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華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線路運輸處,西安 710043)
在線路上開行不同種類的旅客列車,因速度不同,高速度等級列車需越行低速度等級列車,低速度等級列車需在車站待避。由于兩種旅客列車速度差較大,若站間距離過大,不僅影響線路的通過能力和調(diào)度指揮的靈活性,而且會降低低速旅客列車的旅行速度;反之,若站間距離過小,既浪費大量工程費用,又增加運營支出。為了不影響高速度等級旅客列車的旅速要求,需要研究確定低速度等級旅客列車與高速度等級列車共線運輸?shù)恼鹃g距離問題。重點研究350 km/h與250 km/h動車組共線運行和250 km/h動車組與160 km/h普速列車共線運行兩種運輸組織模式下站間距離的取值問題。
(1)最大限度滿足沿線各城市的旅客出行需求和促進沿線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在大量旅客集散的城市設置客運作業(yè)站。
(2)滿足高速鐵路運輸組織和通過能力的需要。
(3)便于高速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增強高速鐵路的競爭力。
(4)根據(jù)列車運行和調(diào)整需要,設置中速列車待避高速列車的越行站。
以前的研究都是按4 h,后續(xù)研究擬采用6 h,在4:00~6:00安排部分跨線車通過。
列車追蹤間隔對車站分布影響較大,從目前運營的高速鐵路追蹤間隔分析,大多設計為3 min,實際采用5 min,受較大始發(fā)車站到發(fā)能力的影響,3 min較難實現(xiàn),因此建議低速客車上高速鐵路按4~5 min組織行車,開行250 km/h和350 km/h動車組的高速鐵路按3、4、5 min組織行車。
通過理論分析,在列車追蹤間隔時分及“天窗”時間一定的條件下,車站分布和越行次數(shù)為影響扣除系數(shù)的兩個主要因素,從影響程度分析,越行次數(shù)影響程度遠大于站間距離,隨站間距離的增加,30~80 km站間距離低速列車扣除系數(shù)由7.4增加至8.2,變化不大。經(jīng)研究,500 km的運行區(qū)段,越行次數(shù)采用2次時,低速列車的扣除系數(shù)為11.8~12.4;越行3次和4次,低速列車的扣除系數(shù)減小為6.9~8.8。低速列車每增加1次越行,可提高通過能力10對/d左右。而越行次數(shù)又影響到低速列車的運輸質(zhì)量,若低速列車運行速度保持在100 km/h左右,增加車站個數(shù),但越行次數(shù)不增加,低速列車不降速,可提高通過能力5~6對/d,若保持低速列車的運行速度不降低,500 km的運行區(qū)段低速列車越行次數(shù)一般不宜超過4次。
大量的運行圖鋪畫研究分析表明:在原有車站分布基礎上加站后,在運行圖框架不變,保證運輸質(zhì)量,越行次數(shù)不變的基礎上,可為列車越行提供更多的選擇,增加運輸組織的靈活性,進一步優(yōu)化運行圖,并具有提高通過能力的可能性,但提高幅度有限;若提高運輸能力,需增加越行次數(shù),降低運輸質(zhì)量;若增加車站,又不降低旅行速度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運行圖優(yōu)化而提高運輸能力,則列車需連發(fā)。因此,在保證低速列車運輸質(zhì)量,車站分布距離一定的情況下,增加車站,并不直接影響通過能力的大??;若不考慮運輸質(zhì)量,則車站分布越密,線路通過能力越大。
3.1.1 滿足能力需求的合理站間距離
根據(jù)《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TB10621—2014)計算通過能力[7],并采用鋪畫列車運行圖與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式,計算高速列車間扣除系數(shù)。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高速列車間扣除系數(shù)
