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堯
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對外經貿往來不斷深化,政治、經濟交流都對譯員提出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在對譯員進行專項培養(yǎng)的同時,科學技術的運用將人工智能翻譯變成現(xiàn)實。人工智能翻譯能否滿足口譯任務的高標準成為其研究發(fā)展的關鍵。本文從人工智能翻譯的特點講起,到專業(yè)口譯員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和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應注意的問題,從而反觀人工智能翻譯并引出對專業(yè)口譯發(fā)展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AI翻譯;口譯
I、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中國對外經貿往來也在不斷深化,中國對外交流對口譯員的需求巨大,尤其是同聲傳譯員,同聲傳譯員成為21世紀最緊缺的人才。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國職業(yè)翻譯數量達到4萬多,而相關從業(yè)人員的數量也超過了50萬,但是翻譯雖多,受過專業(yè)培訓的翻譯卻很少,能夠勝任國際會議口譯任務的翻譯就更少了,占全部翻譯人數的百分之五還不到。在國際口譯大會暨第五屆全國口譯實踐、教學與研究大會上,國際會議口譯員協(xié)會(簡稱AIIC)主席認為,目前,對中英口譯員的需求非常之大,如果各個地區(qū)都能設立相關的培訓機構,進行對譯員的專業(yè)培訓,僅僅能剛滿足往來事項對相關口譯員的需求。他認為,中國的對外政治、經濟交流加深的同時,對口譯員的需求也會不斷加大,而口譯員隊伍自身也會不斷發(fā)展壯大。但除了數量,口譯的質量也成為需求群體主要考量的項目。歐洲委員會總公司代表強調,口譯的核心規(guī)則除了質量,還是質量,與其找不好的口譯員,不如不要口譯。除此之外,我國對會議口譯高端口譯員、其他不同專項的口譯員也存在需求短缺的情況。綜上,我國對口譯員的需求強度大,同時也要求口譯的質量要過關。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加大對口譯員的培訓和專業(yè)培養(yǎng),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的當下,為滿足口譯需求,人工智能也將口譯功能劃歸到智能翻譯項下,那么人工智能翻譯能夠能填補市場對口譯需求的空白嗎?
II、AI翻譯的發(fā)展
人工智能發(fā)展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獲得了質的飛越。從被大眾認為是僵硬、不成話的翻譯變成了通順的“人話”,而在人工智能翻譯領域,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進入該領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加速了該領域的發(fā)展與變革。對人工智能翻譯的研究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理論,第二個方面是技術。人工智能翻譯理論部分主要研究人腦在進行語言學習及進行語言翻譯時的運行機理。語言翻譯實際上是對語言進行轉化,從語言輸入到語言信息處理再到語言重組及輸出。簡單的步驟中卻蘊含著復雜的原理,拿語言輸出來說,譯員在進行口譯任務時,除了需要考慮目的語本身的語言規(guī)則,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成為重要了考量部分。簡單的語言重組及輸出是無法滿足口譯任務要求的,也就是說,口譯是一項復雜的需要綜合多種要素考慮才能完成的任務。人工智能翻譯技術即第二個方面是根據人工智能翻譯理論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來實現(xiàn)的。而人工智能翻譯理論除了上述的解釋人腦對語言輸入輸出的神經網絡模式,還有重要一個方面就是要指導計算機對人腦的模仿,從而推動神經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翻譯技術從基于規(guī)則的機器翻譯(RBMT)到基于統(tǒng)計學的機器翻譯(SMT)、基于實例的機器翻譯(EBMT)、到我們目前熟悉學習并運用的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可以說人工智能翻譯技術在不斷發(fā)展,在對人腦語言機制的研究和模仿的基礎上,人工智能翻譯在強大的語料庫輸入的支持下,不斷呈現(xiàn)給大家最接近人工翻譯的翻譯成果。近兩年來,學術界對人工智能領域理論的研究為各大科技公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支持,各個公司的技術支撐“神經網絡翻譯模型”本質上有許多共同點,而不同點存在于模型操作運用上,包括語料庫、句子單元處理、不同場景的應用選擇等。語音識別技術是AI翻譯能夠執(zhí)行口譯任務的關鍵,在全球范圍內,基于神經網絡的實時機器翻譯技術于互聯(lián)網大會上首次同人們見面,“通過對現(xiàn)場演示效果的觀察對比,搜狗語音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0%,已經接近人類同傳翻譯結果。”① 據報道,從翻譯的實時性、流利度、表現(xiàn)力上,搜狗同傳任務的執(zhí)行結構接近專業(yè)同傳的水平,但也只是接近。首先是實時性,搜狗人工智能翻譯的語音識別的精準度和反應速度維持在平穩(wěn)水平,在原聲結束后,空白猶豫時間僅為2秒及以內。② 在流利度方面,搜狗人工智能翻譯運用的神經網絡翻譯模型斷句合理,對也就是說對原文的理解程度高,在對句子的處理上,既迅速又準確。使得使用目標語翻譯的譯文流暢度高,易于目標讀者的理解。在表現(xiàn)能力上,由于只能依托電子設備對其進行內容的輸出,表現(xiàn)力不如人工翻譯。
III、口譯中的幾個關鍵點
