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艷 崔永剛 曹敬欣
【摘要】目的 對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的病因以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急診內科收治的昏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病因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在80例昏迷患者中,最終搶救成功的有73例患者,成功率為91.25%,有7例患者最終搶救失敗,病死率為8.25%,其中有19例患者導致昏迷的原因是腦梗塞,病發(fā)率為23.75%。結論 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病因多種多樣,為了使搶救的成功率提高,需要對患者的病因及時確定,并且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關鍵詞】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病因;療效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4..01
臨床醫(yī)學中,普遍存在的急診內科臨床癥狀就是昏迷,患者家屬無法把詳細的病因提供給醫(yī)療人員,使漏診和誤診情況很容易發(fā)生,嚴重的會延誤和加重患者的病情。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急診內科80例昏迷患者,通過對昏迷病因的總結,采取有效療效,效果顯著,正文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急診內科收治的昏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35.7±12.9)歲。其中有54例患者輕度昏迷,18例患者中度昏迷,8例患者重度昏迷。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在醫(yī)院就醫(yī)之后,急診醫(yī)生需要就患者的病情和過敏史方面詳細詢問家屬和目擊者,之后迅速的判斷患者的病因,并且仔細的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查看頭部的損傷情況,皮膚的變化以及呼吸是否順暢。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需要進行靜脈通路的建立,對患者實施搶救,并且給予吸氧治療,使患者在進行治療時呼吸順暢,之后再進行血常規(guī)、心電圖、血壓、心率、體溫等一系列常規(guī)檢查,然后對昏迷患者的嘴唇和瞳孔的變化進行觀察,搶救人員需要快速的對患者的病情以及昏迷程度進行確定,只有這樣,患者才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治療,使搶救的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急診醫(yī)生在給予治療措施時一定要根據(jù)患者病情的變化,如果患者有升高顱內壓的情況出現(xiàn),為了使患者血壓循環(huán)情況得到保障,需要立刻把降壓藥給患者服用。如果患者有血糖降低的情況出現(xiàn),為了使患者的血糖維持在正常的水平,需要給患者進行葡萄糖的注射。如果患者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為了使患者對毒物的吸收情況減少,需要給患者進行洗胃。如果患者是有機磷農藥中毒,治療措施為給患者服用解磷定,并且在治療時還要維生素治療的配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80例昏迷患者中,最終搶救成功的有73例患者,成功率為91.25%,有7例患者最終搶救失敗,病死率為8.25%,其中有19例患者導致昏迷的原因是腦梗塞,病發(fā)率為23.75%。見表1。
3 討 論
在臨床醫(yī)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急診內科,危重、發(fā)病快是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的病情特點,嚴重的如果沒有及時對癥搶救,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對患者的病史進行了解以及對病因進行明確,采取有效措施對昏迷患者進行搶救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病發(fā)率較高的就是腦梗塞和腦出血。如果患者是心腦血管疾病,一般都伴隨有高血壓,患者瞳孔的變化是醫(yī)生進行判斷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據(jù)。如果患者是中毒昏迷,患者的嘔吐物、氣味、毒物接觸史、嘴唇變化情況是醫(yī)生進行診斷患者病因的依據(jù);如果患者是代謝性疾病昏迷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血糖檢查,同時還要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病史,再根據(jù)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的診斷?;颊咧挥凶羁鞎r間確定患者的病因,才能留給患者更多的搶救時間,把治療效果提高。
本組資料中,在80例昏迷患者中,最終搶救成功的有73例患者,成功率為91.25%,有7例患者最終搶救失敗,病死率為8.25%。綜上所述,提高患者臨床診斷準確率,給予正確對癥治療的關鍵就是對患者的昏迷原因進行明確,這樣可以使患者搶救的成功率和治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高明峰.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9):120-121.
[2] 尤茂海.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及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7,1(5):166-167.
[3] 張 輝.探究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的臨床原因及其對策[J].當代醫(yī)學,2015,9(1):63-6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