高速列車如果停站率為20%,按規(guī)格化最有利的停站方式,停站時間1~5 min,列車平均扣除系數(shù)為1.34~1.60;如果停站率超過20%,或停站時間超過1~5 min,或打破了由遠至近依次停站的規(guī)律,都將增大列車扣除系數(shù),一般可在1.4~1.6取值。
低速列車扣除系數(shù)取值:按均衡運輸考慮,兩列動車之間只有1列低速列車,在開行不同數(shù)量的低速列車15、20、25、30對/d情況下,站間距離30、40、50、60、70、80 km時,根據(jù)越行次數(shù)計算的低速列車扣除系數(shù)并參照隔站及站站越行條件下,其扣除系數(shù)見表2、表3。
表2 低速列車扣除系數(shù)建議采用標準
表3 低速列車不同越行條件下扣除系數(shù)取值
通過能力按公式(1)進行計算。
N混=N高+N低=N全-ε低N低+N低(1)
低速列車上高速鐵路動車組追蹤間隔時間分別按4、5 min,得出站間距離與通過能力的關系見表4。
由表4可見,站間距離在30~90 km,若運行20對/d普速列車,追蹤間隔4 min,通過能力為131~92對/d;追蹤間隔5 min,通過能力為110~77對/d。由于低速列車按均衡鋪畫,不考慮追蹤運行,因此,低速列車開行越多,線路通過能力越小。
3.1.2 坡度對站間距離的影響
在長大足坡地段,車站分布對通過能力會有較大影響。經(jīng)模擬計算,25‰的坡度地段運行50 km,采用CRH2動車組運行250 km/h速度的運行時分為21.0 min,采用低速列車運行160 km/h運行時分29.6 min,時間差值為8.6 min,按技術速度系數(shù)0.9分析,25‰的坡度地段運行50 km,CRH2的運行時分為13.3 min,低速列車運行時分20.8 min,時間差值為7.5 min,對低速列車25‰的足坡地段較50 km平坡地段能力扣除系數(shù)增加,3、4、5 min追蹤間隔,其扣除系數(shù)分別增加0.37、0.28、0.22。
表4 站間距與通過能力對照(250 km/h與160 km/h)
由表5可見,站間距離為50 km,足坡比平坡地段的通過能力減少3~8對/d,因此在長大足坡地段應適當減少車站分布距離,以提高線路通過能力。
表5 坡度對能力的影響分析
3.1.3 合理車站分布的建議
車站分布對自由坡度地段可參照表4分析,足坡地段在表4的基礎上適當縮短站間距離。并結合具體開行方案、列車運行區(qū)段等,通過運行圖鋪畫驗證。
根據(jù)表4、表5計算結果,按照隔站越行,當?shù)退倭熊嚍?5對/d時,動車組追蹤間隔時間為5 min,列車對數(shù)100對/d,站間距離不宜大于50 km;當?shù)退倭熊嚍?0對/d時,動車組追蹤間隔時間按4 min,列車對數(shù)100對/d,車站距離不宜超過60 km。
3.2.1 計算條件
250 km/h高速鐵路,160 km/h普速列車上線,高速普速列車比例按8∶2,普速列車均衡運輸。350 km/h高速鐵路,350 km/h與250 km/h高低速動車共線運行,高低速動車比例按8∶2。采用區(qū)間距離在25、30、35、40、45、50、55、60、65、70、80 km情況下,采用直接計算法計算通過能力。
我國國有企業(yè)的高管人員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這些干部來源本身就不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他們均是政府任命的,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具有“亦官亦商”的雙重身份。這樣的體制不僅不利于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合理配置,也容易使企業(yè)管理蒙上過重的政治色彩而失去應有的活力。
3.2.2 通過能力與車站分布
高低速比例按8∶2,追蹤間隔時間按4、5 min,并按隔站越行、隔兩站越行、隔一站或兩站越行的條件下,測算高速間的連發(fā)比例和高低速間及低高速間的非連發(fā)比例[9],以確定一個周期中列車組合方案的平均間隔時間,平均分配至1 440 min內(nèi),并乘以技術負荷系數(shù),從而得到高低速列車的通過能力。
