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萍
內(nèi)容摘要:蘇軾《赤壁賦》寫秋夜泛舟赤壁,經(jīng)歷了由樂變悲再由悲變喜的發(fā)展過程,思想也經(jīng)歷了由平靜到苦悶,再由苦悶而得到解脫的發(fā)展過程。很好地把抒情、寫景、說理結(jié)合起來,是感性知情相契合的最好表達。
關(guān)鍵詞:簡析 《赤壁賦》 人文哲學(xué)意蘊
蘇軾《赤壁賦》寫秋夜泛舟赤壁,那是圓月當(dāng)頭,“清風(fēng)徐來”,“歌窈窕之章”,仰目“日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彌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景色與心情俱佳,一樣澄澈、灑脫,“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茫茫水波,任其飄蕩,宇宙浩大,個人渺小,但感觸到美的幻化:“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優(yōu)美卓然,景色恬淡與閑適的樂趣相融和諧。
接著寫“飲酒之樂”,是上文賞水月誦詩文之樂的延伸。再次表現(xiàn)他們沉浸于山水怡情的雅趣,“扣舷而歌之”,“擊空明”“溯流火”,雖有些空虛,但詩人飛揚浪漫的想象?!懊烀熨庥鄳眩廊速馓煲环健?,這是《楚辭》中的句子,美人,屈原在賦中喻楚王,蘇軾文中自然暗指宋神宗了。此時是元豐五年,作者47歲,早三年前,有人摘錄了他的詩文,指控他反對新法,結(jié)果從湖州太守的任上被逮捕押至首都汴京,投入獄中,遭受酷刑,將欲處死,這就是“烏臺詩案”,幸獲被營救。于是貶為黃州團使副使,實為罪人,思過而自新。這種處境中,雖尋景作樂,但又不免因歌而生悲。這里就表達他不被宋神宗理解而失望的心情。此時客又吹起了悲哀的簫聲,加重了失望的心情。聽那簫聲“其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幾乎是一腔悲緒的傾訴。
這里寫“簫聲”得體,有特色。自然先摹聲“嗚嗚然”,再運用比擬,是怨,是慕,是泣,是訴,內(nèi)心的感觸用精粹的詞語表達出來,使?jié)摲谏顪Y里的蛟龍舞起來,使孤船上的寡婦哭起來,是渲染,起到側(cè)面烘托的作用,狀景,又表情。
客人奏簫之后,發(fā)表了令人愀然動容的言論,有兩層意思。其一說曹操,由眼前明月和赤壁,追述到曹孟德的詩和赤壁之戰(zhàn),“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因一世之雄也”。赫赫聲勢,煌煌情狀,盡傳其神,但一句“而今安在哉”?那一陣雄風(fēng)頓然泯滅于無,真可謂他的《赤壁懷古》中悲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其二說自己,與曹操相比,吾與子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不過是天地間的”蜉蝣”,“滄海之一粟”,悲從心中來,哀在紙上淌?!鞍嵘汈Вw長江之無窮?!鄙钊肓艘徊剑钪鏌o窮,人生短暫。詩人展開幻想的翅膀,“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頗覺情懷浪漫,但基調(diào)卻是悲涼的,作者借客之口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景物由“清風(fēng)”變成“悲風(fēng)”,心情自然由“樂”而悲。
寫到這里,文章已經(jīng)情文并茂,作者還要述說自己的思想,但他不愿以政治教條般地講解,而由感性引發(fā),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就是大家與一般人不同,藝術(shù)是什么,首先是形象,知性的“理”也要弄得有趣有味,可感可觸。你看哪江水,總是不停地東流而去(喻變),但千百年來江水始終沒有消失(喻不變);再看月亮,時圓時缺(喻變),但千百年月亮并沒有一點兒增大或減?。ㄓ鞑蛔儯?,這是藝術(shù)的哲學(xué)。什么原因呢?深入去探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從變的角度看,天地間事物連倏忽瞬間都沒有保持過原狀;“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與“我”都反不會消失。注意,再看“我”又包含兩層意義:第一,這個“我”指“大我”,即整個人類,人類是永存的,所以說“物與我皆無盡”,蘇軾胸懷天下,放眼過去與未來;第二,這個“我”,又指“小我”,是具體的個人,但是整個人類由具體個人組成,人類的生命活動又包括每個人的生命活動,是全體中的一部分,我們也是永存的,那么,“物”與“我”也是無盡的,多么可貴的辯證思想,千年前,大詩人就以水、月為喻,形象地闡明“變”和“不變”的哲理。
那么怎么處世呢?作者認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因此,“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他認為人生要精神上滿足,寄情于山水。作者通過一番哲學(xué)思考,擺脫了政治上失意,貶謫中的煩惱,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求得了心靈上的寧靜,表現(xiàn)出他樂觀曠達的情懷。最后主客思想升華了,“喜”而笑了。此時的“喜”與開頭那種寄情水月之“樂”,進一步了,獲得了“物與我皆無盡”的精神上的“樂”。這篇散文,作者的感情,景中融情,情而寓理,言理又依托形象。行云流水的筆調(diào),哲理詩化的意境,是古往至今最優(yōu)秀的美文。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jīng)鲂畔⒐こ虒W(xué)校)