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驍
一、抽中一場暴雨
2017年8月,甘肅西和縣某賓館,一群人團坐讀詩。讀完一首題為《抽獎》的詩后,讀詩人雷平陽突然說道:“獎品為什么小能是孟加拉虎、大象或者是一場暴雨?”
雷平陽的發(fā)問,針對的詩中所設(shè)獎項:洗衣液、手機和平板電腦。圍繞這首詩——準(zhǔn)確地說,是獎品設(shè)置的討論持續(xù)了十幾分鐘。手機和孟加拉虎,平板電腦和大象,洗衣液和暴雨,這些不相干的事物頭一次獲得了如此親密的關(guān)系。
日?,F(xiàn)實與詩歌現(xiàn)實,虛擬與再造,樸素與夸張……一番討論之后,大家傾向于雷平陽的意象,包括詩作者。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詩歌氣質(zhì),詩作者未必真敢把獎品改成孟加拉虎、大象、暴雨:那是打下了雷平陽烙印的意象。
想象力就是創(chuàng)造力,雷平陽深諳此道。平凡的意象,經(jīng)他之手,都獲得了額外的強化。從《雷平陽詩選》到《云南記》《基諾山》,再到最近的《擊壤歌》,雷平陽的詩歌王國中,奇崛與日常共生:深林中可以牽出象群,峽谷中老虎成群結(jié)隊,虛擬的窮人啃骨頭舞也是栩栩如生,連他自己,也時而化身為哀鳴的蟬,時而是嗜血的行刑隊員。
熟讀雷平陽詩的人,固然能在持續(xù)的閱讀中不斷震驚,但震驚的來源,往往是題材的寬廣、洞察的深刻,或者發(fā)現(xiàn)的獨特,而非寫法的新變。一個嚴(yán)肅的寫作者,不會容忍哪怕是最細微的自我重復(fù)。內(nèi)容的更新小成問題,風(fēng)格上的變易卻非易事,它需要寫作者清除詞語庫,忘記語言習(xí)慣,像一個中空的陶罐,去盛下從天而降的雨水。
《送流水》就是雷平陽的那個陶罐,里面每一滴水都是新的。
二、“愿流水遮住我的姓名”
幻差流水》開篇,是《我不知道》:
到了晚上,白云還在天上
但已經(jīng)看不清楚
白天,星斗也仍然在天上
但也難以在眾多的光芒中
將它們找出來
有人把自己送入空門
他們也還在世上,卻沒了蹤影
——我已經(jīng)羞于談?wù)撟约合矏凼裁戳?/p>
凡是我喜愛的,都找不到了
“詩是什么”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陷阱般的設(shè)問”,我仍愿在此做一個樸素的、最低限度的回答:詩是我們對世界的認(rèn)識;我們寫詩,小過是盡力去探尋、擴展自身和世界的邊界,以自我的有限去把握世界的無限,把“我不知道”變?yōu)椤拔抑馈倍选?/p>
雷平陽偏以“我小知道”開篇,把一個示弱的人推到前臺。這是詩人的有意為之,也昭示著這部詩集的不同尋常。示弱是謙遜,“我不知道夕是因為知之甚多。詩人不再是那個“與落日打賭”且從來沒有輸過的人了,他確證了自我的限度。我相信詩人此刻的真誠。每認(rèn)識一件事物,每寫一首詩,都是把認(rèn)識的邊界推得更遠,但何嘗小是將自己置于一個更大的空無。
“我不知道”正是置身空無的回首。有兩種回首:窮途而返和興盡而歸,雷平陽是后者。一切都是基于詩人自主的選擇。也有兩種失去,一是小曾擁有的喪失,二是擁有后的舍棄。只要看看《視大海為明月》一詩,就可以知道喪失和舍棄的關(guān)系:
拍擊空氣,拍斷過十根指頭
拍擊冰面上的陽光,落得鮮血飛濺的下場
甚至拍擊過高懸的喪鐘,以為
那緩急適度的聲音里藏著絕對的寧靜
只有經(jīng)歷過如此多次的拍擊,才能小再生出拍擊的興致;只有一次次擊壤而歌的人,才能什么也不追問。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讀《送流水》的自序:“這送流水,送的不是流水本身,而是流水招惹上身的附著物,以及人們強加給流水的所有浮著的、沉底的、順勢的和反向的靈肉幻覺。夕流水不是誰都能送的,流水本在天上,是詩人用他強烈的發(fā)現(xiàn)意志讓它來到人間,“往下奔命”。流水招惹的,有榮譽的黃金、世俗的灰塵,也有心上的風(fēng)波,而這些一度是我們孜孜以求,甚至借以安身的。
不僅要送走附著物,還要送走骨肉,送走以前熟稔的語言習(xí)慣和詞語系統(tǒng)?;盟土魉吩谡Z言上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減少了語言的沉重感。小妨以《伐竹》為例。一個想在山頂無所事事之人,聞得朋友召喚,乃伐竹而歸。詩中關(guān)涉“我”的詞語,都有一種清風(fēng)吹動單衣的輕松感。唯一突兀的,是“咆哮”一詞,但咆哮來自山下。詩人“斫”一根竹子,優(yōu)游自在地下山,就連這根扛在肩上的竹子,也重量全無,它不是西西弗斯面對的巨石,或者吳剛伐不倒的桂花樹,而是一片落葉或一只酒壺。