(1)設計標尺
每條鐵路的平縱斷面各有特色,其最大區(qū)間時分差各不相同[10],參照寶蘭高鐵的平縱斷面進行理論分析,計算其通過能力。
參考寶蘭高鐵,自由坡度地段上下行按一致考慮,一面坡地段,下坡比上坡250 km/h與160 km/h、350 km/h與250 km/h區(qū)間運行時分差大,按照下坡方向運行時間差大控制,計算結果見表6。
(2)站間距離與通過能力
通過計算,隔兩站越行比隔站越行通過能力減少12%~20%。若采用一部分隔站越行,一部分隔2站越行,即按1站或2站越行1次,通過能力見表7~表10。
①250 km/h高鐵普速列車上線
表6 一面坡與自由坡不同速度時間差 min
表7 一面坡地段越行條件下站間距離與通過能力
表8 自由坡地段越行條件下站間距與通過能力
表9 一面坡地段1站或2站越行條件下站間距離與通過能力
表10 自由坡地段1站或2站越行條件下站間距離與通過能力
在隔1站或2站越行的情況下,車站距離明顯減少,若列車追蹤間隔采用5 min,列車對數(shù)在100對/d,站間距離不宜大于35 km;若列車追蹤間隔采用4 min,列車對數(shù)在100對/d,站間距離不宜大于50 km。
②250 km/h和350 km/h動車組共線運行高速鐵路
高速、普速列車比例按8∶2,追蹤間隔時間按4、5 min,并按隔站越行的條件下,測算高速間的連發(fā)比例和高低速間及低高速間的非連發(fā)比例,以確定一個周期中列車組合方案的平均間隔時間,平均分配至1 440 min內(nèi),并乘以技術負荷系數(shù),從而得到高低速列車的通過能力。
隔兩站越行比隔站越行通過能力減少5%~19%,通過對現(xiàn)行京滬運行圖分析[15],高速動車組越行低速動車組,一般按隔1站或2、3站越行,本次按隔1站或2站越行,總結如下。
在隔1站或2站越行的情況下,列車追蹤間隔采用5 min,列車對數(shù)100對/d,車站距離不宜大于65 km;列車追蹤間隔采用4 min,列車對數(shù)在130~150對/d,車站距離宜在40~60 km;列車追蹤間隔采用3 min,列車對數(shù)在150~200對/d,車站距離宜在35~65 km。
速度目標值為250 km/h的高速鐵路或城際鐵路,若160 km/h普速列車上線運行,通過能力水平在100~140對/d,其站間距離宜在30~50 km。
在350 km/h和250 km/h動車組共線運行模式下,通過能力水平在120~160對/d,其站間距離宜在30~50 km。
寶蘭高鐵正線運營長度400.9 km,共設各類車站7處(不含寶雞南),最大站間距離79.410 km(通渭—定西南),最小站間距離40.235 km(天水南—秦安),平均站間距57.269 km。
追蹤間隔4 min,運行圖基本按照均勻鋪畫,指標見表11。
表11 現(xiàn)有車站分布近期運輸能力分析
通過理論計算,不加站方案,平均站間距離57.2 km,列車追蹤間隔4 min,可鋪畫100對/d客車;加3站方案,平均站間距離40.1 km,普速客車被越行2~3次,可鋪畫客車104對/d,若增加1次越行,可增加通過能力6對/d,但普速列車旅行速度從101 km/h降至87.5 km/h。
西成高鐵原初步設計西安北至江油段運營長度504.8 km,設車站(所)共12處,平均站間距46.32 km,最大站間距94.617 km,最小站間距20.8 km。各方案運輸指標分析見表12。
表12 各方案運輸指標分析(I追=4 min)
通過理論計算,最大站間距離與相鄰區(qū)間的平均站間距離為74.3 km,當普速列車為22對/d時,理論計算的列車對數(shù)為82對/d,與鋪畫運行圖只相差4對/d,誤差在5%以內(nèi),運行圖鋪畫結果基本與理論計算吻合。
通過對寶蘭高鐵、西成高鐵分別鋪畫大量運行圖,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結果與理論計算基本一致。高速、城際鐵路的站間距離與通過能力、運輸組織方式以及普速客車的運輸質(zhì)量都有密切相關,在一定的通過能力下,對于運輸質(zhì)量要求不同,站間距離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