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潮河就像一條舞動的綢帶,將潮關村環(huán)抱。這座小村莊歷經戰(zhàn)爭硝煙、水災的侵擾、歷史的變故,如今靜靜地枕在潮河的臂彎里,享受現世的美好。
潮河蜿蜒流淌
村中的“潮河關城堡”石碑
潮關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區(qū)古北口鎮(zhèn),是一處只有400多人、鮮為人知的小山村。但就在這樣一座小村莊里,卻有一座始建于北齊年間的古城堡—潮河關城堡。
據村里人介紹,潮河關城堡大體為正方形,有西、南兩個城門。西門上方正中嵌有一塊石匾,上面鐫刻著“雄峙潮河”四個大字。如今,山脊上長城蜿蜒,城樓相接,仍可感受到當年軍情的緊急。但長城下的城堡早已是斷壁殘垣,不復往日的雄渾壯麗。殘存的西城墻長155米、高4米多;北城墻是北齊時期長城的一部分,如今只留下西端的一小段;東城墻在山坡上,在雜亂的樹叢中依稀還能看到一些殘跡;南城墻已經蕩然無存。殘存的城墻由大塊毛石壘成,白灰勾縫,墻面平整。城墻倒塌后,城堡內外的房屋逐漸連成一片。
潮關村內有城堡,應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古北口建有長城,是抵御外敵的要塞。潮關村又是這一帶防御的核心。再加上村莊的南、北、西三面被潮河環(huán)繞,東邊是一座高聳的山梁,形成天然的天塹。潮關村最初只是一個小寨子,用來把守關口和長城。明朝時,為了駐軍御敵,朝廷在潮河沿岸建了許多營寨,又在重要部位先后筑起和翻修了城堡。潮河關城堡就是其中一座。明朝的邊關志書《四鎮(zhèn)三關志》記載:“潮河川關,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眾騎,極沖?!背焙雨P城堡因此被稱為“潮河川營城”。
瘟神廟內梁架
瘟神廟中壁畫
北方寺廟眾多,但少見瘟神廟,潮關村內有一座。潮關村三面環(huán)水,環(huán)境潮濕。潮河又經常泛濫,從上游漂來的人畜尸首,經常在潮河村這個巨大的拐彎兒處停下來,很容易引發(fā)瘟疫。于是,村里人合資修建了一座瘟神廟,供奉瘟神,以消災免難。
瘟神廟位于潮河關城堡的西北角,利用兩面城墻來作為寺廟的院墻。寺廟坐北朝南,正殿里供奉著真武大帝,旁邊的耳房內供奉著菩薩,西配殿內供奉著瘟神。
殿內的梁柱因年久顯得有些黑舊。墻壁上繪有故事畫和人物畫像。故事畫色跡發(fā)黃,顯得古舊;人物畫中人物眾多,畫得栩栩如生,至今仍保有鮮亮的色彩。當地專家介紹說,這些壁畫創(chuàng)作于明代,清朝時進行過修復,雖然時間久遠,但色彩不褪,令人稱奇。
在諸多畫像中,有一幅神像格外引人注目。畫中的神名為四目神,長著四只眼睛,是光明的化身,能驅除疾病,護佑安康。奇特的是,當你仔細觀看這幅畫時,會眼花繚亂,產生暈眩感。究其原因,是繪畫者作畫時利用了視覺誤差原理,才產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寺廟南面有一座清代的磚木結構的戲樓。戲樓闊大寬敞,內梁柱上畫滿彩繪。據村里老人說,真武大帝和瘟神爺都是五月初五出家的。為紀念他們,早年間村里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前后都要在這個戲臺上唱大戲,一連唱三天。四里八鄉(xiāng)的人都會前來看戲,非常熱鬧。
潮河古稱“鮑丘水”,每到汛期,洪水咆哮,聲響如潮,故得此名。它源自河北豐寧,似把一把劍,劈開兩山,涌入古北口。途中有小湯河、安達木河等支流匯入,聲勢更為壯大。奔向西南,它又與白河相匯,合稱“潮白河”,成為京城北面的重要水系。然后又一路南下,別密云,過順義,涉通州,至天津,入渤海。
潮河清澈,千百年來滋潤著大地,養(yǎng)育著兩岸的村莊;潮河也有“發(fā)怒”的時候,引發(fā)洪水,危害兩岸的百姓。
現存的史志中有多次關于潮河水災的記載。清代《日下舊聞考》中援引《金史·五行志》記載,金宣宗時“貞佑二年六月,潮河、白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關至老王谷”。明清時也有記錄,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以及1939年,潮河均發(fā)生過特大水災。當時,“平地水高二三丈,沖倒城垣墩臺”,“漂沒民居并人畜”?!恫缴剿洝分袑懙溃骸叭凰酝募?,大雨則諸崖之水奔騰而下,漂木走石”,場面令人恐懼。潮關村被潮河環(huán)抱其中,因而屢屢遭災。
目前潮關村里的老房子僅存幾處。很多老房子都在1933年的“潮關慘案”中被燒毀。當時,日軍攻占了古北口。后來,日軍號稱有兩個日本人被打,要捉拿打人者,便闖進了潮關村。日軍接連兩次進村進行了報復性屠殺,共有83人被害,上百間房屋被燒毀。這就是慘無人道的“潮關慘案”。在潮關村北部,豎立著一座潮河關慘案紀念碑。高聳的石碑提醒著后人要永遠銘記潮關村這段慘痛的歷史。
如今,烽煙散盡,潮河水靜靜地從潮關村流過。閱盡滄桑的潮關村也迎來新的發(fā)展、新的生活。
瘟神廟內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