnold, 2000.

[32] SETTERTOBULTE W, MATOS M. Peers and health[M]// CURRIE C,. 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HBSC 2001/2002 survey. WHO Policy Series: Health Poli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sue 4. Copenhagen: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04.

[33] SMITH A L, BIDDLE S J H.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8, 46(3):520-528.

[34] SMITH A L, ULLRICHFRENCH S, WALKER E I,. Peer relationship profiles and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J]. J Sport Exerc Psychol, 2006, 28(3):362-382.

[35] STIGMAN S, RINTALA P, KUKKONEN-HARJULA K,. Eightyear-old children with high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have lower overall and abdominal fatness[J]. Int J Pediatr Obes,2009(4):98-105.

[36] VOORHEES C C, MURRAY D, WELK G,. The role of peer social network factor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 girls[J]. Am J Health Behav, 2005, 29(2):183-190.

[37] WELK G J. The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ng model: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 Quest,1999(51):5-23.

[38] WHEELER S.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culture for sports partic-ipation.[J]. Int Rev for the Sociol Sport, 2011, 47(2):235-252.

[39] WHO.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EB/OL].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reco-mmendations/zh/index.html.

① (e0.384-1)×100%=46.81%,下同。

② e0.260=1.29,下同。

The Influence of Partner Support Behavior on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y

WANG Fu-baihui1,WANG Yuan-chao2,TAN Zhi-ye2

1. China Instirue of Sport Science, Beijing 100061, China; 2. Remin V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The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he social support provided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ctivity of adolescents. Partner is an indispensable social situation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teenagers. Using data from the survey of physical fitnes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201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ner support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pportive behaviors of partner companionship,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guidance had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s.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partner support behaviors on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s was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age, athletic ability and family economic backgrou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at it may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guidance and improvement of partner relationship.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an all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positive partner relationships and indirectly interfere with physical activity.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explored step by step in future research.

1002-9826(2018)05-0018-07

10.16470/j.csst.201805003

G80-05

A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橫向課題(B18-03)。

王富百慧,女,副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健康行為、健康老齡化、科學健身指導、公共政策與人口管理, E-mail: wangfubaihui@ciss.cn。

猜你喜歡
達標率同伴陪伴
陪伴
科教新報(2022年17期)2022-05-24 04:34:52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陜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況
中國水利(2021年7期)2021-04-02 23:52:07
“疫”路陪伴 架起“僑”梁,心“聯(lián)”你我
華人時刊(2021年23期)2021-03-10 23:59:17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區(qū)水質現(xiàn)狀評價分析
陪伴
雜文月刊(2019年16期)2019-09-25 06:56:36
四川脫貧攻堅半年“成績單”出爐
尋找失散的同伴
嘿,這歡樂的日子!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武山县| 陆川县| 循化| 闸北区| 定远县| 开鲁县| 汕头市| 大安市| 墨脱县| 乌兰察布市| 吉安县| 台湾省| 达拉特旗| 怀集县| 元朗区| 水富县| 毕节市| 宜兰市| 离岛区| 阿拉尔市| 芜湖市| 房产| 墨江| 城固县| 辰溪县| 盐城市| 班戈县| 资阳市| 岳西县| 页游| 常宁市| 军事| 洞头县| 商洛市| 南城县| 美姑县| 西宁市| 孙吴县| 徐闻县| 丹巴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