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近日,《光明日報》以“為孩子起飛蓄能”為題報道了桃源縣一中的辦學實踐,對什么樣的學校是好學校進行了生動的詮釋。好學校就是莘莘學子畢業(yè)后眷戀的地方。
在桃源縣一中,一屆屆畢業(yè)學子從這里走向世界,闖蕩屬于自己的人生,又在畢業(yè)后回到這里,或重返食堂,重溫記憶中熟悉的味道;或以一己之力捐資助學,幫助經濟困難、品學兼優(yōu)的學弟學妹渡過難關。這充分表明桃源縣一中是為孩子起飛蓄能、讓學生眷戀的學校,其做法值得借鑒和思考。
寒來暑往,桃源縣一中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學子,而這里,也成了許多畢業(yè)學子深深眷戀的地方。
學校之所以讓人眷戀,在于給人以溫暖。育人重在育心,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溫暖每一個生命。在桃源縣一中,給學生以溫暖是每位教師都在做的事情。用心記下每一個學生的生日、架起一道父母與子女溝通的橋梁……這些溫暖看似細小、瑣碎,卻在無形之中給人以前進的動力。多年以后,那些課本上的知識忘記了,可那份溫暖卻會讓人一遍又一遍地記起。常言道,愛出者愛返。在教師給學生以溫暖的同時,畢業(yè)學子將入伍后的第一筆費用寄回母校,相繼設立獎(助)學金,以深情、以思念感恩母校,將溫暖回贈給他人。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隔著久遠的歲月,讓畢業(yè)學子真正銘記在心的,恰恰是這份溫暖人心的力量。
學校之所以讓人眷戀,在于給人以包容。在諸多的教育方式之中,試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育人之道,不是讓學生永不犯錯,而是在犯錯之后以一顆包容之心為他們留下糾正錯誤的空間。桃源縣一中畢業(yè)學子黃焱焱曾在課堂上因寫小說被老師“抓了個現行”,等待她的不是責罵與呵斥,而是老師語重心長的鼓勵。多年后,她堅持寫作,筆耕不輟,最終成為一名作家?;厥走^往,黃焱焱坦言:“沒有老師的寬容與鼓勵,也許我成不了作家?!痹谶@里,教育不是簡單的懲戒與說教,而是盡最大可能保護學生的心性,讓他們擁有糾正錯誤的空間和自主選擇的自由。
學校之所以讓人眷戀,在于給人以未來。究竟什么樣的未來才是好的未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是在高考之役中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有人認為應將目光投向更深遠的地方。作為一所高中學校,桃源縣一中選擇立足當下,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犧牲學生健康得來的高分,沒有意義”“有健康體魄,才會贏得人生長跑”“在學校吃得好,會讓學生記一輩子”……不汲汲于追求立竿見影的高考分數,而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蓄能,注重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讓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心智,期待他們的未來之路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當前,基礎教育領域還存在著一些弊端,例如盲目追求高分,熱衷于升學率和成績排名,卻在無形之中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從桃源縣一中的教育實踐之中,我們看到了用心做教育的榜樣力量。他們選擇立足當下,做有溫度的教育,從每一個生命個體出發(fā),給人以溫暖、希望和未來,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眷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