《伐竹》尚有“我”存在,到了《平息》《一只自鷺》這些詩里,“我夕不知所蹤,只剩下明月下的影子,竹竿上的衣服,詩人心里有自鶴,且“靜如還俗的比丘尼”,或者干脆就回答別人說自己是“一只白鷺”。這隨性的化身,已近于莊子的“吾喪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是物與我各得其所的“兩行”境界。
詞語的減負(fù),何嘗小是一種“送流水”。對詞語簡沽、明晰的追求,換言之即“說人話”。這是雷平陽寫作中一貫的追求:立足于此地,立足于現(xiàn)實,立足于最簡潔、普通的語言。《云南記》《基諾山》中現(xiàn)實與寓言的交織、過往與將來的駁雜,也不是通過冷僻、奇崛的詞語實現(xiàn)的?;貌盍魉返男⊥幵谟?,它將詞語的明晰推到了更為深遠之地。
三、“輕盈”的建造
送走流水上的依附,并不意味卸下了一切。雷平陽多次提及一個清朝的云南詩人,此人曾說落日是照向大地的……雷平陽的《反角度》與此相關(guān):
反過來看,旭日是落入了天空的巨坑
落日則升上了夜空
我們懸空倒立,腳上還托舉著
統(tǒng)稱為大地和大海上的萬事萬物
《盲棋》中,又借他人之口說:“太陽落下,只是為了從反面/再一次照亮天空……”這種相對的角度,說明重負(fù)永遠在,這是擺小脫的命運。因而,有送還要有迎,失去之物以“清自之軀俯首于自我”,這還不夠,在物我“兩行”中,可以一無所恃,但不能一無所見,“遠他”后要“薦我”。
《送流水》中,廟宇頻繁出現(xiàn),它不再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工具,而是關(guān)乎自我生命的道場。但一而再地面對廟宇,面對佛光和菩提樹,詩人仍然沒有往前走一步,可以把自己推薦給泉水、廟門外的竹椅,卻不會把自己推薦給菩薩和山梁上打坐的和尚(《薦我》)。
倘若詩人送走了俗物,又把自己送入空門,則送流水小免陷入“放下夕的案臼。很多時候,放下是一種托詞,是無所有的小得已而為之,或是混雜無序時的脫身之舉。言必稱放下,未免著了痕跡。雷平陽既與老虎告別,又對活佛說小。于他而言,最好的狀態(tài)可能是在去寺廟的路上,而非置身于鐘聲繚繞的寺廟之中。
如果純粹地將幻差流水》視為一部告別之書、失去之書,可能也小恰當(dāng)。告別是為了相見,喪失中也總會有所得。何況,詩人還明確地宣示過那些小會告別和失去之物。在《中午之詩》里,失去了鐘聲、露水和禱告的人,小能失去“以器官、樂器,以鑄鼎之功補塑的詞語”。這關(guān)乎詩人自序中所說的“任詩章自行漂流”:唯有詩本身,才是最高的宗教,最后的反身。
“我輕得像一團風(fēng)/是流水和自云的同謀”(《懸掛》),送走附著物,詩人獲得了久違的輕盈。但輕盈并非一味地失去,它也包含了一種建造:不再是在泥濘和峽谷中以石頭壘砌房屋,而是在山中建造廟宇,更進一步的,是在云朵間建造一個共和國,就像雷平陽在《去須彌山之前》中提到的:“他眼下渴望重建空中樓閣/正在天空里到處尋找工匠、木料和石頭。”
《去須彌山之前》涉及詩人人生中的不同時刻,少年時期,他是“一個避開人煙爬到樹枝上/做作業(yè)的少年”,多年后,則“埋首于海浪/孤島和云朵中間”,但詩人期待的“大鵬金翅鳥”現(xiàn)身與否已經(jīng)不重要了,當(dāng)詩人宣告“我有朋友仁:松鼠、酒壺、樹樁”時,當(dāng)詩人隱身于一團大霧,甚至“觀世如觀棄履”時,他的空中樓閣已經(jīng)成形。這是屬于輕盈的造物。
雷平陽所有的詩,組成了一個雖然無限敞開,但高度自治也自洽的世界,人獸鬼神,各有其命,各行其是。他的世界已經(jīng)有了高山、峽谷和渡口,有地上奔波的草木眾生,也有祭祀、祈禱和懺悔,欠缺的,是持續(xù)的輕盈:山間縹緲的鐘聲,書卷中的白紙,內(nèi)心燈火熄滅的人?!端土魉钒亚啡毖a上了。
《送流水》所顯露的輕盈是一種必然,它是雷平陽“有我在此夕的寫作遲早要抵達的。而且,作為一種寫作的向度,已成為事實的輕盈不是終點,他的告別也非永別。山下住久了,就去山上:地氣接久了,就接天氣。世界的兩極需要一個無姿態(tài)、無偏執(zhí)的詩人,繼續(xù)表演那讓人著迷的空中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