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
【摘 要】公共財政是政治的核心,也是國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的“管家”。國家通過公共財政參與社會保障管理,促進社會分配的合理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迅速上升,這表明國家正逐漸重視和發(fā)展現代化的國民保障體系。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機制自由發(fā)展的缺陷,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因此,公共財政的建設將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維護和經濟的有序發(fā)展。本文通過思考中國公共財政的兩個組成部分系統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來思考我國的財政體系及對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發(fā)展的重要意義。通過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政府財政將保障人民社會生活的安定團結以促進國家經濟的繁榮發(fā)展。
【關鍵詞】公共財政;稅收收入;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發(fā)展
一、引言
中國開始實施財稅和稅收改革已有四十年了,這四十年的公共財政發(fā)展緊密伴隨著我國全面改革開放的步伐。復雜的問題、道路的曲折、使命的重要性、使命的深刻性,使得我國公共財政變革涉及的巨大成就在全球歷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隨著我國公共財政的發(fā)展,公共收入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從1990年的10%增長到2014年的25%。在這一驚人的數據背后,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公共財政收入的增長實際上也是我國GDP增長的重要影像。在公共收入不斷增長的背后,是中國政府致力于集中財政政策并加緊發(fā)展我國的國民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在社會保障體系的現代化進程也逐漸加快,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體系概念簡介
政府在任何經濟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他們參與的社會事務在全球不同國家不同經濟體制內可能會有很大差異。政府收稅、修路、資助警察和軍隊等等,這些行動統稱為公共財政政策。公共財政對社會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它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公司和個人。一方面,由于所有公司都有稅收義務,對其所盈利的部分需要進行納稅;另一方面,個人在社會生活的增值環(huán)節(jié)中也有相應的納稅義務。 政府是公共財政運作的主體,國家財政是公共財政的運作表現形式。
社會保障體系是指國家政權在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利通過立法等方式,積極聚集社會各種資源,再對國民收人進行分配和再分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實際上就是政府對社會資源在市場經濟運作后的一種再次分配,它保障無收人、低收人的社會成員,為社會所有成員提供一樣的服務。這本質上也是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公民的基本生活權利的一種保障,是維持社會公平的一種手段和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可以減少社會資源在籌集和支付中的成本、費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是通過國家財政進行社會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我國,社會保障通常分為社會保險、社會救濟、普遍津貼等,其中,其所體現的分配原則是對社會公共財政進行的再一次分配。社會保險對公共財政的橫向再分配,將社會中的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現在風險進行轉移,為其未來發(fā)生的風險進行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則是對公共財政進行縱向的再分配,將收入較好、財富較多的公民的收入向收入不那么好、生活水平不那么高的特定對象進行分配和轉移。
三、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體系間的關系
分析我國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關系,主要特點是相互依存、緊密相連而不可分割。
(一)公共財政是社會保障的主要資金來源
目前,無論是什么類型的經濟發(fā)展體制,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公共財政是社會保障的主要資金來源。這不僅是源于社會保障資金的社會服務性質和公共利益發(fā)展性質,也是源于公共財政的主要籌集形式。公共財政來源于納稅在社會中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政府通過自己的整理權利將財富進行再次分配;因而,公共財政在一定程度上則需要服務于社會財務的創(chuàng)造者和財富的創(chuàng)造進程,用以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運行、人民生活的安定團結。在我國,社會保障通常分為社會保險、社會救濟、普遍津貼等,其中,其所體現的分配原則是對社會財富進行的再一次分配。
(二)社會保障是政府進行財政稅收的重要手段
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相輔相成,一方面,公共財政是社會保障的主要資金來源;另一方面,社會保障也為公共財政的順利獲取提供保障。此外,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履行公共財政職能的重要手段,正因為有了社會保障的支持,公共財政制度的有序運行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而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公共財政也成為政府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直接形式,社會保障資金實際上是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和轉移。因此,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將直接影響著公共財政的去向;而公共財政資金則由于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才有了其來源。從納稅人的角度來看,社會保障資金實質上是以利潤或者所得稅的形式轉化為公共財政收入,進而納稅人通過社會保障資金的形式得到這部分納稅的社會服務。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由于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范圍與標準都源于納稅人和社會運轉對公共支出需求,因此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將直接影響到財政的整體支出和對社會的貢獻和服務情況。
(三)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兩者密不可分
如上文所分析,公共財政來源于納稅在社會中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政府通過自己的權利將財富進行再次分配;而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公共財政也成為政府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直接形式,社會保障資金實際上是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和轉移。因此,就資金管理模式而言,社會保險屬于專項基金管理,以收支平衡為基本原則來協調公共財政對社會貢獻與收益的聯系。因此,社會保障與公共財政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公共財政依靠稅收籌資實現而社會保障為其稅收籌資奠定基礎。
四、我國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體系的發(fā)展現狀
分析我國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體系的發(fā)展現狀,主要體現在整體支出還有待提高以及社會保障支出結構不夠合理這兩個方面。
(一)社會保障整體支出還有待提高
自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在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開始放緩轉向以國內需求為基礎的增長引擎;同時,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和一個深水區(qū)域,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體制改革。在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部分決定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并對公共財稅作出系統的安排深化,走上現代公共財政體系的建設。由此,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支出體系中也隨之逐年增長。盡管如此,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在整體上相比同等經濟國家,還處于較低水平,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部不夠完善。在居民生活保障方面,社會保障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公共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結構不合理
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人們生活之間的貧富差距逐漸增大,隨之而來,也給社會安定帶來巨大的隱患。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需要建設需要與之配套的更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以及相應的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結構。目前,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社會保障投人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尤其是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較落后,于我國農村發(fā)展現狀匹配度較低。一方面,在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社會保障規(guī)模上存在不協調的現象。盡管我國目前仍然是農村人口居多,但社會總體保障費用的支出卻傾向于占比較少的城市居民,因此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處于較落后的階段。此外,由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不完善,公共財政支出對社會救濟與補貼制度沒有起到應有的保障作用,對公共的社會服務保障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對社會保障投入方向不明確、支出結構不合理、缺乏長效機制等現實情況的存在,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結構存在不協調的現象。
五、從公共財政視角思考發(fā)展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
(一)完善財政預算體系,提高社會保障預算投入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認為,在公共財政的預算管理體制方面,應擴大到涵蓋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支出項目,建立“完全標準化,開放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谶@個財政目標,完善我國公共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全面采用標準化,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將現行的稅收制度進行完善以保障我國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谪斦杖敕€(wěn)定的基礎上,再對公共財政資金進行現代化管理,并不斷地穩(wěn)步提高我國社會保障預算投入。在得到更多的公共財政資金的支持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得到更全面和完善化發(fā)展。
(二)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在建立完善化財政支出結構后,社會保障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規(guī)模越大,其所涉及的社會保障建設安排越繁雜。因此,在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之后,還應注重其管理和運營,“??顚S谩?,切實利用社會保障資金向社會提供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在公共財政資金的預算安排上,應把社會保障支出安排放在首要位置,平衡城鄉(xiāng)支出差異,逐漸提高我國社會保障水平。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參考文獻:
[1]段婕.我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的測度分析[J].開發(fā)研究,2006(5).
[2]田成平.《社會保障制度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崔璨.稅收、地區(qū)生產總值與物價水平——基于重慶市1998-2016年的經驗數據[J].時代經貿,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