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隨欣
魯山琴臺(劉大碩供圖)
元德秀(公元695年~公元754年),字紫芝,生于洛陽一官宦世家。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音樂家。他是北魏昭成皇帝孫常山王遵后裔,鮮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易姓為元。元德秀為七品縣令, 《舊唐書》《新唐書》 均為其立傳, 《資治通鑒》等正史也有記載,無數(shù)文人騷客吟詠禮贊,奉為楷模。
元德秀生活的時代,是經歷了武周王朝的蓄勢后而來的開元盛世,然而盛世僅持續(xù)了二十余年,便盛極而衰,元德秀卻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行書寫了人性美善光彩的一筆。
元德秀以誠待人。初任魯山令時,適值魯山虎患猖獗。一名被捕入獄的大盜要求面見元德秀,并請求不惜性命殺虎贖罪,改過自新。元德秀經過慎重考慮答應放了他。手下官吏告訴他說:“這是盜賊的陰謀詭計,他要逃走,您不怕因此受到牽連嗎?”元德秀說:“已經答應他了,怎能負約?我愿承擔一切責任,與別人無關?!钡诙欤敲蟊I果然背著老虎尸體回來見元德秀,全縣百姓聞聽此事無不嘖嘖贊嘆。
元德秀不媚上,為民請命。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駕幸東都洛陽,在五鳳樓下舉行歌舞會演,下旨方圓三百里內縣令、刺史組織精彩的歌舞節(jié)目以供玄宗欣賞,并根據獻演節(jié)目的優(yōu)劣進行獎罰。很多地方官為在獻演中奪得名次,不惜花費巨資,置辦服裝和道具;有的甚至借此私立名目,強行攤派,搜刮百姓。元德秀僅帶樂工數(shù)十人,步行至洛陽,在五鳳樓下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合奏了一曲自編自導、為民請命的新歌《于蒍于》。唐玄宗頗為震驚:獻演的大都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歌舞,只有這一場是反映百姓疾苦,借歌舞巧妙諷喻、為民請命,懇請圣賢之君憐惜撫恤百姓,減免賦稅徭役的。玄宗不僅沒有怪罪,還連連贊嘆《于蒍于》 為“賢人之言”,并對身邊的宰相說:“看來,河內老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難呢!”當即罷免河內太守,同時減免魯山百姓的賦稅和徭役。魯山百姓為答謝為民請命的父母官——元德秀,捐資為其修筑了一座琴臺,以示感恩。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朝廷改革官員俸祿制度,縣級主官月薪四千零五十錢,這在當時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元德秀將“所得俸祿,悉衣食人之孤遺者”,及至“歲滿,笥余一縑,駕柴車去”。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九月,陸渾山連續(xù)七日暴發(fā)洪水,與外界失去聯(lián)系。被發(fā)現(xiàn)時,元德秀已餓死在陸渾山家中,享年61歲,其家中唯有鍋碗瓢勺,別無余物。
《舊唐書》 為元德秀在“文苑”中立傳,全篇424字,稱元德秀“琴觴之余,間以文詠,率情而書,語無雕刻。所著《季子聽樂論》 《蹇士賦》,為高人所稱”“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謂之元魯山”。
始于唐代的古文運動對中國文學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其代表人物有元結、獨孤及等人。而早期古文運動成就的取得,則是建立在元德秀大力推動、積極實踐的基礎上。
元結少年時倜儻不羈,“十七乃折節(jié)向學,事元德秀。”元德秀是他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的族兄,更是一位益友。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元結汲取了元德秀思想和文學上的營養(yǎng),正是有了元德秀這塊基石,才有了元結這座豐碑。據《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史元君墓表銘并序》稱:元結師從元德秀后,嘗著《說楚賦》 三篇。 (元結墓表銘) 其人其文質樸敦厚,與元德秀品行、文章如出一轍,無論是政治思想,抑或文學主張,均深受元德秀影響,與作為“清德君子,方直之士” (元結《元魯山墓表》) 的元德秀一樣,堅決反對媚俗,體現(xiàn)了鮮明的“復古主義”的儒家思想。
元德秀還同早期古文運動的另外幾位代表人物關系密切。李華是元德秀的學生,他和蕭穎士一樣既是元德秀的好友,又共同“兄事元德秀”,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梁肅“世居陸渾”,與元德秀是同鄉(xiāng)。他們的思想和文學主張有許多相通的地方。
