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剛
梁漱溟先生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他一生著作豐碩,人生如其著作一樣豐富多彩。先生向來對金錢看得淡之又淡,幾則故事便能證明。
1926年, 33歲的梁漱溟與師友遷居萬壽山北大有莊同住共學,開始講《人心與人生》。由于講得特別精彩,前來聽課請教的人絡(luò)繹不絕。一年后,教育部一位官員聽到他的這個講學后,認為十分精彩,便推薦他為北京高校學生演講。
1927年1月,梁漱溟開始在北京高校講《人心與人生》,他個人十分興奮,感到這是對自己治學的肯定,表示要免費講。大家都知道他對于學問癡迷,對錢一點也看不上,也沒有過多禮讓。
可梁漱溟講了幾場后卻突然提出要收費,組織者便提出讓梁漱溟自己定價。梁漱溟張口便說,每人聽課費1元。這讓許多家庭貧困的師生很不理解,有些人開始罵他,說他以前都是披著善良的外皮,現(xiàn)在終于露出猙獰的面目了。
梁漱溟根本不在意誰罵,依然定時開講《人心與人生》,可兩個月過后,高校再也沒人罵他了,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學校,都有一些家庭十分貧困的學生收到了5元至幾十元的助學費。
這都是梁漱溟給的。原來,梁漱溟開講后,許多學生因為排不上號而焦急,而梁漱溟發(fā)現(xiàn),每場都有教育部安排許多有關(guān)系、有門路的人,至少占去一大半座位,他們占了座,那些窮學生就沒有聽課機會了,于是,他便想了這個辦法,從這些學生中掙來一些錢,補助給那些沒有聽課的窮學生。
1941年3月,中國民盟成立,梁漱溟任常務(wù)委員,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創(chuàng)辦《光明報》。剛剛辦起來的報紙,經(jīng)費和經(jīng)營都十分困難。此時,著名報人薩空了因為報道皖南事變的真相被國民黨通緝,被迫去了香港。
薩空了來港后,梁漱溟十分高興,第一時間聯(lián)系他,表達邀請其辦報的愿望。薩空了攜全家來港,正愁生活沒有著落,干老本行當然愿意,考慮到《光明報》也是進步報紙,薩空了也沒有和他談工資條件,一心撲在報紙上。
不久后,在梁薩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光明報》漸漸打開了市場,經(jīng)營走上了正軌。梁漱溟正式提議并報總部批準,由薩空了任報社總經(jīng)理,并期望總部盡快批復??墒?,民盟中央?yún)s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秋天也沒有動靜。薩空了不知民盟中央是對自己工作不滿意,還是其他什么原因便去問梁漱溟。梁漱溟對他說,中央最近正忙還沒來得及。如此一來二去,薩空了有點急了,表示一家老小生活無著落,再不同意將離開這里。這一下,梁漱溟有點急了,他給民盟總部發(fā)了一份急報,薩空了的批復才算批了下來。
后來,薩空了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原來,這是梁漱溟一直在為薩空了考慮?!豆饷鲌蟆返纳玳L是梁漱溟,薩空了是經(jīng)理,可梁漱溟在定工資時,只給自己定100元,而給薩空了定200元。民盟認為這樣不合規(guī)矩就一直不批。而梁漱溟卻堅持,表示自己獨自在港花銷小;而薩空了全家在港負擔重。并最后發(fā)電說,如不同意,將不再辦報,民盟這才同意他的提議??杉幢氵@樣,梁漱溟還是不太滿意,每次開工資的時候,總是把自己一半工資交給會計,讓他交給薩空了,并叮囑說是營利分紅。
(選自《做人與處世》)
快言快語
為了幫助貧困學生,梁漱溟可以不顧名聲收取聽課費;為了幫助薩空了,他可以降低自己的工資。梁漱溟對錢看得很淡,與其說是性格始然,不如說他的天性中就有善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