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張嘉程,李燕子
(1臺州科技職業(yè)學院園藝系,浙江臺州 318020;2黃巖實驗小學六(四)班;3黃巖實驗小學科學組)
羅漢松為羅漢松科羅漢松屬常綠喬木,種子卵狀球形,綠色,直徑在1cm左右,表面常有白粉。種子的下面是種托,種子和種托交界處叫種孔。種托比種子大1倍,種托成熟時呈紅色、紫黑色。一般1粒種托上生長1粒種子,也有1粒種托生長2粒種子的。羅漢松種子成熟后隨采隨播,或者冷藏后隨時可以播種。本次試驗,為精確提高羅漢松的出苗率提供依據(jù),也為其它種子的出苗研究提供參考。
種子來源,2017年8月15日采自臺州科技職業(yè)學院教務(wù)處南面的成熟的種子。播種羅漢松的陶瓷花盆。播種羅漢松的基質(zhì),沙子、黃泥。灑水壺等。
種子采后冷藏到2017年9月3日再播種。容器為盆面正方形的盆景盆。盆高為13cm,盆面邊長為14cm。植料為沙子黃泥的疏松的混合物,上層放置較多的沙子。將盆面劃分成田字形的4份。每份播種12粒羅漢松,每行(左右)3粒,上下4行。A處理(上左)為種孔朝左面的水平放置;B處理(上右)為種孔朝右面的水平放置;C處理(下左)為種孔朝地放置;D處理(下右)為種孔朝天放置。播種后,輕輕將種子完全按入土中(詳見圖1)。然后再少許覆蓋泥土,種子表面的泥土厚度在1cm左右。平時保持土壤濕潤,試驗一直在黃巖迎春小區(qū)的室內(nèi)進行。
圖1 播種處理設(shè)計圖
從表1可見,播種后第21天就有發(fā)芽現(xiàn)象,處理B和處理D均為6棵。處理A為5棵。處理C最低,為3棵。但是到播種后第27天,處理A和B就全部發(fā)芽了,而處理C有10棵發(fā)芽。處理D有11棵發(fā)芽。
表1 各時期的發(fā)芽情況
從播種后第33天開始,就有出苗現(xiàn)象(見圖2),最早的是處理B和處理D。播種后第39天,處理A和處理B的出苗數(shù)就大于處理C和處理D。到播種后第62天,處理A和處理B的羅漢松全部出苗。見圖3,而處理C出苗10棵,發(fā)芽1棵,死亡1棵。處理D出苗9棵,發(fā)芽2棵,死亡1棵(見表2)。
表2 羅漢松播種后的出苗速度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A和處理B的株高,從播種后第30天(見圖4)到第62天(見圖5),株高均高于處理C和處理D。
表3 羅漢松播種后的株高變化 單位:mm
羅漢松種孔水平放置,發(fā)芽速度最快。其次是種孔朝地放置的羅漢松。羅漢松種孔朝天放置條件下,發(fā)芽速度最慢。
羅漢松種孔水平放置,種孔朝天放置,最早有少量種子出苗。但是,少量出苗的6天后,種孔水平放置的羅漢松的出苗數(shù)最高,速度最快。而種孔朝地的,出苗數(shù)其次多,速度較快。種孔朝天放置的,出苗數(shù)最少,速度最慢。
自從羅漢松的下胚軸冒出土面可以測量開始到出苗,種孔水平放置的羅漢松的種子,播種后的株高要高于種孔朝天或朝地的羅漢松。
本試驗的樣本數(shù)較小,每個處理僅是12粒種子。如果試驗數(shù)量多些,準確性會更高些。本試驗還可以測定鮮重、干重等其它指標,這樣可以更好地評價不同種子朝向的結(jié)果。羅漢松種子萌發(fā)的時候,先從種孔中伸出下胚軸。沒有試驗的時候,認為種孔朝地的處理,發(fā)芽速度、出苗速度、株高會最高。但是試驗結(jié)果,羅漢松的種孔水平放置后,這3項指標最高。這為進一步研究羅漢松的出苗,乃至其它大粒種子的出苗研究提供了參考價值。
(收稿:2-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