在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有三個方面十分關鍵。首先是對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掌握,其二是對不同語言國家文化內涵的理解,其三是輸出方式。首先是對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掌握,這需要譯員有著扎實的語言基礎,翻譯家傅雷認為,要做翻譯,頭件事是在書房堆上兩堆書,一堆漢文,一堆外文,先花個把月,語言功底不會太差。對于AI智能翻譯來說,存儲記憶是其一大優(yōu)勢,因而在和人工翻譯相比較時,單從這一方面講,是無法比較優(yōu)劣的。其二是對不同語言國家文化的理解,口譯本身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譯員對不同語言文化的處理,主要是對不同語言文化差異的處理影響著翻譯結構的輸出。目的語聽眾的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與知識存儲量的影響,而交流也會因而受到文化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約,這些要素都是譯員在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要考慮在內的。在AI智能翻譯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存在對文化背景模糊處理的情況,也沒有考慮到翻譯是一項需要綜合各項因素的任務,但是未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文化在人工智能翻譯中空白的彌補一定會在保證AI智能翻譯效率的基礎之上,更貼合人工翻譯的效果。除此之外,輸出方式即表達對口譯任務的效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劉和平(2005)認為,在心理語言學中,在學習語言以及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機制不同,而語言輸入進人腦后,語言信號啟動的人腦認知模塊也存在差異。也就是說,語言輸出方式影響目的語聽眾心理,從而會對翻譯效果產生影響。在2018博鰲亞洲論壇上,騰訊提供了AI同傳,在演講者將“一帶一路”誤說成“一路一帶”時,AI智能翻譯成“The Road and Belt”,受過專業(yè)培訓的譯員都知道,化解演講人的口誤,省去演講人的言語啰嗦是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應該遵循的原則。因而,如果是人工翻譯,必然不會出現(xiàn)“The Road and Belt”的譯法。這就是人工智能翻譯的弊端,AI翻譯不會結合上下文綜合考慮演講人的意思,如果不從技術上根本解決這一問題,即使對這翻譯中的一個問題做出更正,也是杯水車薪。因為演講者的話語情況千變萬化,AI翻譯的技術人員是不可能一一羅列出來的。在演講者發(fā)言時,會用不同語言夾雜進行演講的情況,這種情境下,人工智能翻譯會出現(xiàn)亂序翻譯的情況,讓聽眾們不知所云,反觀,人工翻譯會做出即時反應,這是在大量口譯訓練當中,譯員已經掌握的技能之一,這便是人工翻譯同人工智能翻譯相比的高妙之處,除了演講人自身的演講話語,包括演講人的口音,聲音大小,語速等,都給人工智能翻譯帶來挑戰(zhàn),這同時也是人工智能翻譯應該解決的技術性問題。在對人工智能翻譯進行問題研究和反思的過程中,每位譯員也應該考慮到AI翻譯面臨的問題,以補充自身該部分技能空白。對于上述這個問題,提前熟悉演講人的講話風格就是一個好的方式,這是可以通過觀摩演講人曾經的演講資料,大規(guī)模寬范圍地搜尋演講話題背景來進行準備的。在2018博鰲亞洲論壇上,同傳外部環(huán)境嘈雜,這對AI翻譯造成干擾,這是實質上也是對人工智能語言識別技術的考驗,人工智能翻譯在這種情況下對非演講人話語的輸入,而導致對非演講人話語的輸出,使得目的語聽眾沒有接收到有效信息,因而語言識別技術應在學術、科技等綜合多方面的基礎上,進行精確度的提高和技術改進。
IV、AI翻譯給譯員的啟示
AI翻譯依托神經網絡技術發(fā)展,在對語料庫不斷收錄、拓展的過程中,對民眾普遍應用話語方式進行模仿,從而不斷接近人工翻譯水平。語料庫的拓展是對大眾語言方式的積累,在不同的神經網絡機制下,機器翻譯的運行機制存在差異。這就要求譯員不單單能夠達到信達的翻譯標準,而且要“神似”。神似的背后是對文化內涵的解釋,是對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也是對輸出方式的綜合考量。口譯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譯員在執(zhí)行口譯任務時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外部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而對執(zhí)行口譯任務本身來說,譯員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外部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即不受外部干擾因素影響的能力,還要對口譯活動各參與方進行分析,口譯活動中多方提出的要求想要達到的目的和表達的情感,這不是單一對文化背景的掌握,也是對輸出方式審慎的選擇。
V、總結
對于人工智能翻譯能否取代人工翻譯,學界觀點不一致,但主流觀點認為,機器能夠取代人工低級勞作部分,而不能達到人類思維水平,人工智能翻譯的引用,主要是對人工翻譯起到輔助作用,可以使人工翻譯留出更多的時間、空間,從事更高水平的活動。人工智能翻譯對市場的定位不甚明晰,但是在未來會同人工翻譯形成錯位競爭,也就是說,在中低端的翻譯市場,譯員易被人工智能翻譯取代,從而節(jié)省更多時間來精修專業(yè),向高端翻譯方向發(fā)展。在高端翻譯市場,主要是指對翻譯準確度要求較高的任務,仍由譯員完成,人工智能翻譯尚且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譯。人工翻譯在對文化背景信息的處理上有先天的優(yōu)勢條件,但是也不代表人工智能翻譯不能做出考慮文化內涵的好翻譯。譯員在對專業(yè)精確度較高的翻譯領域有著“先動優(yōu)勢”,而人工智能翻譯不僅僅給譯員以啟示,在人工智能翻譯帶來的挑戰(zhàn)面前,強化自身各項翻譯技能應該是譯員的一項長期任務。
參考文獻:
[1]王立非.中國企業(yè)“走出去”語言服務白皮書.2016
[2]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中國翻譯,2005(4)52-54.
注釋:
①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1125/4001954.sht
ml
②http://news.163.com/16/1123/12/C6IBB0F9000187VE.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