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快樂的童年是一個奇跡

2018-09-26 02:47尼德羅
視野 2018年18期
關鍵詞:孩子教育

尼德羅

在已然過去的暑假里,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忙碌的。

英語、奧數課程不存在任何意外地保持著高報名率,寫作、閱讀班的覆蓋率也不低。除此之外,學一兩樣樂器,女生加個舞蹈,男生多一項運動,也可以納入標配。我身邊最“厲害”的一個孩子,總共報了18個培訓班。我不知道12歲的她,是以怎樣的狀態(tài)在應付。

夏令營也是暑期不可或缺的一個項目。據聞中國針對青少年的夏令營產業(yè)規(guī)模已經超過300億元,并將很快突破千億。從身邊經驗來看,動輒去個歐美名校參觀,持續(xù)十天八天的,耗資三五萬,的確已屬家常便飯。

對于下一年要面臨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孩子,家長的神經會更加敏感。五花八門的補習班、銜接班,令孩子們在暑期就提前踏上了忙碌的新征程。從暑期結束,到學校開學,孩子們不過是從一種繁忙狀態(tài)過渡到另一種繁忙狀態(tài)。

忙碌并不是最可怕的,但隨波逐流式的被動忙碌,是對童心童趣的一種扼殺。忙碌之后,必將是疲倦、煩躁乃至抑郁,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異化成了工具。

沒有童年的祖輩

導致80后父母疲憊不堪的原因有三點:生活社區(qū)從熟人社區(qū)變成陌生人社區(qū),教育的地位被無限拔高,看護人過多帶來嚴重內耗。

事實上,這三點也是孩子缺乏快樂的原因所在,仔細去看,每一點都在剝奪孩子自主安排生活的空間與時間。但是,孩子幾乎沒有自主安排的空間與時間,這一情形的反面,不是80后,而是50后,也就是如今的孩子祖輩。

以我的父母為例,他們都是50后,兒時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村莊里。村里所有人知道誰是誰家的孩子,整個生活空間是封閉而熟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不重視,而是極為漠視。我的母親僅僅因為是女兒身,就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至于看護,一旦孩子能聽懂話、能自己走路,就不會有專門的人來負責照看。

我特意對父親做了一個訪談,了解他那一代人的童年狀況。據父親回憶,他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提一個籃子去撿柴火,到了十二三歲就開始獨自砍柴、挑擔。每到周末,他都需要負責把家里下一周的柴火準備好。

炎熱的暑假,他常常會在五點多上山,砍完一擔柴,才回來吃早飯——每天都是一碗稀湯。到了十一二歲,父母還開始跟著做裁縫的爺爺做學徒,如果不是18歲的時候入伍當兵,也許他現在還是一名裁縫。

母親的情況也差不多。一輩子沒有上過學的她,從小拔豬草、放牛、織草席……從十歲出頭,她就成了家里的重要勞動力,賣草席的錢曾幫助重病的外公還掉了一部分債務。在那個年代里,未成年的母親,竟然成了家里的經濟支柱。

在父母生活的時代,他們到了五六歲,就需要逐漸開始投入生產,創(chuàng)造一定的經濟價值。這種家務投入不是美式育兒中為了鍛煉孩子的責任心、消耗孩子的精力,而是真正基于家庭困難的需要。

1960年前后的中國,正處于工業(yè)化高歌猛進的時期。雖然跟19世紀的西歐、美國不能簡單對應,但兒童的概念其實并沒有真正普及開來。也許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已經有了針對兒童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和夏令營。但對于超過80%的農村孩子來說,一旦脫離了嬰幼兒期,他們就需要為家里做點什么。

19世紀的歐美,童工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筆下的奧利弗性格忠厚老實,是工頭們喜歡的類型。從九歲開始,輟學的奧利弗就成為工人,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即便后來被殯儀館的的老板領回去,也需要充當他的學徒。

我的爺爺也是九歲開始做裁縫的學徒,14歲開始出師接活。按照爺爺的設想,我父親也會走同樣的路。的確,從爺爺到父親,幾十年期間并沒有太多的變化。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大量輟學的孩子都會走上學徒之路。在電影《百鳥朝鳳》中,游天明遵循了傳統(tǒng)的做法,在父親的苦苦哀求下,終于進入焦家班做學徒。不幸的是,現代化的浪潮沖擊了所有人,嗩吶班子被西洋樂隊所代替。

