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說,“在長安”的最重要的精神內(nèi)涵之一就是集體凝聚力。我們這八位畫家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的時代背景大致相同,我們都是60后,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溝通起來比較容易,對生活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解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塊來探討藝術,研究繪畫就更有意義了。
畫家的創(chuàng)作需要有一種社會責任和奉獻精神,這是能對社會公眾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目前,中國的藝術市場還很不規(guī)范,尤其是在藝術品交易的過程中,很多畫商是聽風而動,聽說誰的畫賣得好,馬上就撲了上去,想盡辦法倒上幾張;聽說誰有了一官半職,就覺得這是多大的商機。其實官方職務跟作品本身并沒有必然關系,作品是藝術家的自我價值體現(xiàn),而官方的職務只是社會給予畫家的社會價值。那么我想,作品的本體對畫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畫沒畫好,那么你說得再好都具有欺騙性,欺騙社會,社會也會跟你開玩笑。畫家的定位就是實實在在作畫,審視、梳理自己,用圖畫的方式表現(xiàn)人生、表現(xiàn)自己,給予社會,提升自己的價值觀。有些人不理解畫為什么畫成這樣?其實很多人都是從不理解到理解,每位畫家都有他自己對社會審視的角度,所以我認為畫的本體還是在做自己、修自己。
現(xiàn)在的世界是多元化的,這給藝術家們帶來一個多元化的狀態(tài),而這個狀態(tài)就形成了作品的表現(xiàn)結果,多元的狀態(tài)使得每個畫家的作品呈現(xiàn)出差異性,有差異不一定就是好,這里有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區(qū)別,復雜勞動就是我畫的你永遠都畫不到,如果說你的畫我一夜之間能畫成,這個勞動就是簡單勞動。沒有一種精神力量注入作品里面,作品本身就會顯得輕、薄、浮,成為一個沒有深刻內(nèi)涵的作品。藝術家一定是從某一個角度,從自己獨特的角度審視社會。
所以,在“60后”這個大的時間背景下,我們八位畫家審視的東西具有一致性,大家走到一起,通過繪畫表達自我,而不是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內(nèi)心的感悟和對世界的認知通過繪畫語言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心畫”。
給與社會,并符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或反思或批判。我想,我們把這樣一種富于正能量的藝術品給予社會,一定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