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
18個生龍活虎的勇士,18匹矯健如飛的戰(zhàn)馬,這便是后趙開國皇帝石勒起事時的全部家當(dāng)。這個曾經(jīng)賣身為奴,但膽識過人、智勇雙全的傳奇英雄,靠著這區(qū)區(qū)“十八騎”,縱橫北國,逐鹿中原,最終成為傲視群雄的一世霸業(yè),成了大放異彩的北方新貴,令人嘖嘖稱嘆。五胡十六國,是一個生靈涂炭、餓殍遍野的紛亂世;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盡顯風(fēng)流的機(jī)遇期。而石勒,便是羯族在中國歷史上嶄露頭角的第一人。
羯族在中國北方有過一段短暫的歷史。據(jù)《晉書》記載,羯族原為“匈奴別部羌渠之胄”,大概是匈奴與羌的混種,慢慢發(fā)展成獨立的一支部族,被匈奴征服后,隨匈奴內(nèi)遷至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長治北),以跟隨匈奴打仗為業(yè),地位形同奴隸,十分低下。
石勒的先祖還算不錯,一直是部落首領(lǐng),屬于羯族中的貴族。石勒自小“狀貌奇異,志度非常”,長大后“壯健有膽力,雄武好騎射”。石勒很有軍事頭腦,組織能力超強(qiáng)。他父親是個大老粗,不能服眾,便讓石勒督兵操練,“每使勒代己督攝”,而“部胡愛信之”。領(lǐng)兵才能可見一斑。
西晉末年,山西鬧饑荒,石勒一族不得不外出逃生,又陰差陽錯地被賣給了山東茌平一個叫師歡的人為奴隸。師歡因“奇其狀貌而免之”,才算是恢復(fù)了石勒的自由身。晉末“八王之亂”,北方連年征戰(zhàn),馬亂兵荒;人民隨處流徙,朝夕不保。顛沛流離的生活,讓石勒感到厭倦。面對戰(zhàn)火硝煙,石勒召集平時結(jié)交的好友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征、劉寶、張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18人,組建一支騎兵小隊,號為“十八騎”,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他最先投靠的是茌平的牧民首領(lǐng)汲桑,石勒原名匐勒,“桑始命勒以石為姓,勒為名焉”,從此便以石勒為名。后來他們又一起投靠起兵反晉的成都王司馬穎的舊將公師藩。石勒打仗勇猛,屢立功勛,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有膽力,善騎射”,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彪悍粗獷,讓石勒在戰(zhàn)斗中勇猛異常。然而,戰(zhàn)爭并非勝于蠻力,克敵絕非一將之勇。他在與被人稱作“屠伯”的茍晞作戰(zhàn)時,便遭遇“滑鐵盧”。茍晞以“日行斬戮”的鐵血政策,以“嚴(yán)刻立威”的冷酷手腕,在當(dāng)時“威名日盛”。
面對更為強(qiáng)大的對手,汲桑部幾乎全軍覆沒,石勒不得不只身逃到樂平(今山西昔陽)。司馬氏同室操戈,地方州郡征伐不斷,是當(dāng)時西晉國內(nèi)的客觀形勢;外防空虛,五胡潮涌內(nèi)遷,是北疆垂危的客觀現(xiàn)實。石勒審時度勢,將目光鎖定了匈奴人劉淵。投奔劉淵,是石勒最終成就大業(yè)所走的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棋。
劉淵趁晉末喪亂之機(jī),統(tǒng)一匈奴五部,實力彰顯,風(fēng)頭正勁。石勒有心投奔,卻做得十分乖巧,繳納兩個“投名狀”,最終讓劉淵對他委以重任。他說服盤踞老家上黨的馮莫突部一起歸順,先立一功;而后又獨闖龍?zhí)?,設(shè)計讓劉淵一直想招降的烏桓張伏利度部歸順,再建功勛。這兩件事很得劉淵賞識,劉淵因此加封他為輔漢將軍,后又升為安東大將軍。石勒逐漸開始成為手握重兵、實權(quán)在握的一方霸主。投奔劉淵,讓石勒如魚得水,有了用武之地,他為劉漢(304年,劉淵以復(fù)漢為名,建立漢國,定國號為漢)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為最終成就自己的霸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作為北方游牧部族的后代,在情誼上篤信漢人,在謀略上聽信漢人,在政治上任用漢人,不但是魄力和智慧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胸襟寬廣的王者風(fēng)范。招賢納士,親近文明,也許才是石勒最終得以稱霸的根本原因。得到自嘆“智算鑒識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的謀士張賓,讓石勒在稱霸的征途中如虎添翼。他廣開言路,廣泛啟用那些有才能卻不得志的漢族士人,將“衣冠人物集為君子營”,專門為他出謀劃策。這些人得遇明主,自是不遺余力,石勒的軍隊也由此變?yōu)橹腔壑畮煟瑧?zhàn)斗力倍增,逐漸成為雄踞中原的一方勢力。
五胡十六國,建國的渠道大概有三個:一是地方刺史雄踞一方,乘亂自立,比如前涼張軌;二是邊緣勢力悄悄興起,稱霸一方,最典型的莫過于遼東慕容氏;另外一種是北方諸部族首領(lǐng),先是依附強(qiáng)族,掌握兵權(quán)后,趁機(jī)建國,比如羌建后秦,赫連勃勃建大夏,石勒建立后趙也屬于這種情況。318年,匈奴劉漢內(nèi)部發(fā)生政變,劉淵的族侄劉曜趁機(jī)代立,建立前趙政權(quán)。劉曜雖然進(jìn)一步提升石勒為大司空、大將軍,但多半出于穩(wěn)固政權(quán)的目的,他對石勒兵權(quán)過盛終究很擔(dān)心,處處提防遏制石勒。后來又聽信謀臣的話,殺了石勒的左長史王脩,終于惹怒了石勒,石勒于次年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立,稱趙王,亦即后趙。
石勒先后消滅幽州、青州的割據(jù)勢力,又趁祖逖病故,奪取了豫州、兗州、徐州等地,與前趙國在北方分庭抗禮。329年,石勒滅前趙,不久稱帝,成為北方新的霸主,與東晉南北對峙。
五胡帝王中,石勒算是一位較為開明的君主,他積極吸收漢族文化,并注意化解胡漢矛盾,明令“不得侮易衣冠華族”。還制定頒布了法典《辛亥制》,且“用法詳平,國人稱之”,國力得以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