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佩瑤
摘 要:《原野》蘊含著豐富深刻的人物情感,并展現(xiàn)出復雜鮮明的人物性格。其中對于人性的叩問和面對生死抉擇的內(nèi)心掙扎十分引人深思。本劇對于“遠方”的暢想和《雷雨》《窩頭會館》異曲同工。在編劇技巧上,對“戲劇反諷”的運用爐火純青,是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
關(guān)鍵詞:陳薪伊版《原野》;內(nèi)心矛盾;暢想遠方;戲劇反諷
陳薪伊版《原野》以曹禺先生的原作為基礎(chǔ),同時進行了一些改動。該劇講述了仇虎逃回家鄉(xiāng),找害自己家破人亡的焦閻王報仇,卻發(fā)現(xiàn)焦閻王已過世,昔日的戀人也嫁給了焦閻王的兒子焦大星。仇虎在一番掙扎之后殺死了焦大星、害死了小黑子,最終因內(nèi)心的折磨而撞火車自殺的故事?!对啊非楣?jié)曲折,具有很高的可看性,同時又蘊含了許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挖掘的深層次內(nèi)涵。
一、人物
《原野》的主角仇虎為復仇而來,他的父親被活埋、妹妹被賣進窯子里糟蹋慘死,他的復仇是正義的,但是在得知焦閻王已死后,他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極大的矛盾,他在心中問自己一個和《哈姆雷特》中一樣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對于話劇《原野》來說,焦家的壓迫和殘害是仇虎的外部矛盾,這個外部矛盾促使他走向復仇之路。但是他的本心是善良的、義氣的。焦大星作為一個對事情一無所知的“好人”,從沒有做過對不起他的事,這又阻止了仇虎復仇的步伐。“是”和“否”的問題拉扯著他,也讓觀眾為之揪心。在現(xiàn)代法律觀念來說,仇虎在復仇前是受害者,但是一旦選擇復仇,其身份就會轉(zhuǎn)變?yōu)槭┖φ?。所以如果情?jié)在仇虎復仇后戛然而止,或設(shè)定為二人坐火車出逃成功,無疑會影響作品的深刻性和悲劇性。而劇本設(shè)定為仇虎面臨自己幻想出的鬼影折磨,最終選擇撞火車自殺,這正體現(xiàn)了人性本善的居上性,突出了仇虎悲壯的復仇英雄形象。
花金子和焦母的形象需要放在一起來討論?;ń鹱映鲕壋鸹?,這在我們傳統(tǒng)的倫理貞潔觀上是需要譴責的,但是卻很少有人去譴責她。因為花金子和仇虎一樣,都是一個被壓迫的形象?;ń鹱蛹藿o焦大星是被迫的,嫁入焦家后又一直忍受著焦母非人的精神虐待。焦母對金子的稱呼有“死不了的活妖精”“騷娘們兒”“禍害”“婊子”“賤貨”“淫婦”“狐貍精”“不要臉的敗家精”等等,不勝枚舉。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女人怎樣才會用這樣污穢不堪的詞語來作踐另一個女人,而這個女人還是她倫理上的親屬,自己的兒媳婦。除了言語上的侮辱外,焦母還威脅金子“大星不在家,到了晚上,門戶得守緊,要是進了人,丟了東西,看我不拿針戳爛你的眼睛,讓你跟我一樣瞎!”,并弄了一個寫有金子生辰八字的小人,在它的心口扎了九根針,要咒死金子。這種種舉動簡直讓人不寒而栗。
而本該作為金子最大仰仗的丈夫——焦大星,卻是一個“沒用的好人”。他愛護妻子,孝順母親,本該是個理想的丈夫人選,卻因為母親和妻子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而左右為難,像一個“夾心餅干”一般在夾縫中生存。就像金子說的那樣:“只剩下我那瞎婆婆和我一起,她恨我,我恨她。大星是他媽媽的孝順兒子,可他不是我的男人?!迸橙醯男愿袷菇勾笮莾商幉挥懞?,但他卻是幾個主角中唯一一個沒有一點過錯的人:焦母心狠手辣殺人,仇虎殺死大星小黑子,花金子出軌仇虎。而焦大星郁悶了卻只會喝悶酒、只會求金子不要離開自己。他是整部作品里最無害的人,卻因為自己父親曾經(jīng)做過的孽而死在仇虎手里,不禁讓人唏噓。也讓觀眾產(chǎn)生一種命運如浮萍般漂泊無常的感傷。