元德秀對唐代古文運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吨袊ㄊ贰分羞@樣評價:“當時推動這個運動(指古文運動) 最早的人是元德秀……據以推知古文運動是從元德秀提倡儒家德行開始的,也就是從反對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開始。元結繼起,反貪虐政治愈益堅決,其余如獨孤及、蕭穎士、李華雖然沒有元氏兄弟那樣旗幟鮮明,但都起著助長的作用?!痹谕苿犹拼盼倪\動方面,元德秀起著首倡作用,其地位甚至高于學術界普遍肯定的蕭穎士、獨孤及、李華等人。
元德秀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不少足以傳世的詩文,如《于蒍于》,自況隱居生活的 《蹇士賦》 以及《破陣樂辭》《季子聽樂論》 等,均“為高人所稱”。他的作品在唐代深受人們喜愛,名士蘇九脩酷愛讀其詩以至入迷的程度,他的朋友權德輿曾作詩戲贈其曰:“勸君莫問長安路,且讀魯山《于蒍于》?!?/p>
元德秀不僅以其高尚的品德聞名于世,而且以博大精深的學問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及以身為教的治學態(tài)度而堪稱一代名師。
早在任魯山令時,元德秀即收元結等人為學生。他歸隱陸渾后,又培養(yǎng)出了李華、邢宇、邢宙、張茂之、李萼、李書丹、李惟岳、喬潭、楊拯、房垂、柳識等學生。其中進士及第者七人,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學問家、教育家等十幾人。同時,元德秀也培養(yǎng)出不少頗有建樹的軍事人才,他們在“安史之亂”中大顯身手,最著名的當屬軍事家李萼、元結?!鞍彩分畞y”爆發(fā)后,面對安祿山鐵騎,唐軍望風而逃,一敗涂地。當時,李萼客居清河,向當時的平原太守顏真卿獻計,但所有人都感覺李萼之計太冒險,勸顏真卿不要采納。顏真卿卻毅然下定決心采納建議,最后大勝安祿山叛軍,打破了安祿山鐵騎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這次戰(zhàn)役,李萼展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顏真卿的重用。其后官任殿中侍御史、湖州防御副使、廬州刺史、岳州刺史等職。元結更是文韜武略兼?zhèn)?,經過大小百余戰(zhàn),保全十五座城,平定八州,有效阻挫史思明的叛軍南鋒。
元德秀去世后,門人和學生私謚曰“文行”先生,表達了對老師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愛戴。“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謂之元魯山”。唐代文學家李華為他撰寫《元魯山墓碣銘(并序)》,大書法家顏真卿親自書丹,散文家、雕刻家李陽冰篆額并雕刻,和元德秀的道德一起,這塊碑號為“四絕碑”,后人爭摹寫之。
元德秀以其卓越的政績成為一代名宦,更以其近乎完美的人品為人們敬仰、欽佩。許多文人騷客吟詩作賦來抒發(fā)對他的仰慕之情。
唐代苦吟詩人孟郊,為元德秀的高行所傾倒,同時又為元德秀孤苦一生而憤憤不平,作有《吊元魯山十首》。安史之亂后,朝廷沒有表彰過隱幽之士,孟郊為之鳴不平,寫道:“唯余魯山名,未獲旌廉讓?!贬槍崂舻脛?,反有余飽,而德秀身為循吏,卻常受饑乏,孟郊以璞為喻,謂玉、璞本若一致,因巧匠琢磨,才使價值不同。而“魯山不自剖,全璞竟沒躬”,贊賞德秀一生堅守節(jié)操,始終是個完璞。
因為他,唐代著名文學家皮日休留下了《七愛》詩;官至兵部侍郎的盧載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其人、其文堪稱奇妙,但一生幾乎未曾流傳下來什么作品,卻寫下了《元德秀誄》,幾成唯一的傳世之作;大書法家、刑部尚書、太子太師、魯郡公顏真卿和散文家、書法家、雕刻家李陽冰則用無聲的語言給予元德秀崇高的贊美。
唐代以后有很多文人騷客給予元德秀很高評價,如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稱贊他“其志凜凜與秋霜爭嚴,真丈夫哉”,南宋大臣、學者真德秀甚至因為敬慕元德秀的人品而改名“德秀”。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對元德秀也非常景仰。
隨園是江蘇南京一處著名的園林,內有一聯(lián)稱贊元德秀:
廉吏可為,魯山四面墻垣少;
達人知足,陶令歸來歲月多。
元德秀精通韻律,信奉儒家“琴樂治世”理念,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音樂理論作品,如《于蒍于》。元德秀公務之余,常在琴臺演奏古琴,與民同樂。
魯山琴臺,是中國四大古琴臺之首,至今遺址尚存。歷史上,此琴臺因受到當政者和文人騷客的青睞,多次得到修復,有記載的大規(guī)模修復就達16次之多。
歷史從未忘記,2014年,元德秀入選“魯山十大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