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剛
推行教學改革,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語文教學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使命。教師是實施教學改革的主導者,直接對學生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因此,教師必須絕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力與學習個性,嫻熟地把握教學手段,營造愿學、樂學氛圍,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鑒于此,我們學校語文組進行了“導悟式”教學的初步嘗試。其教學思想是“教貴引導,學貴領悟”,教學原則是“教師導學,學生悟學”,教學目的是“誘導學生運用才智,廣開領悟之源”。
一、淡化分析,引導自學
對于語文教學,要堅決摒棄對課文講深講透,肢解課文,照搬教參,把教參的結論硬塞給學生的行為,要打破以講為主的課堂格局,“使學生盡量自求了解”,盡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與訓練。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學語文主要靠學習者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己觀察、自己寫作。教師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感知、領悟、吸收、內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自學,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如讀課文的方法,先審題,再閱讀。一遍粗讀,通其大意;二遍細讀,理清結構層次;三遍精讀,領會內容,研究寫法。在此基礎上,再把不同文體課文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讀記敘文要弄清記敘文的六要素;讀散文,要依據(j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明確線索,把握中心;讀說明文,要搞清“四個什么”: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按什么順序說明的,用了什么說明文方法;讀小說,要抓住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個要素加以思考、分析。讓學生自己揣摩領悟文章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之處。從閱讀中領略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情趣,欣賞文章中的真、善、美,體會文章充盈著的思想感情,從而使文章的語言藝術和語言技巧逐步內化,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做一個引導者,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和氛圍,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勤于讀書,善于讀書,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二、啟發(fā)引導,發(fā)現(xiàn)領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這是顏淵對自己的老師孔子教學方法的稱道。教師要完成好“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貴在引導。教師循循引導于先,學生孜孜求學于后,教師的“善導”,啟引學生的“善學”。記得我在上《松鼠》這課時,有個學生突然發(fā)問:“老師,松鼠吃不吃糧食?”我微笑著鼓勵那位學生,接著讓大家討論這個問題。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有的學生說不吃,有的學生說要吃。說不吃的理由是課文中沒寫,說吃的理由是老鼠、田鼠都偷吃糧食,松鼠也是鼠,肯定也吃糧食。正在爭執(zhí)不下時,我讓同學們看課文第三段,松鼠經(jīng)常在什么地方活動。片刻,提問題的學生霍然而起:“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松鼠不吃糧食”?!澳阍趺粗浪墒蟛怀约Z食?”我笑著問?!八墒笫窃跇渖匣顒?,從來不接觸人的住宅,不遇到樹枝被風刮得亂搖晃的時候,它們連地面也不來,咋吃糧食?”我欣慰的點了點頭,同學們也笑了???,對學生這個異想天開的問題,我沒有回答一個字,卻使學生“自問自答”了。這真是“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事半功倍啊!《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边@里是通過比喻,說明教學應重引導,使學生跟著老師引導的思路思考下去,以致豁然開朗,融會貫通。
啟發(fā)誘引導學生,使之曉明事理。引導而不是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強迫學生走,啟發(fā)學生而不代替學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領悟,主動獲取知識。
三、創(chuàng)設問題,開啟思維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睂W生不動腦筋,不善于思考,學習效果是不會好的。學思結合是學習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學語文更是離不開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的思維要靠提問來調動,一堂沒有任何提問的注入課,很容易抑制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發(fā)展思維的問題情境,用問題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通過提問設計,把牽一發(fā)而全動的“課眼”挑明,把學生學習上的疑點擴大,把那些存在的問題展開,挑起并擴大矛盾,引發(fā)學生思考與爭論,去探幽尋微,解決問題。
在教學《變色龍》一文中,老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奧楚蔑洛夫一會兒說天氣熱得要命,把大衣脫下來,一會兒又嫌天氣冷了,要穿大衣了,是不是真因為天熱天冷呢?”學生們四人一組,熱烈討論,有的學生認為:“奧楚蔑洛夫因為心理緊張,因此產生忽冷忽熱的感覺?!钡械膶W生卻說“奧楚蔑洛夫并不緊張,只是因為他一會兒說要懲罰狗主人,一會兒又要奉承狗的主人,要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下子轉不過來,所以要談論天氣,脫大衣、穿大衣,使人們不注意他的態(tài)度變化。”顯然,通過討論,學生積極思維,深刻的領悟到了變色龍的性格特征。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教師經(jīng)常以疑激疑,學生受其潛移默化,就會逐漸領悟到:該怎樣抓住要害,發(fā)現(xiàn)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四、身體感悟,角色表演
許多語文課文尤其是小說,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教學中,讓學生角色表演,全方位調動他們感知、感受語言文字的內涵,運用身臨其境的身體感受,去把握文中傳達的信息。如果學生這方面的欲望調動起來,他們就會主動的參與,從而自覺、主動、認真細致的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并且在課前作精心的排練。學校趙老師在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就運用了角色表演的形式,尤其是扮演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兩個同學把菲利普夫婦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盡管道具簡單,也不曾有應有的裝飾,學生能淋漓盡致的體悟出小說的內涵,可以說這是老師引導的結果,也是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探索的結果。表演之后,設置點評表演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談表演的優(yōu)劣得失中,檢驗學生悟學的效果。事實上,在紛紛發(fā)言的學生中,不乏有對表演細節(jié),諸如眼神、嘴形、呼吸、手勢、體態(tài)等的建議與設計,對文中力透紙背的蘊含,給予了發(fā)掘,充分展示了學生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理解,對小說內涵的體會與領悟。角色表演還可以運用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如《狼》……
課本劇的表演,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能力,又讓學生樂學悟學,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給學生當好向導,為學生營造愿學、樂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悟中求得,從而輕松愉快的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