《原野》作為一部經(jīng)典悲劇,每個人的結(jié)局都讓人不禁長嘆:仇虎撞車自殺,焦大星被殺,金子的愛人和丈夫都死了,焦母家破人亡、焦家絕后。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那句在影視劇中經(jīng)常聽到的“冤冤相報何時了”,《原野》的故事不光是一個復仇的故事,還是一個命運的輪回。焦閻王害死仇虎的親人,仇虎殺死焦閻王的兒孫。而仇虎自殺后,面對喪心病狂的焦母的追捕,花金子一個懷著孕的孤苦女子又該何去何從?就算坐火車逃跑了,是否會在很多年后仍被焦母派人抓回來?仇虎已死,焦母又該向誰報仇,是向這個現(xiàn)今還未出生、多年后長大成人的孩子嗎?《原野》的故事就像一個輪回、一個循環(huán)、一個無法細想的黑洞。導演陳薪伊讓故事在金子那聲撕心裂肺的“我的虎子”中戛然而止,或許是對劇中人物最大的仁慈。
二、遠方
陳薪伊版《原野》改編自曹禺先生的《原野》,和《雷雨》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中一點就是困于窘迫現(xiàn)狀的人們對于“遠方”的暢想。在《原野》中,仇虎剛和花金子見面就提到了“這趟回來,我是要帶你走的?!碑斀鹱訂柕馈叭ナ裁吹胤健钡臅r候,仇虎回答:“遠!老遠的地方!去那里,坐火車還要七天七夜呢。在那兒,黃金子鋪路,房子會飛,路會向后跑,大人孩子天天過年。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边@和《雷雨》中周沖去四鳳家時和她暢想的“遠方”異曲同工。而在《窩頭會館》中,也出現(xiàn)了對于遠方的暢想,這無疑是當時受迫于種種壓力之下的人們最迫切最真誠的吶喊。
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種種壓迫,身心疲憊,急需一個精神釋放的缺口,而對于遠方的暢想就是其最直接的產(chǎn)物。對遠方暢想的美好和現(xiàn)下生活窘境形成鮮明對比,更增添作品的悲劇色彩。在《原野》中,最先提出要去“黃金子鋪地的地方”的是仇虎,但也是仇虎在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說出類似“可是這世上,并沒有什么黃金子鋪地的地方”的話,可見他對于現(xiàn)實的窘境心知肚明。而一直反駁他的金子對于那個美好的遠方也不過是“在夢里見過”。這種對于“遠方”的向往帶了一絲近乎于卑微的懇求,懇求上蒼能給他們一個生存喘息之地。
而劇中多次出現(xiàn)的那句歌詞“大麥大麥,綠油油。綠油綠油,綠油油。紅高粱那個漫過,漫過漫過漫過,漫過了山頭……”則時常伴隨著對“遠方”的暢想和對過去少年時期無憂無慮生活的回憶。由此可以看出,在仇虎和金子的內(nèi)心深處,他們向往的那個“遠方”其實和是否“黃金子鋪地”無關(guān),而是對于少年時期那種“你紡線、我放?!薄⒏改附≡?、家庭和睦、無憂無慮卻又再也回不去的生活的追憶緬懷。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將悲劇定義為“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原野》故事正式開始之前,仇虎一家的悲劇便已經(jīng)發(fā)生,觀眾并未親眼看到他父親被活埋、妹妹被賣到窯子里這一“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的過程,然而這卻并未減輕觀眾對于仇虎的同情和感同身受。因為劇中時常出現(xiàn)的“遠方”和“大麥”歌都在提醒著觀眾那段永遠也回不去了的美好時光,進而在人們的心中牽扯出絲絲縷縷卻又綿延不絕的疼痛。
仇虎最終因為殺人而失去了去往“遠方”的資格,選擇撞火車自殺。但是金子卻還活著,并且懷了他的孩子。雖然我們并不知道金子是否能成功抵達那個“黃金子鋪地”的“遠方”,但該話劇無疑是給觀眾留了一個“光明的尾巴”。時間是最好的東西,它能改變一切。誰又能說那個“黃金子鋪地”的“遠方”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出現(xiàn)呢?
