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鸞
報界先驅(qū)張季鸞,將15年青春和心血奉獻給《大公報》,實現(xiàn)了以筆報國、以筆救國的心愿。他曾說:“要以鈍重之筆寫鋒利文章,以鋒利文筆寫鈍重文章?!币簿褪钦f,只要文章的觀點和信息有足夠的殺傷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氣和辭藻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其做人作文爽直、大氣的一面可見一斑。
張季鸞,名熾章,1888年生于山東鄒平。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1908年回國,一度在于右任主辦的上?!睹窳蟆啡斡浾?。1916年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兩地的《中華新報》總編輯。1926年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任總編輯兼副總經(jīng)理。
張季鸞在主持《大公報》筆政后,提出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辦報方針,即以公民之地位發(fā)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zhì)之金錢補助,不為金錢所左右;并無私圖,愿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不盲從盲信盲動盲爭。
張季鸞清楚地闡述了著名的“四不”方針,在之前的中國報業(yè)史上,還沒有一份民間報紙亮出過這樣鮮明的旗幟,來追求新聞自由。在以后的15年里,他不僅一再重提,而且忠實地履行這一莊嚴承諾。
1939年5月5日,經(jīng)過13年的奮斗之后,他在《大公報》香港版發(fā)表社評《抗戰(zhàn)與報人》時說:“我們這班人,本來自由主義色彩很濃厚的。人不隸黨,報不求人,獨立經(jīng)營,久成習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時,往往與檢查機關(guān)小有糾紛。”“中國報人本來以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為理想,是自由職業(yè)者的一門。其信仰是言論自由,而職業(yè)獨立。對政治,貴敢言,對新聞,貴爭快,從消極的說,是反統(tǒng)制,反干涉?!?/p>
毛澤東曾說:“張(季鸞)本人年輕時在日本留學,雖然許多留學生都參加黨派,但他始終以超黨派自居。此后,特別是在國共合作時期,他更是以第三者標榜?!?/p>
為了履行一個記者的職責,揭露真相,還讀者知情權(quán),張季鸞曾兩度被捕,歷經(jīng)牢獄之苦。
1941年5月,日軍進攻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中條山國民黨軍隊,發(fā)動了中條山戰(zhàn)役(此役中日軍隊激戰(zhàn)三周,國民黨軍隊被打死4.2萬余人,被俘3.5萬余人,日軍以1比20的極小代價占領(lǐng)了中條山地區(qū))。日軍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到處散布謠言,以混淆視聽。國民黨為轉(zhuǎn)移國人的視線,逃避不抵抗的罪責,也利用自己手中的新聞媒介,傳播什么“八路軍不愿和國民黨中央軍配合作戰(zhàn),乘機擴大地盤”等謠言。蔣介石還指派陳布雷請《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在渝分館總編輯王蕓生出來說說話。
在張季鸞的安排下,王蕓生撰寫了題為《為晉南戰(zhàn)事作一種呼吁》的社評。社評在引述日軍的謠言后說:“這些說法,固然大部出自敵人的捏造,惟既播之中外,其事實真相,自為中外人士,尤其我們忠良各界亟愿聞知。因此,我們熱誠希望第十八集團軍能給這些說法以有力的反證?!?/p>
正在重慶的周恩來看到這篇社論后,當夜疾書一封長信給《大公報》的張季鸞、王蕓生,說明晉南戰(zhàn)事真相。周恩來的信寫得非常委婉,首先說:“季鸞、蕓生兩先生:讀貴報今日社評《為晉南戰(zhàn)事作一種呼吁》,愛國之情,溢于言表,矧在當事,能不感奮?”接下來,信中一方面駁斥敵寇的謠言,另一方面歷陳八路軍的抗戰(zhàn)業(yè)績和共產(chǎn)黨團結(jié)抗戰(zhàn)的誠意。
接到周恩來的信,張季鸞、王蕓生也很重視,他們不顧重慶一邊倒的輿論氛圍,毅然接受了周恩來提出的“將此信公諸讀者”的建議,于1941年5月23日在《大公報》重慶版上全文刊登了周恩來的來信,并配發(fā)社評《讀周恩來先生的信》,社評提議毛澤東到重慶和蔣介石“徹底討論幾天”,“只要中共對于國家前途的基本認識能真實成立一致的諒解,則其他小的問題皆不足障礙合作,而這種團結(jié)抗戰(zhàn)的新示威,其打擊敵人的力量,比甚么都偉大”。
張季鸞在社評中提出的“毛澤東先生能來重慶”的希望,在1945年8月28日得以實現(xiàn)。
1958年,毛澤東曾對吳冷西說過:“張季鸞搖著鵝毛扇,到處做座上客。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形勢的方法,卻是當總編輯應(yīng)該學習的。”
1938年,周恩來曾說:“做總編輯,要像張季鸞那樣,有優(yōu)(悠)哉游哉的氣概,如騰龍躍虎(一作游龍飛虎),游刃有余?!?/p>
于右任曾為張季鸞作評:“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眳嵌Σ浗o張季鸞的詩曰:“深交孰能忘其厚,久交孰能忘其舊;我何與君兩忘之?日見百面如新覯!”
蔣介石更是看重他。有一次,蔣介石大宴群僚,可時間已到,還有一位客人未來。大家不知道是什么重要人物。正猜測間,蔣介石陪著一位布履長衫的小老頭進來并讓至主賓席。蔣介石向大家介紹:“這位是張季鸞張先生,道德文章,名揚天下?!毕g,蔣介石還不斷為張布菜勸飲,讓那些大員驚訝不已。
1941年9月6日,張季鸞在重慶去世。
他的葬禮創(chuàng)民國之最,身后也再無新聞人獲此殊榮。參加張季鸞葬禮的人來自三教九流,杜月笙撫棺痛哭,國共兩黨的領(lǐng)導人對張季鸞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國民黨領(lǐng)導人蔣介石的唁電是:“《大公報》社轉(zhuǎn)張夫人禮鑒:季鸞先生,一代論宗,精誠愛國,忘劬積瘁,致耗其軀。握手猶溫,遽聞殂謝。斯人不祿,天下所悲。愴悼之懷,匪可言罄。特電致唁,惟望節(jié)哀?!?/p>
中共領(lǐng)導人毛澤東、陳紹禹(王明)、秦邦憲(博古)、吳玉章、林祖涵(林伯渠)的聯(lián)名唁電是:“季鸞先生在歷次參政會議內(nèi)堅持團結(jié)抗戰(zhàn),功在國家。驚聞逝世,悼念同深。肅電致悼,藉達哀忱?!?/p>
周恩來和鄧穎超還以私人身份寫了挽聯(lián):“忠于報事,不屈不撓,三十年筆墨生涯,樹立起報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輕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國士精神?!?/p>
從1927年國共兩黨分裂后,兩黨最高領(lǐng)導人能對同一個人做出如此高的評價,實屬罕見。
張季鸞這樣一位媒體人,一位權(quán)威“喉舌”的負責人,因著這犀利的言詞,投槍一般的筆,贏得生前身后名。作為一位成功的報人,他確實有許多地方值得今人懷念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