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思
摘要:近年來,教育者考慮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大學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開始進行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與發(fā)展目前已初見成效。筆者針對這一教學實踐進行了思考,分析了近年來的教學現(xiàn)狀,并提出了對于未來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的策略。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傳承與融合;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8-0235-02
英語學習貫穿學生十多年的基礎學習生涯,許多人在畢業(yè)之后也會根據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主動去進一步充實自己的英語知識和技能,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大學英語學習和其他階段的英語學習有所不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空間的彈性較大,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需要激發(fā)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讓其充分意識到英語和自身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既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又能使他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促進兩種文化的融合和共同進步。
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
1.國際交流日漸增多,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傳播和弘揚。隨著科技社會的不斷進步,便利的交通系統(tǒng)以及快捷的聯(lián)系方式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以及科技文化往來日漸增多。中國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熱情,是世界了解中華民族的窗口。中國作為大國,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上對于中國文化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一些中國古老的文化如針灸、中醫(yī)中藥一直以來都吸引了國外很多人士的目光,而一些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如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華美食文化等還需要進一步地“走出去”。這就需要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力量——大學生,憑借英語這一語言工具,將眾多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廣泛傳播,從而進一步加深外國對于中國全面、具體、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
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國際化是近年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各國人民之間的關系在文化交流中越發(fā)的親近。由于開放政策的支持,大學中的國際交往學習項目越來越多,在大學校園中我們也時常看到外國留學生的身影。不管是本國學生走出去,還是吸引外國優(yōu)秀的留學生,跨文化的交流貫穿始終。能夠用英語和外國友人進行交流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能夠將本民族文化用英語熟練、正確地表達則是跨文化交流的關鍵。將傳統(tǒng)文化應用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認識到了這一教學模式對于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達成共識,教學過程則會進展得更為順利。
3.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培養(yǎng)其民族文化自豪感。大學作為一個充滿眾多選擇和可能性的平臺,在正確的學習觀念引導下,學生才更有可能理解學習真正的意義。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接觸到許多的外國文化和價值觀,而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思考,面對兩種不同的文化可以形成正確的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在這種觀念的支持下,跨文化交流中學生更能表現(xiàn)出中華兒女的自信與熱情。
二、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中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1.大眾對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認識程度不夠。筆者對于大學生和部分英語教師一共進行了1000份問卷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的情況不容樂觀。大家普遍認同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程度,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較高,但對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有著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80%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和母語存在獨立性,學好英語和自身的母語文化水平沒有太多聯(lián)系,55%的教師也認為過多對于漢語的涉及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英語的教學。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認識到了這一應用的積極作用,但對于具體的操作卻沒有明確的概念。這都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程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理念推廣和教學執(zhí)行各方面都需要繼續(xù)努力。
2.大學英語教學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禁錮,過多地強調了西方文化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往往以外國的文本為主體進行教學,用正宗的英語文化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是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但隨著我們對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研究,這一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全部需求。英語課上學生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思想,了解各種西方的文化內涵和意向,考試的難度也不斷增加,變著花樣考察,促進學生對于英語知識了如指掌,然而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對于自身文化的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無法用英文準確地表述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僅僅是了解別人的文化,這在跨文化交流時是達不到“文化互通”的效果的,這也不符合跨文化交流本身的目的性。外語教學的目的本身是培養(yǎng)能熟練運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的人才,且要求其能夠具有基本的國際視野、合理的文化價值觀,但首先是要具有把自身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的能力。社會各界過度地將英語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一個標志,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往往在找工作的過程中能夠脫穎而出,然而真正的文化交流能力又該如何考察呢?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
1.增加重視程度,在英語教學材料中加入中國文化元素。為了真正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必須使大家在精神上重視起來,因此有關教育部門應當首先對此問題對于英語教學材料做出一系列積極穩(wěn)妥的改良,從而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指出學習的方向。比如,可以在大學英文教材中增加一些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如針灸、宣紙、武術等都可以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事物。教材中還可以設置專門的中國文化單元,除去以上出于自身視角的話題,也可以選取一些外國作家作品中對中國文化進行介紹的文字,從外國視角看待中國則會顯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同樣也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大學英文四、六級及口譯考試等也都可以適當?shù)丶尤脒@些話題,這既強調了其重要程度,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同時也學會了該如何用英文準確地表達,能力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得到了鍛煉。
2.教師努力增進技能,探尋有效教學的新方式。認識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之后,教師則需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分析,用心規(guī)劃教學內容,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自然地融入教學內容中去,也可適當?shù)貙⒅形鞣轿幕凑疹愋瓦M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生動、直觀地情境下感受其各自的特點,加深理解的同時也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能力。大學生對于一些基礎的英語國家文化應該有所了解,那么教師則可以以節(jié)日、影視劇、物質文化遺產等話題為切入點,定期組織開口練的活動,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將中外文化的這些方面進行比較,讓大家互相交流觀點,可以采取圓桌談論會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PPT匯報展示的形式,總之形式多種多樣,趣味性十足,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教學意義。
3.學校及相關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增進理解。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上的時間其實是有限的,基礎的教材內容仍是主體,以上的活動也只能定期舉行,在形式的靈活度上有所欠缺。然而要想讓學生進一步鍛煉能力,則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有關中西方文化的活動。學生社團源于廣大學生,應該是學生想法的代表和綜合,那么他們就可以根據時事熱點或者大家關心感興趣的話題組織一些活動,學校在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的同時,也應設置部門對其嚴格認真地進行審核,若其活動策劃科學合理,符合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則可以投入開展。比如,可以組織外國名著中文譯本的討論會,針對原著翻譯中具有爭議性的部分,結合中西方文化的特點,討論如何翻譯最符合原有的特點,同時也順應了中國文化的特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由此體現(xiàn);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關于中西方文化進行講座,通過系統(tǒng)化的教學以及點撥引領學生達到對于中西方文化更加深刻的見解。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也可以在學校的聯(lián)合和組織下舉辦討論沙龍,在交流中促進文化的融合與共同進步,這同樣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實踐。
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同樣也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探索。盡管現(xiàn)在呈現(xiàn)的效果并不完美,但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會不斷與時俱進,努力增進技能,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李倩,孫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07-209.
[2]黃輝.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東岳論叢,2009,(4):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