三、戲劇反諷
《原野》作為一部經(jīng)典話劇,除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之外,編劇技巧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劇中花金子將仇虎藏在自己的屋里,怕被人發(fā)現(xiàn)。編劇先是安排常五爺來訪,走著走著就想往藏人的屋子里去,卻被金子想辦法攔了回來。常五爺在告訴金子大星就要回來后,驚慌的金子忙要仇虎離開,卻又被走到門口的焦母和傻子堵了回來。焦母去屋里看有沒有藏人,卻被仇虎跑了。問傻子,傻子被金子抱著說不出話。搜金子的身,發(fā)現(xiàn)金子頭上戴有仇虎送的花……
這一系列關(guān)于“能否抓住金子和仇虎有染證據(jù)”的情節(jié)高潮迭起,讓觀眾始終提著一顆心,密切關(guān)注著劇情的發(fā)展。即將被抓住證據(jù)和逃過一劫的劇情一張一弛,十分能吸引觀眾。
《原野》中這一系列情節(jié)的安排和希區(qū)柯克的“定時炸彈”理論異曲同工?!岸〞r炸彈”理論講的是“假設(shè)一個場景,我和你坐在房間里漫無目的地聊天,房間里有一顆炸彈轟然爆炸,觀眾會大驚失色,但這種緊張或許只能持續(xù)15秒;現(xiàn)在換一種方法,還是在同樣的場景,插入一個炸彈的鏡頭,告訴觀眾炸彈放在那兒,并且肯定會在1點鐘爆炸,然后再插入一個掛在墻上的鐘的鏡頭,顯示現(xiàn)在是差10分1點,再切回到談話場面。我們?nèi)栽陂e聊中,對面臨的危險渾然不覺,但觀眾卻在接下來的10分鐘里一直處于緊張焦慮之中。”
這種幾乎所有情節(jié)緊湊的戲劇結(jié)構(gòu)都會用到的辦法就是“戲劇反諷”。在《文學批評方法手冊》中,對戲劇反諷定義如下:“戲劇反諷是一種讓讀者或觀眾得知某個情況,而劇中人物或角色不知的手法?!?/p>
聯(lián)系話劇《原野》,擁有不少戲劇影視觀看經(jīng)驗的觀眾其實明白,基于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需要,金子和仇虎有染之事必定會暴露在焦家人面前。但是劇中的金子卻不知道,并為了避免這件事的暴露而不停地努力掙扎。金子和仇虎有染之事的暴露就像希區(qū)柯克“定時炸彈”理論中的那個炸彈,早晚會爆發(fā),而《原野》中針對這一點設(shè)計的情節(jié)波折無疑是在延緩這顆炸彈的爆發(fā),戲劇性強,起到吸引觀眾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情節(jié)波折外,《原野》的人物設(shè)定也為戲劇反諷的使用制造了條件。如:劇中的焦母是個瞎子,“瞎子”這一設(shè)定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讓焦母在看不見的情況下誤殺小黑子,一個是延緩金子和仇虎有染之事的暴露。正是因為焦母是個瞎子,她才需要從傻子的口中證實仇虎在金子屋中的猜測。而傻子的人物設(shè)定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因為傻子的腦子不清楚,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些欠缺,所以才會在焦母的一再追問下無法準確描述出金子屋內(nèi)的情形,進而給了金子一絲掙扎喘息的機會。正是這樣無處不在的戲劇反諷,讓《原野》的情節(jié)張弛有度,具有極高的可看性。
《原野》命運的齒輪從“哐哧哐哧”開過的火車聲中開始轉(zhuǎn)動,又在飛馳而過的汽笛聲中告終。故事隨著大幕的落下而結(jié)束,但觀眾對于其經(jīng)典手法和深刻意韻的思考卻永遠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
[1]丁羅男.《誰能逃出“黑樹林”?評北京人藝新版<原野>》[J].《上海戲劇》,2012年09期,第06-07頁.
[2]張舒慧.《“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對話劇<原野>主題的另一種解讀》[J].《戲劇文學》,2010年11期,第49-54頁.
[3]周欣媛.《試論話劇<原野>的悲劇藝術(shù)》[N].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02期,第55-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