但不管結局如何,生于1970年代的陜西農村娃娃游天明,和分別生于1920年代和1950年代的中國農村孩子一樣,都不曾有過今天意義上的童年。

童年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

嚴格來說,在整個社會有能力完全普及義務教育,并且保護未成年人之前,孩子們都是沒有童年的。

1899年,美國曾有28個州頒布了保護兒童的一系列規(guī)定,但無奈執(zhí)行松懈,或者存有巨大的漏洞。比如,童工法規(guī)定如果這個孩子的工作收入,對于養(yǎng)活自己或寡居的父母十分重要,就應該允許他被雇傭。

1830年的霧都孤兒奧利弗,1900年美國南卡羅納州的童工歐文斯,以及1960年時的中國男孩,即我的父親,他們盡管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有兩點是很類似的:他們都在創(chuàng)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同時,他們也都處于饑寒交迫之中。

據父親回憶,1958-1960年,家里的主食經常是糠。這種稻谷外殼沒什么營養(yǎng)不說,而且非常難以排泄,解手的過程極為痛苦。在冬天,只有草鞋穿的父親會被凍傷腳趾,外出干活時非常疼。50多年過去了,父親對此,依然耿耿于懷。

“童年”其實是被發(fā)現的,而這與兒童保護法律的出現息息相關,也跟整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提升不可分割。

到了二戰(zhàn)之后,美國的大部分孩子都獲得了真正“快樂的童年”。就像出生于1940年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羅伯特·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里所描繪的,孩子們無論貧富,可以上學,可以一起玩耍,并且都不需要擔心溫飽。

這是因為,美國在1938年終于在全國層面以法律實現了禁用童工的規(guī)定。而大部分中國孩子要獲得類似的待遇,要遲至1970年代或者更晚一些。

直到1986年,中國的《義務教育法》才被正式頒布。此前的1956年,頒布的《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草案)》內規(guī)定:“按照各地情況分別在五年內或者七年內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奔热话凑崭鞯厍闆r,那么輟學的情況也就變得十分常見。

作為80后,也許在我成長的年代里,中國整體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家庭物質條件都還趕不上1958年的美國中部城市克林頓港,但擺脫了溫飽的威脅,強制進入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之后,我們這一代孩子同樣享受到了自由自在的童年。

所以,如果要獲得快樂的童年,不僅僅需要滿足在熟人社區(qū)隨意玩耍、學習壓力不至于太大、看管的人不會太多等條件,還需要保障起碼的溫飽水平。

的確,與今天的孩子相比,80后沒有補課、培訓的壓力,生活的社區(qū)依舊穩(wěn)定、封閉;而與40、50后相比,80后不存在饑寒交迫的威脅。歷史地來看,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其實只是一場意外。

等待奇跡的一代

當教育變成社會階層流動主要甚至近乎唯一的渠道,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會被成人所把控。中美中產家庭的區(qū)別在于,中國的中產家庭父母只是經濟意義上的中產者,在學歷、學識和教育觀念上,并沒有能夠獲得與經濟能力相匹配的水準。所以,對比之下,中國的家長會更急功近利,更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但不管怎么說,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已經無法擁有大量無憂無慮的時光。英國的教育機構也打算花費數千萬英鎊,推廣中國上海的數學教學模式。整個東亞的國家和地區(qū),都在瘋狂比拼對教育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投入。

今天,我們告別二戰(zhàn)已經73年,距離冷戰(zhàn)結束也已經快30年。貧困差距的擴大已經不是某個國家的現象,而是在全球普遍存在,就連德國也是如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相對和平期后,全球層面的階層流動都在趨緩。或許,這也是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原因所在。

身處在這一浪潮中,我不禁為自己不到兩歲的孩子感到擔憂。至少到目前為止,他是如此地開心快樂。然而,快樂的童年畢竟只是一場意外,一個只發(fā)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意外。幾年之后,當他從幼年走向童年,他還會遇見這種意外嗎?

作為時代的意外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作為個案的意外或許存在。例如,我認識一個琴童,父母賦予了他相當大的權力和能力來自主安排拉琴、運動、閱讀、游戲的時間分配。從他的精神狀態(tài)來看,我能感受到他發(fā)自內心的快樂和愉悅。不過,一個重要的前提在于,他已經從現有的學校教育中剝離出來,看起來他似乎并不需要背負中高考的壓力。

作為父親,我想我一定會盡力為孩子保留一塊發(fā)生意外的土壤。但我明白,在這個時代,快樂童年的生長邏輯已經不同于我們那一代。如何在父母深度干預的前提下,讓孩子能夠追逐自己的興趣,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不僅需要父母持有相應的理念,更需要社會出現能夠融合、實踐這種理念的學校。

就后者而言,這無異于要創(chuàng)造一場奇跡。

(李紅軍薦)

猜你喜歡
孩子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熊孩子爆笑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